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學校區級課題《職初教師專業心理發展的校本化系統培養循證研究》的基礎上編寫完成。在遵循職初教師專業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心理路向)的基礎上,以循證性實踐研究為核心實踐方法,讓校本培訓成為教師發展的有效載體,關注不同層次教師的實際需求。在內容上,根據教師在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已有基礎,精心選擇培訓內容,抓好培訓要點,細化培訓流程,使之更符合教師的學習需求;在形式上,將校本培訓與建設教師梯隊的目標緊密結合,采取專家培訓和自我培訓相結合,區教研和校本教研相結合,傳統師資培訓方式與現代網絡培訓相結合,充分發揮教研組和年級組的作用,使不同層次的教師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職初教師的專業心理得到更快,更好、更全面的發展,為他們成為優秀教師打下扎實的基礎。
序
施洪青校長是南匯師范的優秀畢業生。四年前,她服從組織安排,勇挑重擔,擔任了上海市浦東新區三灶實驗小學校長,開始創辦一所新的學校。
他們當時碰到了一個突出的難題:學校招聘的教師絕大部分都是剛從大學畢業的新教師,而且大部分是非師范專業畢業的。面對這樣一支師資隊伍,怎樣把他們帶上來?施校長他們感到為難。于是,她們找到我,希望我能給她們一些幫助。
正巧,我們曾經專門研究過職初教師 *的專業心理發展問題,出版過《走向成熟中小幼教師職初期專業心理發展研究》一書,對職初教師的專業成長規律有所理解。當時,我們就商定:遵循職初教師專業發展的客觀規律,開展系統化的校本培養的實踐與研究,具體做法就是用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來推進,先確立一個統領全校的大課題職初教師專業心理發展的校本化系統培養循證研究。該課題獲得了浦東新區教育局的批準,成為區級課題。施校長就以這個課題為抓手,帶領全校職初教師展開系統化的本校培養的實踐與探索。
此后,我一直關注著他們的研究,更關注著這批職初教師的成長,也幾次應邀參加他們的課題研究活動,和職初教師們面對面地討論、交談。
今秋十月,施洪青校長把他們的一部著作稿發給我,希望我寫個序。
這是一部一線校長和老師們撰寫的教育科研著作。她以深厚的實踐為著作的根基,所有的第一手資料全部來自著作者們的實踐,是他們親歷親為的真實反映。他們對所創造的成功經驗進行了梳理,形成了理論框架,又對實踐經驗進行了理性思辨,從中揭示出遵循職初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規律,開展校本化系統培養的成功途徑與方法策略以及相應的運行機制。讀來給我很多啟發。
他們對本校職初教師的現狀作了深入的調查和分析,由此提高了校本培養的針對性和適切性。他們確立了職初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內容和培養目標,把現代教師bi備的三大能力教學能力、育德能力、科研能力作為培養目標加以確立,還關注到了教師的個性特長發展,也把它作為培養目標確立。他們以實現培養目標為中心,開展各項校本培養工作,包括引導職初教師自己設計和實施《三年發展規劃》,把共性培養的目標要求和個性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以培養目標引領,形成了教學能力培養、育德能力培養、科研能力培養的三大培養途徑和策略;進一步形成了職初教師專業能力校本化系統培養的運行機制。此外,他們還在職初教師的發展性評價上也作了有益的探索。
作為一個見證者,我看到,三灶實驗小學在施洪青校長的帶領下,以學校大課題職初教師專業心理發展的校本化系統培養循證研究為引領,全體職初教師全身心地投入:他們學習與研究教學;學習與研究班主任工作;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積累實踐經驗;重新學習《學科教學法》和《學科教學心理學》等師范教育課程;學習和開展教育科研的課題研究。他們既是這個課題的研究對象,更是這個課題的實踐者和研究者。他們在成長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創造了許許多多成功的經驗。我看到了這支教師隊伍在一天天地成長,也看到了由此帶來的學校各項工作的迅速發展。總之看到了一所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的誕生。
這里,我要向施校長和她的團隊表示深深的敬意!
你們成功破解了當前困擾我們中小學發展的一大突出難題,即大量非師范專業畢業的學生投身中小學教育事業。這些非師范專業畢業的年輕教師給我們的教育事業帶來了新的希望,也暴露出了他們專業上的缺陷。如今,你們開辟出了一條校本化系統培養職初教師的新的成功途徑,使大批非師范專業畢業的新教師能夠在本職崗位上迅速成長起來。你們的研究讓教師受益,讓學生受益,讓家長受益,更為我們國家能夠擁有一支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教育的教師隊伍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