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地勢坤,交相泰
——中國顏值經濟新常態的挑戰與應戰
當前,中國經濟正進入“新常態”,我們的任務是正確認識、積極適應和主動引領新常態。新常態,概括起來有一降一升兩個特征,降的是速度,從高速發展調到中高速發展;升的是水平,從中低端發力提到中高端發力。新常態其實是形勢使然,因為多少年來一直推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凈出口)開始跑不動了,中國經濟出現了龐大的宏觀規模與脆弱的微觀能力不匹配的問題,出現了供給側響應不了需求側的問題。在這種形勢下,推動供給側改革是絕對必要的,“三去”(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一降”(降成本)“一補”(短板)勢在必行。
但是,大家通常談的、關注的多是宏觀層面的供給側改革,這種改革要想成功必須貫徹到微觀層面。什么是微觀層面的供給側改革呢?就是有效的產品創新加上有效的品牌營銷。只有當企業的供給是有效的時候,才能真正地響應有效的需求,或者把潛在的需求激發為有效的需求,即所謂的“創造需求”。所以,中國經濟的努力方向應該從注重產業政策的調整轉變為注重企業能力的提升。不過,在既有歷史包袱又有現實壓力的處境中,如何處理好短期幸福(Gains)和長期痛苦(Pains)、短期痛苦和長期幸福的關系,是對執政者和經營者的仁義、智慧和勇氣的考驗。
這本書里,我重點探討中國顏值經濟的新常態,將集中在以下幾個問題上:一、顏值和顏值經濟;二、顏值經濟需求側變化;三、中國顏值經濟供給側變革;四、中國顏值經濟供需間變奏;五、中國顏值經濟高端品牌建設;六、中國顏值經濟供給側新平臺建設。
一、顏值和顏值經濟
化妝品產業的本質是“顏值”和“顏值經濟”。“顏值”是一個網絡詞匯,其中“顏”是“容貌”的意思,“值”是數值的意思(百度百科上說:顏值表示人靚麗的數值,用來評價人物容貌。如同其他數值一樣,“顏值”也有衡量標準,可以被測量和比較,所以,有“顏值高”“顏值爆表”“顏值暴跌”的說法,后來“值”的數值意義淡化)。雖然顏值是一個新詞,但是古今中外關于顏值的說法和故事屢見不鮮,在中國有“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掌故,在西方有因美女海倫而發生的特洛伊之戰這樣不朽的史詩。顏值高的美人往往是國家興衰的導火索,古人甚至用“傾國傾城”來形容顏值的“殺傷力”。
據研究,顏值體系最早發軔于5.3億年前的寒武紀,它通過為物種的異性繁殖提供最豐富、最節約、最精確的基因優選工具,掀起了物種進化的爆發和革命。伴隨著人類進入市場經濟社會,顏值體系在引爆西方性革命的同時也帶來了消費主義的全面崛起。顏值體系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個人價值實現的市場之錨,在某種程度上起著“社交貨幣”的作用。國外《認知科學趨勢》雜志的研究結論是:“即使面無表情,人們對他人進行評估時還是看臉!”“現在顏控流行,根本上是人們把相貌商業化的結果,相貌被當成商品或者一個消費符號。”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指出,權力屬于顏值更高的領導人。不管在大猩猩社群還是在今天的西方發達國家,領導人要達到職業生涯的最高點,和其成就一樣重要的是身高、肌肉、語音語調等特征。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卡爾·斯庫茲(John Karl Scholz)和卡米爾·斯辛斯基(Kamil Sicinski)在其研究論文《顏值和終生收入》中認為:高顏值者的人力資本形成(Human Capital Formation)要比低顏值者更高端、更迅速、更廣泛。
專注于從顏值角度進行研究的美國著名勞動力經濟學家丹尼爾·荷馬仕(Daniel Hamermesh)通過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其著名的論文——《顏值與勞動力市場》中提出了顏值和終生勞動力總收入呈較強的正相關性的觀點。他發現,剔除其他變量干擾,長得丑的男員工的平均收入會顯著低于長得好的男員工的平均收入。這個差額可以看作是市場征收的丑陋罰金(Ugliness Penalty)。丑陋罰金的具體數據是:勞動力中占比9%的顏值最低的男員工的時薪要比全國平均水平低9%。同樣的道理,剔除其他變量干擾,顏值較高男員工的平均收入會顯著高于顏值較差的男員工的平均收入。這個差額是市場給予的顏值獎金(Beauty Premium)。勞動力中占比32%的顏值較高的男員工的時薪要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而對于女員工來說,丑陋罰金使其時薪要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顏值獎金則使其時薪要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男女員工合計來考慮,丑陋罰金使其時薪要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9%,顏值獎金使其時薪要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
顏值在社會心理中的重大分量,推動了化妝品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推動了一個規模巨大、增速可觀、基業長青的顏值經濟(加上器具和醫療美容、時裝、照相機、自拍桿、美圖軟件、社交媒介等元素,又構成了一個“大顏值經濟”)的形成。如今,全球化妝品產業的規模差不多有四千多億美元,而中國化妝品也是一個價值三千億元人民幣的大市場,并且多年來一直以遠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在持續增長,就算未來增速減緩也絕不會進入衰退期,是真正的朝陽產業,符合邁向大健康、大消費的經濟走勢和社會趨勢。
然而,顏值經濟并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因為其中多數產品的消費者都是女性,而女性的需求不僅多樣,而且多變、難以捉摸。很多化妝品企業推出了很多產品,也做了大量廣告,但是消費者卻并不買單。這使得企業經營者很納悶,也很郁悶。其實,原因不在消費者那一端。你去問消費者,她們會說:“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化妝品的消費者往往以“花心”為榮。以前歌里老唱“花花公子,情人多多多”,其實,在化妝品領域,歌詞也可以改成“花花女子,情人多多多”。如今的市場上可供女人選擇的化妝品品牌和產品簡直多如過江之鯽,艷如二月之花。在電商特別是跨境電商的時代,出境游就像國內游一樣便利,這使人們的化妝品的選擇又成倍地增加了。
任何想在顏值經濟中有所作為的企業,都必須關注需求側的主要特征和諸多變化。
二、顏值經濟需求側變化
中國的顏值經濟已率先進入了消費者主權時代。消費者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動態化、模糊化和任性化的特征,他們對體驗的要求空前提高,希望售前售中售后都滿意(要求像電影或老師講課那樣,全程無尿點),希望各個維度都滿足(功能、情感和自我表現三方面都給力)。化妝品的消費者對化妝品企業像妻子對丈夫一樣嚴格、嚴厲,正如周月亮教授在《大儒王陽明》中所說的——“他(王陽明)想要王道的心掌控霸道的力,與家庭婦女對丈夫的要求是一樣一樣的:既要有本事,又要品行、脾氣都很好……”
在中國,化妝品的渠道基本上分以下四種:上流渠道(upscale channel),主要是時尚地標、購物中心和百貨商店(后者分高中低三檔);主流渠道(mainstream channel),主要是賣場和超市,簡稱商超;分流渠道(diffusive channel),就是那些主要分布于三四線城市的化妝品專營店;電流渠道(disruptive channel),即如火如荼的電子商務。如何應對中國的渠道霸權,對于化妝品企業來說,將是一項長期的挑戰。
真正大的挑戰來自媒介方面,媒介可以說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用“地動山搖”“山呼海嘯”“翻江倒海”“疾風驟雨”“日新月異”“翻天覆地”“天旋地轉”等字眼來形容絕不過分。這個時代,電視、電臺、報紙、雜志、戶外等傳統媒介進入了黃昏狀態,急需變革,如果變革有成效,或許還有一線回光。乘數字化、互聯網化、社交化、移動化之風而大量涌現的新媒介,則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猶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般,表現出輿論和技術雙重威權。
在中國的顏值經濟中,競爭者奪權奪到了你死我活、爾虞我詐的地步。中國化妝品市場基本上呈現三大陣營的格局:歐美企業、日韓企業和本土企業,再細分一下,可分為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展望未來,美國和日本(后者尤甚)的競爭力在減弱,歐洲和韓國(后者尤猛)的競爭力在提升。尤其可喜的是,中國本土化妝品企業的競爭力(特別是在針對性和敏捷性方面)在全面提升。
技術的變化和進步也在全面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顏值經濟的面貌和走向。“互聯網+”(深度互聯網化)、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萬物互聯、超級生態)和人工智能等跨行業的技術力量和趨勢都是值得關注和引導的重點。化妝品行業本身將隨著醫學美容的進步、美容器具(美顏器)的普及和生物學與材料科學的突破而“舊貌換新顏”。
總的說來,中國顏值經濟可以用一個“權”字來解讀,可以分為五個方面:消費主權、渠道霸權、媒介威權、競爭奪權和技術賦權。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中國顏值經濟的供給側及其變革需求。
三、中國顏值經濟供給側變革
微觀層面的供給側改革是一種磨煉工匠精神的修行,是企業和品牌的親密力、傳播力、支撐力、現場力、布局力、魅惑力、想象力、洞察力、學習力和誠信力的修行。如果將企業和品牌比作冰河,其中親密力和傳播力構成形象力,相當于冰河的積雪層,是競爭力中可見的部分;支撐力、現場力、布局力和魅惑力構成行動力,相當于冰河的冰凍層,是競爭力中不太可見的部分;想象力、洞察力、學習力和誠信力構成思想力,相當于冰河的河水層,是競爭力中最不可見的部分,是企業和品牌的源頭活水。
在企業和品牌的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六年前,我與人合譯了哈佛大學商學院商業史教授杰弗瑞·瓊斯先生撰寫的關于全球化妝品行業近兩百年發展歷史的專著——《美麗戰爭》,其英文名稱為“Beauty Imagined”,直譯過來的意思是“想象出來的美”或者“美麗是想象出來的”。化妝品業務興于想象、立于想象、成于想象,我非常認同這一觀點。二十一年前,我就從西奧多·萊維特的《營銷想象力》一書感受到了想象力的重要:“如果不能發揮營銷想象力,不能發揮熱情的神奇力量,現代營銷科學和深度分析都只會是百無一用……這個世界到處都是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這些對手在不停地發明新產品、尋找提供這些新產品的新方法,以此繞過那些根深蒂固的舊事物,遠遠地跑到了前面——那就是拜他們的想象力所賜。所以,即使是那些根基深厚的企業,也必須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要知道,正是他們的想象力,還有他們的前輩們的事業心,把他們帶到了現在這個位置。”這對于今天的供給側改革依然振聾發聵、切中肯綮。
化妝品企業的供給側改革是一種全面的自我提升,分三個維度:一是科學和技術,賦予企業強大的動力;二是美學和藝術,賦予企業博大的內涵;三是倫理學和心術,賦予企業正確的方向。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的化妝品企業在第一個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差距更大的是后兩個方面。如果今后三十年中國企業不能在這兩個方面取得真正的進步的話,那么,在面對中國乃至全球需求側挑戰而進行的供給側改革就不會成功。
考察了中國顏值經濟的需求側和供給側之后,我們需要分析一下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四、中國顏值經濟供需間變奏
營銷大師科特勒說:“市場變化快于營銷變革(Market changes faster than marketing)。”套用到顏值經濟(任何經濟)上,可以這樣說:“需求變化快于供給變革(Demand changes faster than supply)。”因此,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和目標就是讓供給變革盡量跟上需求變化,使得供需二者之間如琴瑟般和諧。所以,化妝品企業就必須讓自己打造的品牌與消費者使用的品類協同起來,讓自己推廣的品牌與消費者購物的渠道協同起來,讓開發與推廣協同起來,讓前臺與后臺協同起來,讓人才與業務協同起來,否則就跟不上需求變化的節奏。美國大通銀行的口號說得好:“關系處得好,萬事難不倒(The right relationship is everything)。”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必須做到售前相知(Awareness),售中相悅(Attractiveness),售后相惜(Affinity),三者缺一不可。
其實,關于需求的承載和包容、供給的強化和提升以及供需之間的平衡和匹配,古老的中華智慧早就有過精妙的論述。比如,《易經》的坤卦已經隱含了“需求是由供給創造的”這樣的現代經濟學思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體現出市場和需求的闊大,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乾卦精神用來作為對供給側改革的要求是再恰當、簡切不過了。市場和經濟中的供需雙方,如果匹配度高、平衡性好、關系和諧的話,就好像“天地交,泰”;如果二者不匹配、不平衡、不調和的話,就好像“天地不交,否”。
五、中國顏值經濟高端品牌建設
中國顏值經濟此番供給側改革和提升的痛點、難點以及創新解決模式基本如上所述。與此相關,我還想單獨就中國本土化妝品的高端品牌打造問題談幾點想法。我眼中的高端化妝品,其特質包括高品質、高價格、高稀缺性和獨特性,有美感、有情感價值、有傳奇、有故事。前一陣子有記者問我如何看待國內的高端化妝品市場,這一市場存在哪些產能問題?我回答:“國內高端化妝品市場基本上是外國品牌的跑馬場,本土品牌基本上集體缺席、長期失聲。產能問題如果有的話,也是外國企業和外國品牌的問題,如何解決是他們自己的事,不關中國企業什么事。”該記者又問:“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我說:“高端市場本土品牌缺位有主客觀兩方面原因。從客觀方面講,中國的消費文化還不成熟,消費者盲目的崇洋媚外心態在這個領域還很嚴重。同時,中國的國家形象還不足以支撐企業及其品牌的高端定位,雖然這一劣勢正在改善,但是依然比較緩慢,需要理念認識的變化和大的系統工程的推出,而這將是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從主觀方面講,本土企業不是產能出了問題,而是‘志能(志向的能量)’和‘智能(智力或智慧的能量)’不足,他們不敢高端化、不敢嘗試、不敢投入,害怕失敗、害怕被嘲笑、害怕得不償失。本土品牌過于單一地依靠分銷和廣告來啟動和維持市場,而不重視擁有對于高端市場來說至關重要的產品力,缺乏有效的品牌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難以躋身高端領域。”
高端市場的機會只偏愛有準備、有企業家精神、有高遠志向的本土企業。他們必須不信邪、不盲目崇洋又具有開放思維,敢于實驗和嘗試,善于洞察消費者的隱秘需求(能夠識破“白色謊言”),善于打造產品力,才能夠創造出令人驚艷的產品。他們可以從營造企業的創新生態系統入手,努力免除浮躁習氣,充分相信并依靠洞察、技術和設計的力量,不斷提高美學素養,而不是沉湎于低俗的忽悠和功利的投機。高端品牌的建設需要企業家有鷹一般銳利的眼光,有藝術家一般的技藝和魅力,有科學家式的探索精神,還要有愚公移山一樣的信念和意志力。從現狀來看,本土品牌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普遍比較欠缺全球視野、人文底蘊、美學素養和道德涵養,缺乏與市場需求相應的洞察能力、想象能力、設計能力、技術能力和激發能力,概括地講就是缺乏原創能力,因而暫不具備創建高端品牌的充分條件。
當然,本土企業如果能夠與資本力量建立良性的關系,開展有效的合作,則不失為一條切入高端市場的新路徑、好路徑。如今中國商業已進入資本推動的時代,需要資本來推動中國品牌的升級。資本需要理解中國品牌依托本土企業的升級是“青山遮不住”的歷史性趨勢和方向,而產業和企業也需要學會與資本聯手,共同整合全球資源。具體說來,在高端領域,本土企業可以引進有國際資源和全球能力的資本機構,雙方一起出去投資并引進一些有潛力的國外高端品牌,依托自身的專業團隊和運作經驗,利用中國市場的動力來推動、激活并放大上述國際高端品牌資源。與此同時,借用這一新的業務平臺和經驗來培育自己的高端品牌,先在中國本土市場上逐步做大做強,然后努力謀劃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基本做法是:第一步本土企業嫁接資本力量,第二步國外高端品牌嫁接中國動力,第三步中國本土品牌高端化,第四步中國品牌國際化。這一模式不妨稱為“三方四步法”,或者“聯資(本)聯洋(品牌)法”。在我看來,這是中國本土企業在高端市場發展的最佳模式和最合理邏輯,率先成功采用這一戰略和模式的企業將成為顛覆國內外化妝品市場的“行業新物種”,在全球美麗產業和顏值經濟中掀起“中國風”,初圓中國夢。這樣的新物種一定能夠占盡先機,占據高地,從而讓國內外的同行們刮目相看。
六、中國顏值經濟供給側新平臺建設
今天的中國化妝品市場有這樣幾個特征。首先,外資企業已進入動能不足、增長乏力的階段;行業中規模化民營企業處于蓬勃興起的態勢,但是“高端化+國際化”面臨障礙;初創企業雖然受惠于新類別的增長,但是由于人才和系統能力瓶頸而面臨內生式增長的瓶頸。不過,規模化民營企業、初創公司和境外國際品牌的增長瓶頸或許可以通過彼此取長補短得到突破。其次,中國化妝品企業的創新和營銷人才匱乏。營銷想象力、產品和內容研發力薄弱是各家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如今,傳統的雇員模式已經難以吸引頂級人才專心致志地為一家企業服務,基于資本杠桿的回報也許能夠讓這些人才匯聚起來,集中到一個共享經濟的平臺上,從而惠及更多的本土企業,包括初創企業和規模化企業。再次,由于醫學美容技術和美容器具的發展,現有的化妝品企業可能面臨行業新物種及其新產品的競爭乃至顛覆。另外,國際上有很多尚未進入中國的優異品牌、產品和技術資源需要跨境項目來引入,但是這一工程需要在國內擁有一個強有力的運作平臺、經營團隊和營銷體系來承接。目前行業中許多跨境項目往往高估海外品牌的自然優勢,而低估了跨境整合的難度和復雜性。最后,傳統的資本介入無法解決以上的核心問題,其原有的價值增值服務無法影響這些企業根本性的決勝環節,傳統的資本運作對這類企業的吸引力已經降低,并且這一趨勢還將繼續。
上述問題的存在呼喚一個新的產業促進平臺,它應該具有三重功能:孵化器(Incubator)、加速器(Accelerator)和提升器(Elevator),三者合起來凝成“孵加提(Incub-Acc-Elevator)”。這樣的平臺不僅可以孵化提升初創和新興的化妝品企業,同時也能夠成為規模化企業實現外延式增長、獲取人才和創新資源的重要平臺,并且幫助該領域的專業投資機構提升自身行業價值和投資管理能力,成為其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這樣的平臺能夠通過共享經濟和放大效應提供專業創新的孵化提升服務,幫助生存在顏值經濟時代的行業新物種和大品牌快速脫穎而出,助力好企業、好資本、好資源緊密聯接、充分整合、相互提升,共同滿足中國廣大消費者的美麗需求和顏值追求,共同推動由顏值經濟激發的中國化妝品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有人曾經問我如何看中國的化妝品市場?我說,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混戰的時代,這種混戰會讓一大批企業因為自身能力不足而被淘汰出局,同時讓自身能力體系健全的企業脫穎而出,進入下一個時代——管理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擁有豐厚人文精神的企業會逐漸占據上風,推動整個產業再次進步,最終邁入第三個時代——人文時代。不論是德魯克所追尋的“失落的管理藝術”,還是科特勒所憧憬的營銷3.0,其宗旨都是讓人文價值和人文精神的理想光輝照進商業現實。我想,這應該是值得顏值經濟供需雙方都優先追求和率先抵達的境界。
身處顏值經濟滾滾洪流中、肩負供給側改革重任的中國化妝品企業,你們準備好了走出混戰時代,逐步走向管理時代,將來迎接人文時代了嗎?
階階層流動與顏值投入是否“正相關”
前一段時間,在關于熱播劇《歡樂頌》的討論中,顏值和社會階層固化是最受關注的兩個話題。但如果跳出這部電視劇本身,你是否意識到,其實,在顏值和社會階層及階層流動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系呢?
比如,平時在媒體上,“最帥快遞小哥”“最帥交警”“最帥地鐵司機”不斷吸引我們的眼球,卻看不到“最帥富二代”“最帥律師”“最帥明星”的新聞。只有窮人的美貌才能成為新聞,因為我們已經默認了這樣的邏輯:窮和丑陋是等價的。富人的美貌是“理所當然的”,而窮人的美貌則是“一種意外”。華東師范大學文化研究碩士沈河西敏銳地指出,表征身體的“高”和“帥”已經和表征階級的“富”牢牢綁定在一起,我們的顏值就是這樣被階層化的。
這只是顏值被階層化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出身于較低的社會階層中的成員,如果擁有很高的顏值,或者通過某種投入來提升自己的顏值,那么,與同一階層中的其他成員相比,他/她也更有機會邁入更高的社會階層中。
比如,這幾年國內的整容產業越來越繁榮,有研究者分析,有不少人是“把整容當成改變命運的一種手段”。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陳紹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把整容當成改變命運的一種手段,這與近些年的階層固化、底層向上流通的渠道過窄有關。“改變命運這么難,你讓普通老百姓怎么辦呢?我改變一下自己的外貌,說不定哪個土豪會看上我呢?”
如上圖,據磐締資本于發布的首個《顏值指數與社會階層流動全球性比較研究》報告,盡管個體的顏值對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影響力還趕不上受教育程度、父輩職業等因素,但已經超過了居住地等因素。換言之,高顏值可以弱化你出身于農村、中小城市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而在韓國首都首爾,則有超過80%的女性做過整容手術。然而,這些女性真的都是因為喜歡才去整容的嗎?據磐締資本策略總監苑魯寧在一次論壇上披露,在一項有二萬多名受訪者參與的調查研究中,只有7%的韓國人對整容持肯定態度,大部分人都不支持。既然有這么多人不支持,為什么還要整容?“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一個更好的另一半,為了活得更幸福。”
在韓國,化妝品、整容等與顏值相關的產業,對經濟的貢獻達到了6%。復旦大學金立印教授曾在一次演講中指出:在韓國這個等級森嚴的國家,改變出身難,但改變自己的外表相對容易。韓國的女生特別重視拍畢業照,甚至為此而特意花很多錢去整容、打扮。我后來才知道,很多大企業的老板娘閑著沒事,喜歡去搜畢業照的影集,挑選未來的兒媳婦。對很多女生來說,如果能被選中,嫁入豪門,命運就改變了。
那么,在不同的國家,顏值投入度與社會階層流動性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以下是磐締資本發布的《顏值指數與社會階層流動全球性比較研究》中的數據。
這張圖的橫坐標代表的是“社會流動性”,縱坐標代表的是“顏值投入度”。越往右邊,說明這個國家的社會流動性越強,如北歐國家;越往左邊,說明這個國家的社會階層流動越難,相對比較固化,如左下角的印度(種姓制度)。越往上,說明這個國家顏值投入度相對來說比較高;往下,則說明這個國家對顏值的投入比較低。
就各國顏值投入度方面,可從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各國隊服設計中窺見一斑。
此次奧運會中,國家隊服設計出色的有加拿大、美國等國家,而這些國家都是在顏值投入度上比較高的,位于圖中的上半部分。
所以,往小了看,顏值水平可反映出一個人內在,比如他的生活習慣、他的自我約束力、他的審美等;往大了看,顏值水平可反映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美育普及水平、顏值投入度等,更展現了其民族風貌和國家形象。故而,當下很多人戲謔如今的時代是“看臉的時代”,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顏值的重要性。
“顏值投入度和社會流動性的全球比較”一圖中左上方的國家,社會流動性比較差,但顏值投入比較高,為什么呢?階層固化,但他們有強烈的通過改變顏值來提升社會階層的愿望。如上面提到的韓國。
我們再看一下中國。當前,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的社會流動性還算是比較高的,但也出現了階層固化的趨勢。比如,過去的三十年里面,農村大學生的比例下降了一半。因此,中國在這個圖中的位置,將向左移動。
不過,鑒于中國人也有強烈的改變自己階層身份的欲望,提升顏值也被當成一個途徑,那么,接下來,中國在這個圖表中的位置,很可能朝著左上方移動。
當然,圖表變動的背后是社會現實的變化趨勢。根據磐締資本的研究和預測,在接下來的幾年,對顏值的需求將會貫穿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級,隨之,將誕生一些新的品類、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公司,還有新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