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第二個結合深化發展的背景下,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把握好、運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除了運用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理論外,還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收養分,挖掘其傳統文化的根脈。目前既有的研究大多從道德發展史或倫理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各個歷史階段道德教育思想的內容,缺少從思想家個體入手的研究。本書共分為八章,分別以孔子、孟子、莊子、董仲舒、朱熹、陸九淵、王陽明七位思想家道德教育思想為研究對象,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和框架模式,完整、清晰地梳理和勾勒了思想家的道德教育理論體系,并深入解讀了某些重要思想,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者、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參考,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創新。本書行文極為流暢,引文非常豐富,邏輯嚴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虞花榮,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公民與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倫理學研究》等雜志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主持并參與多項省部級重要課題,曾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優秀本科論文指導教師,主要講授課程為:《思想道德與法治》,《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等。
導言第一論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 一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條件 二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 三 對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第二論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 一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條件 二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 三 對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第三論 莊子道德教育思想 一 莊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條件 二 莊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 三 對莊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第四論 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 一 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條件 二 董仲舒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 三 對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第五論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 一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條件 二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 三 對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第六論 陸九淵道德教育思想 一 陸九淵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條件 二 陸九淵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 三 對陸九淵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第七論 王陽明道德教育思想 一 王陽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條件 二 王陽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 三 對王陽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