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對相關概念進行闡釋、界定,并對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軌跡進行剖析的基礎上,對中國早期都邑的形成發展與分類、主要都邑的延續年代、設都制度、都邑選址與規劃布局、軍事防御、建造技術、都市生活等形態進行了深入研討。 研究內容共分九部分。第一章為緒論。對有關概念闡釋界定,述論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軌跡,分析本課題的研究歷史與研究現狀,并指明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內容以及研究思路與方法。第二章是有關中國早期都邑的形成發展與分類研究。首先分析早期都邑認定的標準,繼而對都邑的起源、濫觴、發展進行論述,并對中國早期都邑進行類型劃分。第三章是早期都邑的延續年代分析。在對早期都邑延續年代確定方法進行論述的基礎上,分別對龍山時代、夏代、商代主要都邑的延續年代加以剖析。第四章是中國早期都邑的設都制度研究。分別對一都制、主輔都制的形成、發展、特點、成因進行分析,并對都邑離宮別館的配置加以探討。第五章是都邑選址與規劃布局形態研究。對早期都邑的選擇、規劃、布局及其特點進行論述。第六章為都邑軍事防御形態研究。對軍事防御設施的種類、軍事防御模式進行探討,并對主要都邑的軍事防御體系進行剖析。第七章是都邑建造技術形態研究。涉及城垣與護城壕、房屋建筑、墓葬、倉儲、水利設施的建造技術形態。第八章是早期都邑的生活形態研究。對農業形態、手工業形態、貨物流通與商業形態、精神文化形態等進行專題探討。第九章是結語。對研究成果進行概括總結。
張國碩,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中國考古學會夏商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中國古都學會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獲河南省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省科技創新人才、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者、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鄭州市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1] 先后主持或參加河南舞陽賈湖、杞縣鹿臺崗、鄭州小雙橋、孟津妯娌、輝縣孫村、民權牛牧崗等十幾處遺址的考古實習與發掘工作。其中舞陽賈湖遺址發掘有重大發現,曾被鄭州大學給予重獎。杞縣鹿臺崗遺址發掘被評為1990年全國重大考古發現。鄭州小雙橋、孟津妯娌遺址分別被評為1995年、1996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搞好考古發掘實習”項目,獲1989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