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間研究越來越轉向以人為本的研究視角,人文化與社會化成為學科發展的重要特征。
《城開書系 城市·空間·行為·規劃叢書 城市居民活動空間:基于時空行為視角的研究》以城市居民活動空間為研究對象,通過典型案例中城市居民活動日志的定量與地理信息系統(GIS)分析方法,來挖掘日常活動空間的時空特征、模式分異及社交維度,并深層次挖掘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影響因素。
《城開書系 城市·空間·行為·規劃叢書 城市居民活動空間:基于時空行為視角的研究》特別強調了構建活動空間的測量體系,并分析了活動空間的社交特征,同時還進行了中國城市與歐美城市活動空間的直接比較。
《城開書系 城市·空間·行為·規劃叢書 城市居民活動空間:基于時空行為視角的研究》可供城市地理、城市社會、城市規劃與管理、居民或游客時空行為等研究的相關人員閱讀,也可供城市地理、城市管理、旅游地理等相關專業的師生學習與參考。
趙瑩,博士,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師。200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獲學士學位;201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獲博士學位;曾留學于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居民休閑行為分析、旅游者行為研究、旅游大數據分析,先后《旅游學刊》《地理研究》《地理科學》等期刊發表文章多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各1項。曾獲IBM博士英才獎等。
總序
序言
前言
1 緒論
1.1 城市研究的行為視角
1.1.1 超越中國城市以經濟發展為先的理念
1.1.2 基于個體行為的城市時空解讀
1.1.3 面向城市規劃應用的行為研究導向
1.2 個體行為研究的理論
1.2.1 基于個體行為研究的城市時空間理論
1.2.2 基于個體行為的社會空間透視理論
1.2.3 考慮社會文化因素的個體行為研究
1.3 中國城市活動空間的研究框架
1.3.1 個體活動空間的特征
1.3.2 活動空間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1.3.3 活動空間形成機制的社會含義
1.4 中國城市活動空間的研究主題
1.4.1 北京居民活動空間的時空格局
1.4.2 北京居民活動空間的模式分異
1.4.3 基于行為同伴分析的活動空間研究
1.4.4 活動空間與社會空間的互動分析
2 城市社會空間研究進展
2.1 概念解析
2.1.1 社會空間
2.1.2 活動空間
2.1.3 社交空間
2.2 西方城市社會空間的研究歷程
2.2.1 重要研究理論
2.2.2 現代性與社會空間
2.2.3 活動空間與社會空間
2.3 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的研究歷程
2.3.1 滯后發展的原因
2.3.2 宏觀規律把握階段
2.3.3 深入機理分析階段
2.4 社會空間研究議題
2.4.1 傳統議題
2.4.2 行為視角的議題
2.5 活動空間與社會空間結合的可能
3 城市活動空間研究進展
3.1 城市活動空間研究歷程
3.1.1 經典理論概述
3.1.2 時間地理學的傳統理論
3.1.3 時間地理學的新發展
3.2 個體行為的刻畫方法
3.2.1 面向已發生行為
3.2.2 面向潛在行為機會
3.3 個體行為的研究應用
3.3.1 城市空間研究
3.3.2 城市規劃應用
3.4 中國城市的活動空間研究
4 研究數據與方法
4.1 研究區域介紹
4.2 數據采集方法
4.3 樣本統計
4.4 解釋變量說明
4.5 其他參考數據
5 活動空間的時空特征
5.1 時間利用特征
5.1.1 分析背景
5.1.2 時間節奏特征
5.1.3 時間分配特征
5.1.4 小結
5.2 空間分布特征
5.2.1 分析背景
5.2.2 空間分布特征
5.2.3 出行距離特征
5.2.4 小結
6 活動空間的模式分異
6.1 社區橫向比較
6.1.1 分析背景
6.1.2 三類社區的比較
6.1.3 中美城市的比較
6.1.4 丑行與休閑時間的回歸模型分析
6.1.5 小結
6.2 性別差異比較
6.2.1 分析背景
6.2.2 描述性對比分析
6.2.3 非工作活動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6.2.4 小結
7 基于同伴的活動空間
7.1 分析背景
7.2 活動同伴研究
7.2.1 對象定義
7.2.2 度量方法
7.2.3 描述性分析
7.2.4 活動同伴選擇的多項分對數模型分析
7.2.5 小結
7.3 出行同伴研究
7.3.1 對象定義
7.3.2 度量方法
7.3.3 描述性分析
7.3.4 出行同伴選擇的多項分對數模型分析
7.3.5 小結
7.4 同伴研究的社會透視
8 活動空間與社會空間的關系
8.1 同伴選擇與會面地點的互動
8.1.1 分析背景
8.1.2 假設與度量
8.1.3 描述性分析
8.1.4 會面地點選擇的多項分對數模型分析
8.1.5 小結
8.2 活動空間聚類與社會空間形態
8.2.1 分析背景
8.2.2 測量指標體系
8.2.3 活動空間的聚類分析
8.2.4 小結
8.3 活動空間的形成機制
9 活動空間研究的未來
9.1 創新點與主要結論
9.1.1 提出基于個體活動空間的社會空間研究框架
9.1.2 北京城市居民的活動空間在社區和家庭尺度上存在分異
9.1.3 北京居民的活動空間體現出集體主義傾向
9.1.4 活動空間可以作為認識社會空間動態性和微觀差異的視角和方法
9.2 行為與空間研究啟示
9.2.1 行為與城市
9.2.2 行為與社會
9.2.3 行為與時代
9.2.4 始于行為與終于行為
9.3 活動空間的研究展望
9.3.1 拓展休閑行為的研究主題
9.3.2 數據精細導向的研究視角
9.3.3 地理信息方法的借鑒
9.3.4 基于位置的應用實踐
附錄
參考文獻
圖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