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核心概念》從當代風格、聚斂設計、企業文化、企業識別、反主流文化、手工藝、克蘭布魯克(匡溪)藝術學院、創意產業、創意廢物利用、關鍵設計、立體派、物質崇拜、文化分析、設計中的文化多樣性、定制等幾個方面對藝術設計進行介紹。
凱瑟琳·麥克德莫特(Catherine McDermott),倫敦金斯頓大學設計學院教授,一位知名作家和當代設計策展人。她目前的項目包括為英國設計委員會、工藝美術委員會組織策劃中國和非洲的活動。
王露,中華女子學院藝術學院院長、教授。2003年畢業于英國德比大學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2010年被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赴英國南威爾士大學藝術學院做訪問學者。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學術委員會會員。
核心概念表
引言
設計:核心概念
廣告
空氣動力學
唯美主義運動
替代設計
另類生活方式
美國設計
動畫
適宜技術
挪用
裝飾藝術
藝術家具
人工智能
新藝術運動
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
集合藝術
奧地利設計
自動化
汽車設計
前衛藝術
包豪斯
精品店
英國展覽
計算機輔助設計
坎普風格
資本主義
創意產業中心
混沌
芝加哥學派
中國
國際現代建筑協會
經典設計
古典風格
商業藝術
視覺傳達設計
電腦游戲
概念設計
并行設計
(古建)保護
構成主義
消費品設計
消費主義
消費
當代風格
聚斂設計
企業文化
企業識別
反主流文化
手工藝
克蘭布魯克(匡溪)藝術學院
創意產業
創意廢物利用
關鍵設計
立體派
物質崇拜
文化分析
設計中的文化多樣性
定制
控制論
(荷蘭)風格派
解碼
解構主義
埃因霍溫設計學院
設計和工業協會
設計顧問
英國設計委員會
設計教育
設計倫理
設計展覽
可拆卸更換的設計
為需要而設計
回收設計
設計史
設計雜志
設計管理
設計博物館
設計政策
設計研究
設計師標簽
德意志制造聯盟
DIY
荷蘭設計
折中主義
生態中心主義
生態設計
生態效益
法國美術學院
蘊藏能量
新興技術
工程設計
人機工程
執行總裁風格
異國情調
體驗設計
體驗經濟
表現主義
同人志
法西斯設計
快速消費品
女權主義
英國的節日,1951
民間藝術
福特主義
拾得藝術品
法國設計
功能主義
未來預測
未來派
性別與設計
幾何設計
格拉斯哥流派
全球化
哥特式的復興
涂鴉
萬國工業博覽會,1851
綠色設計
……
《設計:核心概念》:
意大利設計(Italian Design)
“意大利式”現在被認為是“好設計”的同義詞,而米蘭則被看作無可置疑的“風格之都”。其實這些盛名僅僅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而從任何角度來看這樣的成就都是非凡的。對于在21世紀嶄露頭角的一些設計國家,意大利模式依然是一個重要的借鑒。19世紀50年代正如今日,意大利被分離成幾個自治的公國和王國。羅馬是一個天主教國家,波旁王族占領了南部,奧地利帝國控制著北部的領土。解放統一意大利的復興運動風起云涌,但是意大利依然存在很多的麻煩,直到19世紀晚期,60%的人口還依靠務農為生,工業革命進展緩慢,鮮有成就。意大利南部是歐洲最貧困的地區,各個地方依然使用當地方言因而統一意大利民族形象的過程十分緩慢。不僅如此,19世紀的意大利接納了來自歐洲各地的設計理念。北部開始發展鋼鐵行業,火車交通系統開始在全國伸展,這些發展在1881年在米蘭舉辦的國家展覽和更為重要的1902年在都靈舉辦的國際展覽上有所反映,當然在陳列的展品中展出了意大利傳統精湛的大理石、玻璃和陶瓷工藝,而在日常的設計的展示中更多是對過去輝煌的緬懷而缺少新的發展。新世紀轉換之初,意大利家具的原創產品在倫敦最引以為榮的自由百貨展出,意大利設計新的自信與影響力開始有所體現,在這一時期的拿波里和米蘭地區的畫廊也同樣展示了意大利的設計。同時一些意大利公司逐漸建立起他們的國際聲譽,例如1899年在都靈創建的菲亞特,1905年創建的蘭西亞,奧利維綈創建于1908年,阿爾法·羅密歐(Alfa-Romeo)創建于1910年。20世紀初期,意大利對于“現代主義”和“未來主義”有著獨特的貢獻,這些前衛運動的藝術家、建筑師和詩人要求與過去完全割裂,燒毀那些老式的博物館和畫廊轉而投身新科技的懷抱。墨索里尼領導的法西斯運動也成為尋找意大利新精神的靈感。法西斯主義通過傳統與現代并行的方式產生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它的輔佐之下,真正的“意大利設計”最終顯現。起初,它被認為是現代主義運動的代表形象,隨后又被相對保守的起源于古典風格的20世紀派運動所替代。在墨索里尼時期,意大利的工業快速發展,形成了大工業化生產的格局。特別是菲亞特引進福特的實用模式生產1939年出品的508C。1932年,奧利維蒂生產的MP1打字機外形簡潔適用于批量化生產。其實,該公司致力于現代主義,前包豪斯成員負責公司的公共事務,馬賽羅·尼佐力(Marcello Nizzoli)成為設計總裁。1939年到1941年之間,在伊夫雷亞,公司建立了一個現代風格的玻璃與鋼架結構的工廠。墨索里尼時期,同樣也進行了交通系統的改革,讓火車能夠準時使其頗負盛譽,與此同時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間歇期,意大利開始設計和生產了對于設計而言最新穎的有軌電車、火車、輪船等現代交通工具。
“二戰”后廢墟中的意大利眾志成城,重建工作成為最為重要的工作。來自美國馬歇爾計劃的經費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實現重建的還是意大利人民。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意大利與法國、德國并舉為現代工業國家,代表性產品有阿斯卡尼歐(Ascanio)1946年為Piaggio設計的黃蜂踏板摩托車、吉奧·龐蒂(Gio Ponti)1947年為La Pavoni設計的咖啡機和馬賽羅·尼佐利1948年為奧利維蒂設計的Lexicon80便攜式打字機。在50年代后期,意大利形成了卓越的意大利式設計方式,60年代,“薩克”座椅(由數以萬計的聚氨酯顆粒填充的袋椅,譯者)、PVC透明充氣椅(1967)、1965年阿希爾·卡斯廷里尼(Achille Castiglion)設計的Brionvega公司的收音機等意大利波普藝術的標志性產品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