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面向海內外征稿的中文集刊,自2021年起每年出版四輯。凡屬中國古代文化史研究范疇的專題文章,只要內容充實,文字洗練,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均在收輯之列。尤其歡迎利用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各類形象材料進行專題研究的考據文章,以及圍繞中國古代文化史學科建構與方法探討的理論文章。此外,與古代絲路文化和碑刻文獻研究相關的文章,亦在歡迎之列。
劉中玉,文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形象史學研究》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史、海洋文化史。代表著作《混同與重構:元代文人畫學研究》。
一 前沿動態
2019年形象史學與燕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榆林市漢畫館新人藏墨描漢畫像石簡述
二 造像、文本與圖像
對印度神祗的格義:神王像研究
論東漢儒學在社會上的普及
棺槨形制舍利容器的傳播與武則天
定州白石雙身造像之形成、發展與式微
趙孟煩傳世信札中“德輔教授”考
——兼論古書畫的作偽
清宮繪畫中“洋菊”來源考辨
三 漢畫研究
漢人靈魂乘車出游的節點與終點
——以西漢后期至東漢時期墓室畫像為中心
山東嘉祥徐敏行墓“宴樂圖”再析
從圖像學論經學
——山東畫像石故事的春秋大義
“閾限”與“舞臺”
——漢代橋梁圖式的功能與意味
時空轉換與體用之辨
——從建筑題材看漢晉時期的賦畫關系
固原地區北周三墓壁畫研究
四 地理與圖像
“古今形勝之圖”系列地圖研究
——從知識史角度的解讀
中國人的龍門意象:黃河禹門口兩岸的景觀、歷史和文化符號
19世紀外文北京城市地圖之源流
——比丘林的《北京城圖》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