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衛生治理深受區域活動影響。東南亞國家衛生合作在1967年東盟成立之前就已開始。而在2005年《國際衛生條例》通過后,東盟國際衛生合作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基于歷史演繹所展現的基礎性事實,才能更深刻地明晰研究問題所在,才能厘清東盟對地區衛生合作的需求以及對衛生規范的落實能力。本書旨在縱向梳理該地區衛生合作的發展進程,并將其劃分為“東盟成立前依附型的地區衛生合作”、“東盟本土性的地區衛生合作開端”以及“東盟協作型的地區衛生合作發展”三個階段。以此為基礎,探討東盟得以推進地區衛生合作的原因以及規范本土化在其中的作用。深入理解東盟區域衛生合作中規范、理念、身份和制度的互動及其演進機理,不僅為全球衛生治理改革提供思路,也有助于維護中國周邊衛生安全,促進中國-東盟共建衛生健康共同體。
張蕾,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畢業,主修國際政治史。研究關注東南亞地區政治與社會、全球與區域衛生治理。曾赴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泰國、中國臺灣等地學習調研,受邀在東盟青年醫療保健研討會、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論壇等國際會議發言,以獨立作者在《東南亞研究》、《南亞研究》、《臺灣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在澎湃、海國圖智研究院等平臺發表多篇評論文章,主持和主研多項課題,參與撰寫多份咨政報告獲國家部委采納。獲得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學術創新獎、優秀科研獎、三好學生、國家獎學金、校長獎學金等榮譽獎勵,其博士論文被評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優秀博士論文。曾擔任北京大學東南亞協會理事長,籌辦中國-東盟青年峰會等多項大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