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是國家與社會發生直接互動的主要界面,是聯系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的重要紐帶,更是維系人民美好生活和社會長治久安的關鍵工作。基層治理的實踐,往往展開于多層級、多領域、多屬性的各類治理主體之間的互動當中,其本身也是一個不斷演進的動態過程。本書利用2000~2008年間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圍繞農村基層治理中若干重大問題開展的三輪覆蓋六個省、三十個縣、約六十個鄉鎮和約一百二十個行政村的連續跟蹤調查數據,通過嚴謹的實證分析,對本世紀第一個10年中基層治理體制的結構及其變遷做出比較全面的描繪和相對系統的分析。
致謝
本書是對三位作者在過去十余年間圍繞地方治理實踐中政府間關系所展開合作研究的一個階段性總結。
2000年至2008年,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圍繞農村地方治理中的若干重大問題,開展了三輪覆蓋6個省30個縣約60個鄉(鎮)和約120個行政村的連續跟蹤調查。因緣際會,我們有幸先后參與了這一規模和意義都相當重大的項目,并從此開始了持續至今的學術合作。在參與全國抽樣調查的過程中,我們又共同或各自走訪了包括河北、江蘇、浙江、福建、甘肅、吉林在內多個省份的幾十個鄉(鎮)和上百個村莊。圍繞地方治理在現實中的作用機制與實施效果,我們對眾多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親手開展、親身感受和親眼見證地方治理的干部與群眾進行了訪談。這些寶貴的定量和定性數據,構成了我們研究的起點。
雖然本書的文稿最終由三位作者共同確定,但我們的探索、思考與討論只是本書得以面世的部分原因。在相當程度上,本書是許多人數年來共同努力的結晶。
我們首先要感謝所有曾經接受過我們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干部與群眾。雖然他們所提供的信息在本書中大多以匯總之后的形式呈現,但他們每個人都為我們了解當代中國地方治理的實際情況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受制于研究倫理與篇幅限制,我們不可能將他們每個人的姓名列示在此,但我們由衷地感謝他們同意將生活的某個側面展現給我們,并耐心回答許多在他們看來可能不知所云的提問。坦率地講,我們的許多調查對象未必有機會能接觸和閱讀本書,但我們在調研過程中卻時常能感受到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的關心以及對基層善治的期許。如果本書內容能對地方治理的實踐者略有啟示,我們就會因沒有辜負調研對象的信任與支持而倍覺欣慰。
我們還要衷心感謝曾和我們攜手并肩設計問卷、收集信息、深入田野、分析數據和探索思考的朋友、同事和學生,以及大力鼓勵和支持我們研究的有關領導。2000年至2008年展開的六省調查,雖然已經成為往事,但我們仍在不斷從調查......
劉明興,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發展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百余篇。其中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Journal of Politics》、《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Comparative Politics》、《Urban Studies》、《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社會學研究》、《政治學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等等。此外,出版學術著作《Revolutionary Legacy, Power Structure, and Grassroots Capitalism under the Red Flag in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1章導論
1.1引言
1.2理論和現實背景
1.3研究方法和數據
1.4總體框架和篇章結構
第2章地方政府在地方治理中的實際職能和工作重點
2.1引言
2.2測量地方政府實際職能與工作重點的策略和方法
2.3鄉(鎮)政府在地方治理中的實際職能和工作重點
2.4村兩委在地方治理中的實際職能和工作重點
2.5小結和討論
第3章地方治理實踐中的綜合目標責任制考核
3.1引言
3.2地方治理中干部考核的類別
3.3縣對鄉(鎮)考核與鄉(鎮)對村考核的配套激勵機制
3.4一個東部縣級市地方治理工作中的考核實踐
3.5地方治理實踐中綜合目標責任制考核的指標內容
3.6縣對鄉(鎮)考核與鄉(鎮)對村考核重點的總體演變情況
3.7小結和討論
第4章財政體制改革背景下的上級管控力與下級自主性
4.1引言
4.2財政體制改革及其對政府間關系的影響
4.3一個西北貧困縣的專項資金使用情況
4.4地方政府在專項資金使用過程中的自主性
4.5小結和討論
第5章農村稅費改革背景下的上級管控力與下級自主性
5.1引言
5.2農村稅費改革前后地方政府在地方治理中的自由裁量權
5.3地方治理中政策壓力的跨層級傳導過程
5.4地方治理實踐中的政令執行
5.5小結和討論
第6章地方治理實踐中制度結構的演化邏輯
6.1引言
6.2琥城地方治理實踐中的關系結構及其變遷
6.3琥城財政體制的變遷
6.4琥城晉升錦標賽的興衰以及壓力型財政體制的解體
6.5小結和討論
第7章地方治理中優化考核機制的現實經驗
7.1引言
7.2杭州市優化考核制度的改革實踐
7.3臨安市優化考核制度的改革實踐
7.4寧波和溫州的干部考核改革實踐
7.5小結和討論
第8章結論與討論
8.1引言
8.2主要發現
8.3理論意涵
8.4政策啟示
參考文獻
圖表目錄
圖1-1縣、鄉(鎮)、村三級治理主體在地方治理中的正式關系機制
表2-1鄉(鎮)政府在地方治理中的實際職能和主要工作
表2-2鄉(鎮)政府各調查年度“首要工作任務”排序及變化情況
表2-3鄉(鎮)政府各調查年度“前五位工作任務”排序及變化情況
表2-4村兩委在地方治理中的實際職能和主要工作
表2-5村兩委各調查年度“首要工作任務”排序及變化情況
表2-6村兩委各調查年度“前五位工作任務”排序及變化情況
表3-1各調查年度縣對鄉(鎮)考核中四類激勵機制的覆蓋范圍
表3-2各調查年度鄉(鎮)對村考核中三類激勵機制的覆蓋范圍
表3-3秀城1993年縣對鄉(鎮)考核指標及權重
表3-4秀城1998年縣對鄉(鎮)考核指標及權重
表3-5秀城2003年縣對鄉(鎮)考核指標及權重
表3-6秀城2007年縣對鄉(鎮)考核指標及權重
表3-7秀城2013年縣對鄉(鎮)考核指標及權重
表3-8安鎮1997年鄉(鎮)對村考核指標及權重
表3-9安鎮2004年鄉(鎮)對村考核指標及權重
表3-10安鎮2013年鄉(鎮)對村考核指標及權重
表3-11地方治理實踐中縣對鄉(鎮)考核的主要指標
表3-12地方治理實踐中鄉(鎮)對村考核的主要指標
表3-13各調查年度縣對鄉(鎮)考核的“首要指標”及其變化情況
表3-14各調查年度縣對鄉(鎮)考核的“前五位指標”及其變化情況
表3-15各調查年度縣對鄉(鎮)考核的“一票否決”指標及其變化情況
表3-16各調查年度鄉(鎮)對村考核的“首要指標”及其變化情況
表3-17各調查年度鄉(鎮)對村考核的“前五位指標”及其變化情況
表3-18各調查年度鄉(鎮)對村考核的“一票否決”指標及其變化情況
表4-11998~2004年凱縣專項資金的實際下撥比例和被挪用比例
表4-21998~2004年凱縣財政收入來源結構
表4-31998~2004年凱縣六個領域專項轉移支付收入額度
表4-41998~2004年凱縣六個領域專項轉移支付被挪用比例
表4-51998~2004年凱縣三個領域人員和財政支出規模
圖5-1各調查年度樣本鄉(鎮)“工作任務重合指數”的分布情況
圖5-2各調查年度樣本村莊“工作任務重合指數”的分布情況
圖5-3各調查年度樣本村莊工作任務“簡單負擔比率”的分布情況
圖5-4各調查年度樣本村莊工作任務“加權負擔比率”的分布情況
圖5-5各調查年度樣本鄉(鎮)對村兩委“簡單依賴比率”的分布情況
圖5-6各調查年度樣本鄉(鎮)對村兩委“加權依賴比率”的分布情況
表5-1樣本鄉(鎮)在各項工作上對村兩委的“平均依賴系數”
表5-2樣本村莊在各項工作上對鄉(鎮)政策壓力的“平均負擔系數”
表5-3地方治理中五項主要工作的考核壓力傳導情況
表5-4政策壓力傳導模型中各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5-5政策壓力傳導模型的回歸分析結果
表5-6各調查年度縣級政府的“下達強度”和鄉(鎮)領導班子的“匹配力度”
表5-7各調查年度鄉(鎮)政府的“下達強度”和村兩委的“匹配力度”
表5-8各調查年度各項工作指標從縣到村的“傳遞率”
表5-9鄉(鎮)政府政令執行情況的影響因素分析
表5-10村莊治理機構政令執行情況的影響因素分析
表6-11990~2006年琥城歷任縣委書記資料
表6-21990~2006年琥城鄉(鎮)黨委書記被提拔情況
表6-31995~2005年琥城上繳省級財政的資金規模
表6-41995~2003年桉港對琥城下達的年度財政收入任務指標
圖6-11997~2003年琥城各鄉(鎮)預算內收入基數和預算內收入實際完成數的比較
表6-51997~2003年琥城各鄉(鎮)預算內收入基數完成情況
表6-61997~2003年琥城縣級財政對鄉(鎮)撥款情況
表6-71996~2003年琥城33任鄉(鎮)黨委書記相關資料匯總
表6-81996~2003年琥城各鄉(鎮)黨委書記晉升情況與政策績效相關程度
表6-91998~1999年及2000~2001年琥城各鄉(鎮)預算內實際撥款數額
圖6-21997~2003年琥城各鄉(鎮)的平均債務規模
表6-101998~2003年琥城各鄉(鎮)平均債務規模的增長率
表6-111996~2003年琥城各鄉(鎮)黨委書記晉升情況與債務增長率的關系
表7-12013年杭州市直單位綜合考評指標體系
表7-22013年杭州市發改委績效考核目標
表7-32008年杭州各縣級行政區劃黨政領導班子考核體系
表7-42001年和2004年臨安市縣對鄉(鎮)考核和鄉(鎮)對村考核的主要內容
表7-52004年臨安縣對鄉(鎮)考核中物質文明建設的指標權重
表7-62002年臨安“群眾滿意和不滿意單位”評議代表構成及評議結果
表7-72005年象山縣對鄉(鎮)考核的指標體系
表7-82006年永嘉縣對鄉(鎮)考核的指標體系
圖8-1理解當代中國地方治理結構的一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