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選題以19、20世紀之交尤其是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至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這段時期作為一個獨立的歷史階段,圍繞著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內部和國際工人運動中的根本性問題——“革命還是改良”的問題,以對資本主義時代的認識、無產階級斗爭策略的選擇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三個問題為研究主線,按照歷史的邏輯對關切論爭主題的最主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個理論派別的代表人物—伯恩施坦、盧森堡和列寧三人關于此問題的理論探索過程進行系統化考察,同時還以十月革命問題為理論焦點分別就三者的思想觀點的理論分歧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分析,并運用歷史文獻研讀法、理論與邏輯相結合以及分析、比對和歸納的研究方法總結和發掘三者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立場和方法的差異性,探討了三者的思想關系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考察了這場論爭的歷史地位以及當代價值。
賀敬壘 ,男,1985年10月生,山東濟寧人,法學博士,畢業于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師從前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教授,分別于2011年和2014年獲武漢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14年武漢大學優秀研究生畢業生(博士),現任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學院行政助理,“北洋學者·青年骨干教師”、天津大學“沈志康獎教金”獲得者,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社會主義現代化研究會理事;天津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社會主義思想史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等方面的研究,發表CSSCI、中文核心期刊近20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網等媒體全文轉載。現主持國家社科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各1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等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