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華夏民族的基因密碼,更是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翻譯是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世界文明互鑒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環節之一。然而,近年來中華傳統文化外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外譯的準確性較難把控,因此必須建立一個全面、完善的翻譯體系。
本研究從宏觀視角出發,將中華傳統文化外譯置于中華文化發展與海外傳播的框架下,從語言、交流與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譯什么如何譯和如何傳播三個核心問題,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外譯與傳播個案進行分析,希望可以對傳統文化漢譯起到一些促進作用。
首先,解決譯什么的問題。
譯什么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篩選。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全球文化在融合的同時,也保持著各自的宗教文化、社會制度、經濟制度等特征。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內容是以人為本,中華燦爛文化滋養著人民,是我們的重要財富。中華傳統文化多崇尚自然、重視人性,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反對個人主義和極端主義。西方文化一直受宗教的影響,則更注重私權和人身權利。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而翻譯的目的就是縮小這種文化差異,有效地解讀文化內涵。從某種角度來看,翻譯不是語言翻譯,而是文化翻譯。
本研究系統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翻譯學的發展史,探究不同時期譯本選擇的特點,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翻譯行業與出版行業的發展要求及新時期文化發展特色,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篩選的特征及方法。
隨著技術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了許多現實書寫的新形式。將多媒體藝術嵌入中國傳統文化是文化未來的發展趨勢。例如,將中國傳統的吉祥紋飾和象征元素與現代多模態傳播模式相結合,就衍生出很多文化消費品,形成新的符號化、模式化的文化元素,再通過現代多媒體藝術以更適合消費群體的方式進行外化。現代數字多媒體的多模態藝術表達形式為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從新的角度體現了文化的內涵,也是一種新型翻譯模式。
本研究跳出傳統翻譯研究對象的框架,將視野擴展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模態傳播方面,并探索如何在泛翻譯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跨區域傳播。
其次,解決如何譯的問題。
本研究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進行研究。理論方面,系統總結了社會翻譯學的發展歷程,以此為框架,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海外翻譯與傳播的理論框架。社會翻譯學從一種更新、更全面的視角解讀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翻譯與海外傳播的新路徑。實踐方面,因為中西方文化內涵差異較大,所以翻譯時經常會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缺乏對東西方文化內涵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起源于道家和儒家,新中國成立后,又形成了以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化體系。無論從文化內涵還是從表達方式上都與西方存在巨大的差異。語言間的差異導致譯者在對事物進行描述時缺乏文化層面的共識,以及很多中華文化元素難以找到對應的表達。這給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第二,中西方的政治、歷史差異。這一點在翻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文獻時尤其明顯。中西方在許多觀點上的差異,也會在譯本中得以體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翻譯作為社會活動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中國近現代翻譯史也是譯者自身對一些歷史文化事件的解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會對中華文化的態度。正是由于翻譯的歷史性、文化性與社會性,社會翻譯學在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外譯的時候才更具有實踐意義與價值。
最后,解決如何傳播的問題。
盡管中國在面臨新時代挑戰時,已經做了大量的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外譯與海外傳播的工作,但仍有優化和改進的空間,如加快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結合的步伐,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模態傳播,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進程等方面。本研究也嘗試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第一,應加快平臺搭建與優化服務,結合市場發展的需要,加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符號化、商品化進程,用更加高效的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海外,從而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和應用價值。
第二,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海內外影響力。我們應與機構開展合作,在加速人才培養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形態轉化與多模態傳播。以文化為載體,促成更廣泛、更全面的文化交流。
第三,傳統文化數據庫建設,尤其是古籍庫的建設已初具規模,并且開始為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發揮作用。本研究系統整理了國內外現存的古籍庫,系統闡述了國外數字平臺的建設與使用情況;分析了中國數字文化產業面臨的問題與社會價值,旨在為中華文化數據庫建設提供一些經驗。
第四,抓住發展機遇,加快人才培養步伐。優化隊伍建設,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翻譯與海外傳播人員的整體實力和服務水平;與政府、科研院所、出版機構等開展合作,形成從人才培養、傳播環境建設到數字化服務平臺一體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