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隊伍質量對相對貧困地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至關重要,但相對貧困地區對教師職業選擇究竟造成了多大影響,學校所在地的工作環境如何影響教師工作穩定性、如何塑造教師對工作環境的偏好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書區分了不同類型的教師流動--主動流動與被動流動、意向性的隱性流動和付諸行動的實際流動,并在"職業效用"最大化的解釋框架下、基于"消費型補償"理論,討論教師收入和學校所在地的經濟地理環境對教師流動意向和流動行為的交互式影響。筆者通過構造教師收入與學校所在地的經濟地理環境特征的交互項,考察提高教師工資(或提供生活補助)在緩解學校地處偏遠鄉鎮和農村等區位環境劣勢方面的潛在作用。本書也初步討論了"縣管校聘"政策背景下的被動流動,即地方政府通過"需求側"改革等方式降低教師對學校位于偏遠艱苦地區等不受歡迎的工作環境的心理保留價格的問題。本書所得結論的啟示是,一方面,在短時期內無法改變學校所在地經濟地理環境的情況下,提高教師貨幣化收益(提高工資或提供生活補助)是調節教師的勞動供給和職業選擇行為的有效策略,可充分利用經濟補償這種激勵性政策工具滿足教師的經濟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可通過教師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改變部分教師對學校區位環境特征的偏好,從而優化師資結構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