氣候變化涉及的科學領域已越來越關注人類活動的影響,碳排放成為影響全球氣候增溫的主要因素。國內外研究發現,碳排放與城市化過程相交織,低碳城市遂成為遏制全球增溫的首要選擇。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低碳城市規劃則是我國低碳城市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稓夂蜃兓c低碳城市規劃(第2版)》由氣候變化與低碳城市規劃研究、低碳城市規劃框架、低碳生態城市規劃實例、大城市低碳轉型發展規劃實例四編組成。
《氣候變化與低碳城市規劃(第2版)》可供從事城市規劃、城市與區域研究、氣候變化、地球科學、公共管理等專業人員參考,也可供大專院校師生閱讀。
第一編 氣候變化與低碳城市規劃研究
1 城市規劃與應對氣候變化
1.1 氣候變化與城市規劃
1.2 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對策和措施
2 低碳城市研究
2.1 低碳經濟及其研究
2.2 低碳城市及其研究
2.3 低碳城市研究主要內容
2.4 低碳城市研究方法
2.5 中國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3 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3.1 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
3.2 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第二編 低碳城市規劃編制框架
4 低碳城市規劃編制框架
4.1 低碳城市規劃原理
4.2 低碳理念下城市規劃的可能性
4.3 基于低碳理念的我國城市規劃編制框架
4.4 我國大城市低碳轉型發展研究框架
5 低碳城市規劃案例
5.1 國外低碳城市規劃案例
5.2 國外城市低碳轉型案例
5.3 國內低碳城市規劃案例
5.4 國內城市低碳轉型案例
第三編 低碳生態城市規劃實例——黃河三角洲低碳生態產業園區規劃
6 黃河三角洲低碳生態產業園區規劃
6.1 總體發展戰略研究
6.2 區域規劃
6.3 園區總體規劃
6.4 起步區規劃
6.5 中心區城市設計
6.6 規劃實施
第四編 大城市低碳轉型發展規劃實例——哈爾濱總體規劃低碳專項研究報告
7哈爾濱低碳轉型規劃
7.1 哈爾濱低碳城市研究
7.2 哈爾濱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
7.3 城市總體規劃方案(2010-2030)
7.4 低碳規劃方案指標體系設計
7.5 低碳情景總體規劃方案
7.6 低碳情景總體規劃方案及碳排放量估算
7.7 規劃管理行動計劃
資料來源
參考文獻
附錄:名詞解釋
無論是公交導向型的開發模式(T,ansit Orientated Devel opment,TOD)還是庫里提巴的“三路體系”(Trinary Road System,TRS)均可以使得公共交通的效率提高,城市空間可以被更加有效地利用。同時,傳統城市規劃中被視為“問題”的城市用地連綿擴張(俗稱“攤大餅”)以及“鐘擺”交通的合理性應得到重新審視。在“低碳”目標的導向下,未來城市的空間格局將從道路交通導向的、基于隨機交通聯系的、松散的、趨于勻質的形態轉向軌道公共交通導向的、基于有規律的密集交通聯系的、緊湊的、強度非均衡的空間形態。其次,公共交通尤其是軌道公共交通應成為城市交通的主角。高效、便捷、安全、舒適的公共交通將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私人機動車交通。在此前提下,城市交通系統同時提供多樣化的出行選擇,構建自行車與步行專用系統,并探索新型個人交通系統(Persnal Rapid Transit,PRT)的應用。再次,土地利用方面形成適度的功能混合。事實上,適度的功能混合并不意味著對近現代城市規劃中“功能分區”原則的徹底否定,而是以“大分區,小混合”為原則,對可“混合”的功能和具體情況進行甄別,以取代對“功能分區”僵化的理解和執行。在這個意義上,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歷史條件所形成的各式“大院”獲得了重新被審視和評價的機會。此外,各種“低碳”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礎設施領域中,例如新型(非化石依賴)能源供給系統、地區能源供給系統、垃圾回收利用及焚燒系統、水處理再利用系統等。最后,經過優化的城市綠化系統也可以起到吸收部分C02的作用。
——社區層面“低碳”規劃。構建以“低碳”為目標導向的社區是實現“低碳城市”的基礎。建設功能適度混合、密度適中的社區是實現“低碳”目標的關鍵。僅就社區密度而言,過高的密度不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而過低的密度又會給交通及城市基礎設施的效率帶來問題。另一方面,不同類型的社區在實現“低碳”目標時的側重點和主要途徑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就城市中心區(CBD)而言,在實現軌道公共交通、統一的地區能源供給等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但避免過高的開發強度,在室內外環境調節、垂直交通等方面減少對人工手段的依賴則是需要努力的領域。再如,對于生活居住區而言,恰當的密度,綠色節能建筑的普遍采用,緊湊、便捷而富有活力的社區中心,舒適、安全的戶外活動場地,自行車交通和步行環境的完備以及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利用、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等則是在實現“低碳”目標時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而在以工業生產為主的產業園區中,除通過生產工藝自身的改革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外,統一的能源供給系統,生產流程的上下游接續,廢水、廢棄物的處理回用系統以及碳捕獲系統則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