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簡稱國史),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設和發展的歷史。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新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是人民的創業史、探索史和奮斗史。國史研究以此為研究對象,逐漸形成一門與中國古代、近代史研究相銜接,與中共黨史研究相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史學研究領域或學科。如同哲學社會科學其他學科一樣,國史研究有其理論與方法。國史研究越發展,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也就越成熟。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以國史為根本依據,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歷史理論特別是國史理論為思想認識基礎,內涵豐富,領域廣闊。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建立在國史研究及其經驗與規律的基礎上,同時借鑒其他學科特別是中共黨史等相近、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是國史研究學科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國史研究具有規范、引導和推動作用。
一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歷史,善于借鑒和運用歷史經驗。指出: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鄧小平也指出: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的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的財富。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歷史研究作出許多重要論述。他強調: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深刻把握并熟練運用歷史規律,增強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從而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破浪前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了廣闊空間,也給新中國史研究提供了寬廣舞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續加強對黨史、國史的學習,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不斷交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答卷。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2019年7月印發了《關于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通知》,要求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作為主題教育重要內容。2020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指出:黨的歷次集中教育活動,都以思想教育打頭,著力解決學習不深入、思想不統一、行動跟不上的問題,既綿綿用力又集中發力,推動全黨思想上統一、政治上團結、行動上一致。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同新時代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豐富實踐聯系起來,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深化認識中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的明確要求,為國史研究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國史研究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國史研究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待黨史和國史,旗幟鮮明地運用唯物史觀指導國史研究工作。
第二,國史研究要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當前,我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國史研究工作者要緊緊抓住歷史機遇,聚焦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從歷史的視角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發展進步,深入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寶貴經驗,深入宣傳闡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必然性,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意氣風發地邁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未來。
第三,國史研究要加快推進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國史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國史研究工作者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精品意識,通過扎實嚴謹的學術研究,形成對新中國發展歷程、輝煌成就、寶貴經驗的權威歷史記述,推出一批高質量、有影響的國史研究成果,為全黨全社會提供權威參考,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總結治國理政經驗,發揮資政育人功能,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學理支撐。
二
歷史可以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而愈益成為人類社會的歷史。人類社會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生產發展的歷史充滿了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蘊涵著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飽含著國家興亡、民族盛衰的經驗與教訓,形成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階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礎上成立。它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開辟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獨立、自由、民主、富強和復興的偉大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堅持和發展思想,形成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接力探索和科學回答,創造性地實現了中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中國歷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大規模地進行經濟建設,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積累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決策實施改革開放,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跨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迄今已70多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在這一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國史有其主題與主線,并彰顯其主流與本質。國史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深刻反映國史的總體面貌和內在發展規律。
國史的主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根據社會基本矛盾及其變化,進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建立、完善和發展社會生產關系,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
國史的主線是國史的基本發展脈絡。關于國史的主線問題,從不同意義或認識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認為只有一條,有的則主張有多條。如朱佳木認為,如果把歷史作為某個特定空間、時間內人的主體活動與客體物質關系交互作用的鮮活過程,從歷史發展的具體動因這個層次、這種意義上理解,主線不會只有一條,而會有多條。據此,他提出,國史的主線至少應有三條,即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爭取早日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維護中國的國家安全、主權和領土完整。在這三條主線中,條重要,因為它決定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
國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發端,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國家而展開和推進。因此,也可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史的主線就是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國史雖然曲折復雜,但成就輝煌、前景光明。國史的主流是:在指導思想上,盡管發生過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和主觀主義等方面的失誤與錯誤,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總是向前發展和深入推進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在經濟社會上,發展成就是主要的,并影響深遠,曲折、失誤甚至錯誤則是次要的、暫時的,且是在糾正錯誤中發展的;在國家制度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完善和發展,推動中國社會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促進社會生產力不斷解放和發展;在社會發展道路上,國史的基本方向和總趨勢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不斷完善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國史區別于中國古代史、近代史以及其他國家的歷史,其本質在于,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指導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必然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和發展,同樣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史,因此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以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規定了這一歷史發展的基本方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則成為這一歷史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是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現途徑、行動指南和根本保障,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歷史和現實表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國史研究,作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為研究對象的歷史研究領域或學科,既具有史學研究的一般規律性,又具有自身特殊性。從古至今,歷史研究的意義與功能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反映歷史面貌,總結歷史經驗,探索歷史發展規律。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以啟發愛國心,存史、資政、育人和護國。鄧小平說: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在國史研究中,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求國史之實之真,首先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正確理解和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成果,即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因為它們不僅是國史的內在組成部分,是國史研究的重要內容,而且是指導國史發展的思想基礎,是國史研究應當堅持和貫徹的指導思想。離開這一點,國史研究就會是盲目的、支離破碎的;否定這一點,國史研究將會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個人英雄主義價值中立等唯心史觀的泥潭。因此,要做到科學研究國史,馬克思主義對國史研究的指導地位與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一樣,是不可動搖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于國史研究的指導地位,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科學工作。只有在國史研究的整個過程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才能使國史研究沿著正確的發展道路走向繁榮。
研究歷史須有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對國史研究的指導地位,根本也是直接的就是要全面貫徹唯物史觀。列寧指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成果,是科學的歷史觀。也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綜合了人類認識史的積極的成果,特別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的部分,創造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這個偉大的理論,才在人類認識史上起了一個空前的大革命。唯物史觀一經傳到中國,就在中國引起了真正意義上的思想革命和解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唯物史觀與以往歷史理論的根本不同主要在于,它強調從社會關系體系和物質生產考察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主張物質生產是一切社會現象的根源和決定因素,經濟的要件是歷史上的物質的要件;它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性,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因此,研究國史,就必須從中國國情和社會歷史條件出發,圍繞中國社會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來展開,并以是否滿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作為衡量歷史發展與否及其發展程度的基本尺度;同時,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決定了研究國史尤其要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及其首創精神,具體地歷史地統一起來。這樣,把唯物史觀貫徹到國史研究中所遵循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就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國史觀和方法論,表現為社會主義史觀、共產黨執政史觀和人民民主史觀及其方法論的總和。堅持這樣的國史觀和方法論,才能從根本上堅持國史研究的正確方向,并通過國史研究,科學構建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論體系,從而以國史研究的豐富學術成果,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提供歷史依據和智力支持。
國史研究,以研究內容定位,可以分為思想史、制度史和實踐史研究等,也可以分為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外交史,以及生態史研究等;從研究角度上說,可以形成若干具有認識論與方法論意義的學科分支領域,如國史哲學、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史料學、編纂學、史志學、口述史學、歷史地理學等,又如通史性研究、分期史研究、專門史研究和比較研究等。而且,這些學科分支領域既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又內在地聯系在一起。比如,思想史、制度史和實踐史研究中,思想與制度為實踐提供認識基礎和制度規范,實踐檢驗并豐富與發展相應的思想和制度;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外交史,以及生態史本來就是一體化地統一于國史的總體之中的。再比如,地方史不僅具有專門史性,而且與國家層面上的國史研究形成央地關系。這是歷史的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而且,地方史中具有國家意義、普遍意義和典型意義的歷史內涵,是國史研究無論在廣義或狹義意義上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同時,專門史、地方史研究不可能離開國史的整體性、通史性研究。
建立健全國史研究的學科體系,需要發展國史研究的主要分支學科或領域。
其一,國史史料學,以記載國史史實的文獻、檔案和口述資料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國史研究中處于基礎性的地位。沒有對國史史料的整理、甄別與運用,國史研究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對國史史料系統而翔實的掌握,國史研究將可能是片面的和難以深入的。
其二,國史編纂學,以國史編纂及其方法為研究對象,探索國史編纂的規律與特點。
其三,國史研究理論與方法,以如何認識和研究國史為基本內容,是衡量國史研究這一學科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推動國史研究不斷發展的重要認識來源和理論基礎,包括歷史哲學意義上的國史觀、國史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國史觀是國史哲學的核心內容,并與國史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一起構成國史哲學的基本體系。馬克思主義國史觀是以唯物史觀為思想理論基礎的歷史觀。
其四,國史學史,以國史研究這一學科的發展史為研究對象,總結本學科建設經驗,預測學科發展趨勢。
其五,比較國史學,是用比較的方法,一方面,比較歷史問題,認識歷史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把握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另一方面,把本國史與國別史、世界史聯結起來,認識本國歷史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歷史階段及其特征,以及本國歷史發展對世界歷史發展的作用與貢獻。
國史研究的這些分支學科或領域的發展是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的。只有各個分支學科或領域在發展上相互促進,才能推動國史研究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此,需要遵循國史研究的規律,系統總結國史研究的歷史經驗,借鑒歷史學和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逐步建構起比較完整的國史研究學科體系。
不僅如此,歷史本來就是復雜的、綜合的,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日益成為國史研究的重要發展趨勢與特點。
三
建設和發展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既需要研究國史的理論與方法論,又需要研究國史研究的學科理論與方法。因此,在國史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中,有必要在概念上確立和區分國史理論和國史研究理論。人們認識和研究國史,既可以形成國史理論,也可以形成國史研究理論。這兩種理論形態相互聯系,但在內涵、意義與作用上又有所不同。如果說國史理論主要揭示什么是國史及其如何發展,那么國史研究理論要解決的則是如何認識和研究國史。
國史理論是關于國史上社會矛盾關系及其變化發展的帶有規律性的思想認識成果,包括國史發展的主題與主線、動力與條件、內涵與本質等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其中,中國共產黨的國史理論在國史研究中處于指導地位。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根據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及其相互關系,科學總結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形成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的國史理論。國史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與經驗的認識和總結,主要存在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黨的歷史文獻,以及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關于國史的論述中。國史在發展,中國共產黨的國史理論也隨之不斷豐富和發展,并為國史研究奠定了思想理論與方法論基礎。
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問題,是中國共產黨的國史理論的根本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在國史發展中始終處于歷史主體地位。人民總是在社會矛盾運動中不斷開辟前進的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社會形態問題,是中國共產黨的國史理論的基本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持和探索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當代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關于國史發展階段問題,在中國共產黨的國史理論中主要集中于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指出改革開放在黨的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歷史時期,但本質上都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
中國共產黨的國史理論是黨的思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國史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必須結合國史的實際,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的形成、確立與發展的歷史進程、經驗和規律,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歷史根據和理論支持。
國史研究是否具備自身特點和系統化的理論與方法,是其是否完善并區別于中共黨史研究和其他相關學科的主要標志。
國史研究理論是關于國史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它既包括唯物史觀在國史研究中的應用與發展而形成的國史觀,又包括國史史料學、編纂學、史學史,以及一系列以史論結合為特點的研究方法。
國史研究理論主要以國史通史性研究為基礎。史不通則難知大道,也難為理。國史通史性研究是國史研究理論的重要基礎與來源。在一定意義上說,國史研究理論就是在唯物史觀指導下,把國史通史性研究與國史史學理論研究相結合的一項歷史研究工作。
同時,無論是國史理論還是國史研究理論,都離不開以國史研究的范疇作為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貫穿并蘊涵著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種矛盾關系的調整與變革。這一歷史發展,不僅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社會物質生產和生活的發展進步,也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導的思想理論發展。深刻揭示這一歷史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就需要在國史研究中確立與國史的本體相適應的基本范疇,除用來反映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外,更為根本的是用以通過歷史現象透視歷史本質。
國史研究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一項重要的認識工作,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范疇、歷史學范疇和政治經濟學范疇等,運用到國史研究中來,同時用國史的理論與實踐,來豐富和發展這些范疇的內容與形式,使國史研究的認識邏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指導社會實踐的歷史發展邏輯相統一。
國史研究的范疇,是彰顯國史發展的動力、表現國史的整體面貌、標示國史的基本內涵與鮮明特征的一系列基礎性概念。國史研究的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范疇體系所支撐和表述的。深入研究范疇問題,對于國史學科建設,具有認識論與方法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