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完整介紹了企業時空定義的系統框架,深入探討了空間構建、機遇洞察、企業設計、路徑選擇、執行匹配與時間駕馭六大主題內容。中篇則是精彩紛呈的案例,每個案例都以上篇中的框架為主干,在幫助讀者體會競爭大美的同時,強化對新框架的認知。下篇內容更豐富和多元,主要圍繞著商業模式的相關內容展開,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認知、理解和應用商業模式。
魏煒、朱武祥作品,陳威如、路江涌等多位專家推薦。
總序
再回首,商業模式探索之旅
200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發現“商業模式”是一個可以令所有企業家興奮的話題,從此開始了商業模式探索之旅。一開始,我們發現關于商業模式的概念和理論非常混亂,萬般無奈之下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處理辦法:一方面,把當時能找到的30余個商業模式概念打印出來,放在辦公桌旁,有事沒事常念念;另一方面,直接尋找那些有趣的商業模式案例,然后把它們講給周圍的企業家聽,以至于現在,幾乎每天都有幾個甚至十幾個企業家要求見面交流。
持續且巨大的需求(過去30年,中國企業家對某個管理理論的持續關注時間,從來沒有超過3年!)激勵和逼迫我們不斷思考:什么模式是好的商業模式,如何設計出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多后的某一天,我們兩人的腦中幾乎同時跳出了一個非常有共鳴的“商業模式的定義”: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很快,“六要素商業模式”模型便誕生了。
非常幸運的是,2006年年底我們又遇到了《創富志》的主編張信東。在他更高要求的“鞭策”下,我們連續七年一期都沒落下地寫出了諸多商業模式案例,總結并提煉出了各種商業模式理論所需要的構件。
理論建設是痛苦的。我們要學會“無中生有”,建立自己最擅長的陣地。這既需要一整套邏輯一致的概念,又需要能對各種已知和未知的商業模式進行分類,還需要有分析、解釋這些概念和分類之間“因果關系”的能力。尤其當我們發現,數百年前植物學家和動物學家就能把地球上數十萬種物種妥妥地分類的時候,偶爾心中也會不由得覺得自己很渺小。但大部分時候,我們能想到的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只要不停地寫,老天總會派人來幫你們這幫人的!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商業模式是不分行業的。在一個行業可以成功的商業模式,放在另外一個行業照樣可以創造輝煌。我們還發現,同一個行業也可以有很不一樣的商業模式,甚至對戰略管理中的一個定律進行猜想:一個行業最后僅會剩下三五家壟斷型的大企業,本質上這幾家企業的商業模式是否肯定是不一樣的?
我們發現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不斷變化的,有漸變的,也有突變的。我們把漸變的叫作演化,把突變的叫作重構,并寫了一本與《發現商業模式》同樣暢銷的《重構商業模式》。
我們還發現“技術”真的很需要“商業模式”的幫助。同樣一項技術,可以在非常不一樣的商業模式下運用,相應的企業績效也許都很不錯,但一定有一個能令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商業模式。反過來,一個好的商業模式也可以引領技術的發展方向,就像美國的很多創新技術都是由商業模式引領的一樣。
我們發現商業模式和企業戰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一個商業模式可以用很不一樣的戰略來駕馭,同一個戰略也可以用很不一樣的商業模式來實現。我們發現任何組織都是有商業模式的:營利性公司有商業模式,慈善和公益等非營利組織有商業模式,政府組織也有商業模式,甚至個人都有商業模式。我們的《慈善的商業模式》一書,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本講公益組織商業模式的圖書。
我們還發現同一個行業內,企業的商業模式可以不一樣,它們之間同樣存在競爭。不是“同物種”間的競爭,而是“不同物種”間的競爭,或由“不同物種”間的競爭演變為“同物種”間的競爭。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商業模式是一個全息結構,商業模式模型的每個要素—定位、業務系統、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能力、企業價值都包含整體的完整信息。這也成了《商業模式的經濟解釋》一書的主題。當“商業生態”這個詞開始流行的時候,我們又發現在商業生態系統(以焦點企業為中心的持續交易的利益相關者形成的聚合體)和商業模式之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對象:共生體,即持續交易的利益相關者和其扮演的角色的集合。一個個相同或不同的共生體(生態系統)的實例組成了行業生態,不同的行業生態又組成了紛繁復雜的商業生態。
轉了一大圈,我們發現原來商業模式可以像物理學、幾何學和工程學一樣來研究。例如,從事某個業務活動的主體是角色,角色類似于原子,共生體類似于分子,角色相同、角色的交易關系不同的共生體與分子中的同分異構體竟然是相同的!商業模式的三大定律、三大原理、六大定理也寫在了2014年首次出版的《商業模式的經濟解釋Ⅱ》一書中!
在與眾多專家、學者和企業交流商業模式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很多差異化的商業模式都來源于盈利模式,也就是收支來源和收支方式的不同。以往我們對定價的認知僅僅是“由供需決定價格高低”這一個維度,現在我們突然發現從商業模式視角看價格,實際上還有另外三個維度:反映收支來源的定向、反映收支方式的定性、反映現金流結構的定時。這三個維度的確定取決于交易價值、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決定的價值增值,而并非取決于供需。當我們發現了收支來源和收支方式的完整理論后,中文版《透析盈利模式》就這樣出版了。
眾所周知,商業模式概念是從戰略管理理論中分化出來的,戰略、商業模式、共生體三者之間是什么關系?《超越戰略:商業模式視角下的競爭優勢構建》就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發現戰略是站在企業邊界做的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選擇,商業模式是站在商業生態系統邊界做的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選擇,而共生體是站在行業生態系統群的視角做的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選擇!一旦看到了這樣的圖景,能全面、深度、透徹刻畫和分析行業競爭格局的三度空間、能區分決策范圍的焦點思維和格局思維等概念就產生了。基于此概念的企業(頂層)設計理論隨之也能順理成章地完善起來。
展望未來,一座宏大的商業模式建筑群已經冉冉升起……就在
那里!
19年過去了,驀然回首,身后的商業模式生態建設工地上早已燈火通明,四處立滿了腳手架,主體也已建起了大半。令人欣喜的是,隊伍中不但一個人也沒落下,而且還增加了很多。向前看,更讓人激動不已的是,已經有好幾路隊伍前來幫忙了!哈,曾經的海市蜃樓就要變成現實了,感恩!
魏煒
2023年11月1日
自 序
2014年元旦前夜,風景怡然的惠州巽寮灣畔。窗外,沙灘上,慶祝跨年的青年男女們圍坐在篝火邊,歌舞聲中洋溢著歡樂的氣氛,璀璨煙火伴隨著贊嘆聲升騰而起;窗內,茶幾旁,烏龍紅茶氤氳四散,飯后微醺的師徒三人倚靠在沙發上,隨意地聊著關于商業模式的話題。魏老師突然提議道:“咱們一起寫一本書吧。”酒后豪氣生的我朗聲應允道:“好!”而彼時,我們還不曉得這是一場具有何等挑戰的征程。
這是一部兼具“大師洞察+工匠精神”的誠意原創之作。一方面,魏煒和朱武祥兩位北大、清華的名師將他們多年來對商業本質的思考及教學實踐融會貫通,我們不斷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然后推翻重來,電話、微信討論至深夜幾乎成為每天的修行。另一方面,每篇文章都數易其稿,力求觀點鮮明、文氣通達。我們先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將本書的框架結構打磨出來,然后每寫完書中的一個章節,就將其發表出來。本書上篇中支撐企業時空定義的系統框架的六個步驟的六篇核心文章,都先后發表于《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之上,經過該刊專業編輯們的打磨,文章品質更上一層樓。這種圍繞既有框架撰寫文章并將文章發表在頂級刊物的做法,足以體現我們的理論自信和對文章品質的
追求。
正如沒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人類就不可能展開對宇宙太空的真正探索一樣,商科原創理論的演進也能指引企業間的競爭走向繁榮多元。本書的獨到之處在于引入了焦點企業、商業生態系統和商業生態簇三層主體的視角,也相應地劃分出戰略、商業模式和共生體三大競爭空間。我們發現,每個競爭空間內的競爭內容、規律各有特點。所以企業的首要任務是要清晰地知道自己在三大競爭空間中所處的位置,了解企業當前競爭的重心發生在哪個競爭空間,如此才能建構起更宏大的格局感,提出更有針對性的舉措。當然,本書也有遺憾之處,對于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策略還缺乏相對透徹的探討,不同企業在三大空間內競爭與合作關系的轉換也描述甚少,希望在未來本書的修訂版中能夠呈現相應的內容。
我們不能給你一個新的世界,但我們能夠給你一個新的世界觀。親愛的讀者,現在請隨我們來,一起看看我們眼中的商業世界!
張振廣
魏煒,從事企業戰略管理、商業模式、組織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現為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管理學副教授、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商業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創維集團、中興通訊、大連獐子島、新疆金風科技等多家上市/非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或管理顧問。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管理世界》《經濟與管理》《統計與決策》《創富志等國內外學術和財經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論著《商業模式的經濟解釋II》《商業模式的經濟解釋》《發現商業模式》《重構商業模式》《慈善的商業模式》《管理制度的經濟分析與設計》《再造商學院課堂》等。
目 錄
總序 再回首,商業模式探索之旅
推薦序一 全新視角下的新商業理論框架(陳春花)
推薦序二 大格局 大視野(路江涌)
推薦序三 超越戰略,定義未來(廖建文)
推薦序四 透過現象看本質(馬浩)
推薦序五 超越戰略,登頂生態(陳威如)
自序
上篇
第1章 引論:超越戰略 ┊2
第2章 空間構建:跳出盒子——基于不同空間的競爭 ┊11
第3章 機遇洞察:顛覆性思維創新圖譜 ┊25
第4章 企業設計:明確企業的定位 ┊36
第5章 路徑選擇:評估轉換成本,制勝企業創新 ┊60
第6章 執行匹配:跨越新時代競爭的三大鴻溝 ┊74
第7章 時間駕馭:競爭中的時間奧秘 ┊91
中篇
第8章 Valve:生態系統的構建范本 ┊104
第9章 升級之路:從7天酒店到鉑濤集團 ┊125
第10章 Netflix:流媒體服務商的三度競爭空間 ┊137
第11章 直擊養殖行業的痛點:雛鷹農牧與溫氏集團的對策 ┊150
第12章 美國信用卡市場的升維競爭之路 ┊168
下篇
第13章 走出商業模式的迷思 ┊184
第14章 商業模式設計:從生態系統出發 ┊198
第15章 如何設計盈利模式 ┊217
第16章 破壞性創新的本質之反思——與克里斯坦森教授商榷 ┊235
第17章 商業模式36計 ┊245
參考文獻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