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問題——“自我本質上是什么”,是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哲學家的未解之謎;在當代,它成了哲學與科學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對自我問題的傳統回答可分為三類:實體觀、最小自我觀與各種無我觀。前兩類可統稱為“自我實在論”,它們與第三類自我觀在近代和現當代分別進行了一場論戰:(1)是否存在形而上學實體自我作為意識統一的基礎;(2)是否存在某種最小自我作為經驗自我建構的基礎。在這兩場論戰中,一種獨立自我預設——如果自我是實在的,那么它必定從基礎上區分于他人和環境,優先于關系——及更深層的實體實在論思路始終被大多數西方自我理論堅持,盡管該預設具有文化局限性,缺乏辯護和經驗適當性,甚至會導致理論內部矛盾。 受中國傳統關系自我觀與關系/結構實在論的啟發,以及得到最新神經科學發現的支持,本書嘗試打破獨立自我預設和實體實在論的桎梏,構建一個能更好解釋自我相關現象的雙層關系自我模型,并為一種自我的關系實在論辯護。本書提出并論證基礎的自我是一種大腦-環境前認知對準關系,自我作為該關系實在,它可以被刻畫為一個關乎大腦-環境對準程度的連續統。各種“獨立自我”只是錨定于底層連續統上不同位置的二階實例。
徐嘉瑋,廣東廣州人,哲學博士,2021年6月畢業于中山大學哲學系。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作為國家公派聯合培養博士生,到渥太華大學心理健康研究所訪學。現為廈門大學哲學系特任副研究員暨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認知科學哲學、文化與認知、心靈哲學和科學哲學。近年來在《自然辯證法通訊》、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等國內外優秀期刊發表論文,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博士論文出版項目(22FYB012),與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21M70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