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根底在五經,禮樂文明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四書涵養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諸子以及儒釋道的爭鳴,表現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內在張力與融合取向。中華文化的核心問題是天人之際與性命之源。中華文化也是學習的文化,有深厚的“勸學”傳統,人文教化、做人做事之道是文化傳承的主要內容。中華文化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在治世傳統中形成了燦爛的制度文明。王道仁政是儒家的社會理想,也是現實批判的精神武器與終極目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的根基和發展的源泉。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放包容,并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應有之義。
郭齊勇,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榮譽主任。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及哲學學院院長、國際中國哲學學會(ISCP)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主席等。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2017年被評為“世界儒學研究杰出人物”。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和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專長為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著有《中國哲學通史•先秦卷》《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學研究》等。
五經:凝結中華人文精神
禮樂:安頓人的心靈
四書:熔鑄中國人的共同意識
諸子:整合自然宇宙、道德世界與藝術天地
儒道:找到人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佛禪:彰顯個體內在的價值
天人:走出現代科技的困境
勸學:培養創新意識與創造性建構的能力
制度:促成社會的和諧
王道:堅持“民為邦本”和“天下為公”
問題:探討中國哲學的問題意識
附:我的學思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