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從心理學角度闡述教學的學術專著,其前身是王小明老師2005年于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學論:心理學取向》一書。。由九章構成,內容依次為教學心理學概論、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教學診斷與補救、教師的專業發展等內容,每章都由教學目標、章節內容、練習題和推薦讀物構成。本書納入心理學新視野叢書,可以作為高等師范院校教學心理學的教材,也可作為研究生學位基礎課、研究生課程班、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用書。
本書是一本關于教學心理學的著作,在全面介紹教學心理學發展狀況的基礎上,致力于凸顯教學心理學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全書共九章,依據教學心理學的研究框架,按目標學習教學評價的思路逐步展現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圖景。第一章簡要闡述教學心理學的含義、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創建與發展歷程。第二章全面描繪了學生在學校教育情境中習得的學習結果,在介紹主要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基礎上,結合我國教育實際,提出了適合我國教育情境的學習結果分類體系。第三章從個體認知和社會文化兩方面介紹了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第四、第五、第六章重點介紹了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措施,包括教學內容的有效呈現,明確指向學生學習機制的教學策略,以及針對特定學習結果類型的教學模式。第七、第八章闡釋了如何評價學生習得的學習結果,尤其強調如何借助評價手段來有效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以及在此基礎上通過補救教學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第九章聚焦教師學習這一主題,參照教學心理學的研究框架,從教師學習的結果、教師學習的心理機制、促進教師學習的教學舉措三方面,闡釋教師的專業學習與專業發展問題。
序
21世紀初,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開啟了一場范圍廣、力度大、持續時間久的課程改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未得到充分探討的一些問題浮現出來。就教學領域而言,諸如知識在達成育人目標中的地位與作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教學活動的關系、教學如何以學習者的學習為中心、教師在職培訓的高耗低效等問題,逐漸成為教學研究者和實踐者無法回避的困擾。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探討,是保證課程改革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教育領域的問題通常很復雜,教育學科又是一門由多個分支學科構成的綜合學科,對上述有關教學問題的探討,不能僅僅依賴某一門或某幾門學科,不同的教育分支學科在認識和解決教育問題上都有其獨特的理論工具和研究手段,它們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的作用都應得到重視和發揮。教學心理學作為一門根植于當代心理科學和教學實踐的新興學科,以基于證據的理念,對教學活動中的諸多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不斷的探索,形成了獨特的認識。發揮教學心理學在我國教學改革中的作用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在我國,有關教學的研究主要由教學論這門學科承擔。近年來,我積極主張區分兩種取向的教學論。一種取向的教學論主要基于哲學思辨和經驗總結形成和發展起來,我稱之為哲學取向的教學論;另一種取向的教學論以科學心理學為基礎,注重采用實證研究的手段來開展教學研究,我稱之為科學取向的教學論。我國教育領域有關教學的研究以哲學取向的教學論為主,科學取向的教學論的發展相對薄弱。這本《教學心理學:助力學生學習》著作,不僅系統整理了教學心理學創建至今50余年的發展歷程和研究成果,而且從理論上分析和總結了我國教學領域的熱點問題和教師的教學經驗,從書中體現的研究內容和方法來看,正是我所講的科學取向的教學論,這對于科學取向的教學論的發展壯大,對于豐富我國教學論的研究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興衰,系于教師。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其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育人的效果。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僅靠教學實踐經驗是不夠的,還要在此基礎上反思、總結和提煉這些經驗,從中進行有效學習。
唯有如此,教師的教學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教學心理學兼具描述性和處方性,既能為教師提供描述教學現象、分析教學問題的理論工具,也能為教師提供有效干預并影響學生學習的手段和措施,從而為教師審視其教學實踐經驗、提升其教學水平奠定相關的知識基礎。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基礎分析、提煉和完善教學實踐,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
教學心理學雖然創建的歷史不長,但其理論和研究貼合教學實踐,對我國教學實踐的指導和引領價值尚有待充分發揮。本書是一本教學心理學方面的專著,希望其出版能夠帶動和引領我國教學心理學的發展,為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的科學化,貢獻其學科智慧!
皮連生
2023年8月
前言
20世紀6070年代,國際上誕生了一門強調學習研究與教學研究緊密結合的學科教學心理學,對教學如何促進和支持學生的學習進行科學的研究。在研究的具體內容上,教學心理學主要關注學生在學校教育情境中習得的結果,學生習得這些結果的心理機制,能有效支持和促進學生習得這些結果的教學措施,以及對學生習得結果的測量與評價。這門學科的創建與發展,對于開發基于研究證據和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的教學以及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均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本書是一本關于教學心理學的著作,在全面介紹教學心理學發展狀況的基礎上,致力于凸顯教學心理學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全書共九章,依據教學心理學的研究框架,按目標學習教學評價的思路逐步展現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圖景。第一章簡要闡述教學心理學的含義、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創建與發展歷程。第二章全面描繪了學生在學校教育情境中習得的學習結果,在介紹主要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基礎上,結合我國教育實際,提出了適合我國教育情境的學習結果分類體系。第三章從個體認知和社會文化兩方面介紹了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第四、第五、第六章重點介紹了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措施,包括教學內容的有效呈現,明確指向學生學習機制的教學策略,以及針對特定學習結果類型的教學模式。第七、第八章闡釋了如何評價學生習得的學習結果,尤其強調如何借助評價手段來有效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以及在此基礎上通過補救教學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第九章聚焦教師學習這一主題,參照教學心理學的研究框架,從教師學習的結果、教師學習的心理機制、促進教師學習的教學舉措三方面,闡釋教師的專業學習與專業發展問題。
本書的前身是《教學論:心理學取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當時是以我國教學論的結構體系來組織和呈現教學心理學的有關內容。為更好地彰顯教學心理學的特色以及最近20年來教學心理學的新發展,書名調整為《教學心理學:助力學生學習》,結構安排上基本遵從教學心理學的研究框架,內容上除了介紹教學心理學的發展脈絡外,還結合我國的教學實際,聚焦教學如何有效促進學生學習這一主題,重點呈現教學心理學新的研究成果。
本書的主體內容曾在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和師范生培養過程中進行過多輪試教,并根據學員反饋進行了相應調整和完善,以求在確保內容的理論引領性的同時,增強內容的實踐親和性。對于立志從事教師職業的讀者、致力于提升專業水平的在職教師、探求教學規律的研究者,本書是一本適合個人研修的著作。
本書的完成得益于皮連生教授的引領和指點,特致謝忱!由于筆者水平有限,書中錯誤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王小明
于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2023年7月
王小明,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長期致力于從心理學角度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主講學校學習心理學學習心理與教學設計學習的規律與應用教學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課程,出版有《學習心理學》《教學論:心理學取向》《教育心理學》《語文學習與教學設計》《兒童認知與學習》等著作。
目錄
第一章 教學心理學概論/1
第一節 教學的定義/1
一、教育學對教學的界定/1
二、心理學對教學的界定/3
三、教育學與心理學的教學定義比較/4
四、教學定義中的教學與建構問題/5
五、本書對教學的界定/7
第二節 教學心理學的學科性質/8
一、教學心理學的研究任務/8
二、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10
三、教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11
四、教學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14
第三節 教學心理學的創建與發展/17
一、教學心理學發展的學科背景/17
二、教學心理學的發展歷程/20
第二章 教學目標/27
第一節 教學目標的性質/27
一、教學目標的含義/27
二、教學目標的功能/30
第二節 教學目標的分類框架/31
一、布盧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31
二、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34
三、德科爾特等人的分類/36
四、本書主張的教學目標分類框架/37
第三節 教學目標的陳述/41
一、教學目標陳述的意義與問題/41
二、行為目標陳述技術/43
三、注重內部認知過程的目標陳述技術/46
四、內在過程與外顯行為相結合的目標陳述技術/50
五、三種目標陳述技術的選用/51
第三章 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53
第一節 學習的個體認知機制/53
一、認知架構的含義/53
二、認知架構的組成部分/54
三、認知架構研究的新發展/59
四、認知架構中蘊含的學習的一般規律/59
第二節 學習的社會文化機制/63
一、學習的結果: 高級心理機能/63
二、高級心理機能的習得/64
三、高級心理機能習得理論衍生出的學習的一般規律/65
第三節 不同類型目標習得的心理機制/72
一、知識的學習/72
二、技能的學習/76
三、態度的學習/80
第四章 教學內容/84
第一節 教學內容的含義/84
一、教學內容的來源、選擇與載體/84
二、教學內容的本質與類型/87
三、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88
第二節 指導教學內容呈現的理論/94
一、梅耶的多媒體學習理論/94
二、斯韋勒的認知負荷理論/97
三、多媒體學習理論、認知負荷理論與教學內容的呈現/101
第三節 教學內容的呈現技術/102
一、文本的呈現技術/102
二、圖片的呈現技術/106
三、文字與圖片的搭配/107
四、問題的設計/110
五、教科書中生動有趣內容的添加/113
第五章 教學策略/117
第一節 教學事件/117
一、教學事件的含義/117
二、用教學事件解釋與教學相關的若干概念/120
第二節 教學策略的類型/124
一、引起注意的教學策略/125
二、呈現教學內容的教學策略/127
三、促進理解的教學策略/129
四、促進記憶的教學策略/135
五、促進練習的教學策略/139
第三節 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147
一、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的本質/148
二、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的原則/149
第六章 教學模式/156
第一節 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模式/156
一、知識教學模式/156
二、技能教學模式/158
第二節 動機教學模式/166
一、ARCS動機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與開發過程/166
二、ARCS動機教學模式的步驟與策略/167
三、ARCS動機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研究/170
四、ARCS動機教學模式的應用建議/172
第三節 我國教學實踐中的三種教學模式評析/173
一、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模式/174
二、鐘德贛的反芻式單元教學模式/177
三、王俊鳴的五子教學模式/180
第七章 教學評價/183
第一節 教學評價的基本思想/183
一、學習的定義與教學評價/183
二、教學評價的三個關鍵問題/185
三、教學評價的目的/188
第二節 主要學習結果類型的測量與評價技術/190
一、事實的評價/190
二、概念的評價/192
三、整體知識的評價/193
四、技能的評價/194
五、態度的評價/196
第三節 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評價/197
一、動態評價產生的背景/198
二、動態評價的含義/199
三、動態評價的實施程序/200
四、動態評價的案例/202
第八章 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補救/206
第一節 學習困難的含義與原因/206
一、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206
二、學習困難的含義/207
三、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208
第二節 學習困難的診斷/211
一、認知任務分析的含義/212
二、認知任務分析示例/213
三、根據認知任務分析結果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217
第三節 學習困難的補救/219
一、學習困難補救的原則/219
二、學習困難補救教學的案例/221
第九章 教師的學習/227
第一節 教師學習的結果/227
一、具體內容的教學法知識提出的背景/227
二、具體內容的教學法知識的含義/228
三、具體內容的教學法知識的性質/233
第二節 教師學習的機制/236
一、教師的具體內容的教學法知識習得的性質/236
二、教師的具體內容的教學法知識習得的階段/237
第三節 促進教師的學習/243
一、促進教師習得具體內容的教學法知識的知識基礎/243
二、促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圍繞具體內容的教學融合各類知識/245
三、促進教師的具體內容的教學法知識的精進/247
參考文獻/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