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新中國史為研究對象,逐漸形成一門與中國古代、近代歷史研究相銜接,與中共黨史研究相聯系又相對獨立的歷史學科。本書所收入的17篇文章,共分為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論新中國史”,3篇文章主要是對“黨和國家領導人論國史”及“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闡述;第二個主題是“新中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其中4篇文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第三個主題為“新中國社會建設史”,所收入的10篇文章主要是關于新中國社會史研究的一些成果,體現出作者對于新中國史研究如何正確處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關系的思考,也是對注重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進行整體史研究范式的嘗試。
前言
新中國史,是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新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是人民的創業史、探索史和奮斗史。新中國史研究以此為研究對象,逐漸形成一門與中國古代、近代歷史研究相銜接,與中共黨史研究相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歷史學科。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與經驗,進行了實事求是的歸納總結,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所發表的關于新中國史的諸多論述,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新中國史的理論認識。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新中國史上的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包括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危害、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正確看待新中國史上的錯誤、正確評價黨的領袖人物等,發表了諸多重要論述;與此同時,對于如何有力開展黨史國史研究工作,也從歷史觀、歷史資料、研究方法等層面提出了很多具體性指導意見。這些理論認識,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對于正確看意義。
例如,歷史虛無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打著學術研究的幌子泛濫的一種政治思潮,它以英雄史觀等唯心史觀為哲學基礎,以對歷史進行所謂的“反思”“重評”的名義對黨史、新中國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領袖、英雄人物進行碎片化解構和歪曲丑化否定,在社會上制造了嚴重的思想混亂,產生了不小的危害。正因如此,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把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提出來,旗幟鮮明地領導全黨全社會開展抵制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斗爭。在這個過程中,黨和國家領導人揭露歷史虛無主義反對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本質,剖析其國內外政治、思想根源;揭露歷史虛無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實質,批駁其歷史觀和方法論;對歷史虛無主義肆意攻擊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歷史時期等問題作出正面回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立場和方法予以正確評價,澄清黨內思想混亂,用實際行動作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率;指導思想戰線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研究宣傳黨和國家歷史,從學術根源上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近現代歷史和黨史教育,讓人民群眾正確了解近代以來黨和人民的奮斗史,防止歷史虛無主義在社會上的滲透。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
再如,如何看待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發展過程中所犯的錯誤,是新中國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學術界爭議較大的問題。有人夸大這些錯誤,將新中國史描繪成一團漆黑;有人將所有的失誤都歸于毛澤東,似乎若毛澤東不犯錯誤,所有這些失誤就不會發生。這種觀察錯誤問題的態度,根本目的在于否定毛澤東,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對于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經歷的曲折,中國共產黨從不諱言,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如何看待、對待國史上的錯誤發表了很多重要意見,他們公開承認錯誤,勇于承擔責任;對于國史上錯誤的性質和原因予以全面分析,著力于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從錯誤中獲得正確認識并及時阻止錯誤,堅決糾正錯誤。這不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正視錯誤的寬廣胸懷,而且他們所秉持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立場和方法,對于全面地、客觀地研究新中國史有深刻的啟發和重要指導意義。
新中國史作為一門當代史學科,各種各樣的史料廣泛存在并且容易收集;新中國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軍事史、外交史等專門史學科門類齊全,各類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用武之地;新中國史作為離社會現實最近的歷史學科,搭建了向歷史探尋現實問題解決之道的便捷橋梁,如此種種優勢使得新中國史研究成為當下重要學術增長領域,不僅吸引了歷史學科的研究者投入其中,而且哲學、經濟、政治、教育、心理、地理等諸多學科甚至數學學科的研究者也紛紛借著跨學科的便利進入新中國史研究領域。新中國史作為一門政治性很強的歷史學科,要切實發揮國史研究存史、資政、育人、護國的社會功能,研究者不僅要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還需要掌握系統的研究理論與方法。那種不重視理論與方法,認為研究歷史“只需熟悉收集、整理和編排史料的技巧就行了”的想法,“很容易把歷史的學習和研究引入迷津,陷入無邊無際的史事海洋,在層層疊疊、復雜交錯的歷史人物、事件的‘漩渦’中,看不出歷史行程的軌跡和方向,而且自身陷入那些‘漩渦’,猶如一團亂麻纏身,越來越心煩意亂,不堪忍得注意的是,當下國史研究中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不少史學工作者有意無意地放棄了對歷史必然性和歷史規律的探尋,而是轉向于微觀時空和個案,甚至是重復性個案層出不窮,以致有史家指出,“一個幽靈,短期主義的幽靈,正困擾著我們這個時代”,歷史時段的緊縮使得“史學莫名其妙地不再關乎歷史”,“專業史學家把整合歷史知識的重任拱手交給了根本不具資歷的作者,與此同時,史學家也失去了他們一度享有的對政策的影響力,而將這種影響力交與了他們的社會科學同行,尤其是經濟學家”。新中國史研究如果不注重整體性研究,不注重總結歷史規律、把握歷史主流與本質,那么就相當于放棄了新中國史研究的社會功能,其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必然大打折扣。要對新中國史開展宏觀整體性研究,堅持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方法不可或缺。
一段時間以來,馬克思主義史學因被批評為“落后”而受到很大沖擊,甚至一度被邊緣化、標簽化,批評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人片面地指責它不注重史料,排斥西方史學方法。其實,馬克思主義史學注重史論結合,絕不意味著忽視史料實證研究,相反,馬克思主義史學不僅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而且一直強調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注重史料的辨偽、正誤,注重以正確的原則和立場來解讀史料,使史料的主觀解讀盡可能接近客觀歷史事實,盡可能準確揭示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史學對于新興史學方法一直是辯證吸收運用的態度,一方面,用其所長,吸取計量史學方法、口述史學方法、心理史學方法的優勢,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另一方面,在堅持唯物史觀的視野下克服這些方法本身所存在的弊病,避免出現歷史研究的主觀性和僵化性等缺陷。
掌握系統的研究理論與方法歷來不是史學研究者的最終目的,最終是要將所掌握的理論與方法有機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去,否則再正確的理論、再有效的方法也沒有用武之地。例如,關于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問題,我們知道,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是這兩個歷史時期絕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本質上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掌握這一理論不難,關鍵是如何在新中國史的研究中貫徹這一理論,并用新中國的歷史事實來證明這一理論的正確性。
在新中國政治史、經濟史領域運用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關系理論來考察新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新中國經濟建設與改革無疑是非常有效的,在社會建設領域這一理論也有很強的說服力。例如,從1959年到1979年支援農村人民公社投資作為新中國農村扶貧實踐,既有集體化時期通過集體生產條件的改善來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特點,也積累了農村扶貧“自力更生為主,國家支援為輔”的原則,探索了集中使用、先易后難、打殲滅戰的扶持方法和立卡建檔等有益的工作辦法,為改革開放新時期農村扶貧開發奠定了實踐基礎,積累了寶貴的一以貫之的經驗。再如,新中國促進教育公平的努力,既體現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學校向工農開門”的政策與實踐,也體現于在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高等教育擴張,盡管向工農開門強調的階級性與保障貧困地區學生和困難群體享受到同等優質教育資源的傾斜性有所不同,但是其中始終不變的是中國共產黨人民教育為人民的初心。
王愛云,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理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理論與方法。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黨的文獻》等權威、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發表其他一般學術論文和內部報告30多篇。獨著學術專著3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字改革》《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研究》《新中國文字改革》。與宋月紅合著學術專著l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獨立主持承擔3個科研項目。參加院所多個創新項目以及中央交辦、中宣部交辦《改革開放40年:歷程與經驗》《新中國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19)》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項目的撰寫。參與學界同仁主持的5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
前??言………………………………………………………………………(1)
黨和國家領導人論新中國史
習近平關于正確看待黨史國史論述的方法論意義……………………(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踐與經驗……(16)
黨和國家領導人論如何對待國史上的錯誤……………………………(35)
新中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推進黨史國史整體性研究,把握歷史主流與本質……………………(47)
如何正確運用中國當代史料芻議………………………………………(57)
計量史學方法在當代中國史研究中的運用……………………………(68)
心理史學方法在中國當代史研究中的應用……………………………(82)
新中國社會建設史
1959—1979年支援人民公社投資述略??………………………………(103)
1978—1985年的農村扶貧開發??………………………………………(121)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歷程與經驗??………………………(143)
從城市到農村:多維度視閾下的就業抉擇……………………………(177)
試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子女頂替就業制度……(198)
為了平等而不平等——從學校向工農開門看新中國的教育平等努力(1949—1965)??………………………………(219)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共產黨推進教育公平的實踐和經驗??……………(234)
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字改革…………………………………(253)
中國共產黨與新中國文字改革(1949—1958)??………………………(270)
中共與少數民族文字的創制和改革……………………(295)
后??記………………………………………………………(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