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對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四次啟蒙的宏觀把握為指導,以對上古神話、殷墟卜辭和周代古籍的扎實研究為依據,全面敘寫了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啟蒙時期的演變歷程,有力揭示了周代創造了以“人的覺醒”為標志的“軸心文明”,成為后世中國取用不盡的思想淵藪。本書的突出創新之處表現為:一、針對張光直、葛兆光等人提出的殷周文化一體論,綜合王國維、馮友蘭、彭林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大量的實證研究揭示了周代以“人本”思想區別于上古至夏商“神本”思想的時代特征。二、針對侯外廬、顧頡剛、郭沫若、晁福林等人殷商無道德概念的觀點,以三皇五帝、夏禹商王的歷史傳說和“立君為民”“天下為公”的大同學說為依據,揭示了道德觀念在上古至夏商客觀存在著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它們構成周代道德文明不可或缺的思想傳統。三、針對李澤厚提出的魏晉是中國歷史上“人的覺醒”時代的觀點,揭示中國歷史上“人的覺醒”時代應當上推到整個周代。四、針對原有先秦思想史局限于東周講述百家爭鳴成果的現狀,將周代思想啟蒙的上限囊括到整個西周。五、專章研究、評述范圍窮盡并超越諸子,拓展到周代所有值得研究的經史典籍。六、對上古至三代的社會形態作出獨特劃分,從“封建”的政治分權角度剖析周代思想啟蒙的生成原因。七、歷史為經,邏輯為輔,以論導史,以史證論,致力打造“有思想的歷史”。
祁志祥 1958年生,江蘇大豐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曾在上海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政法學院執教,任上海政法學院國學研究所所長、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任。現受聘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教授、副院長。兼任上海市美學學會會長。主持并獨立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項、教育部規劃教材1部。出版個人專著30余部,發表論文500余篇,內容橫跨文論、美學、哲學、佛學、中國思想史等。作品曾獲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上海市高校優秀教材獎。主持“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出版《樂感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創“樂感美學”學說,提出“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獨立完成《中國美學通史》(人民出版社2018)、《中國現當代美學史》(商務印書館2018)及《中國美學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提出“重寫中國思想史”,目前正在從事一人重寫中國思想史工程的系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