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從三餐不繼的困窘年代走到如今食物富足的幸福年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遷,過去幾十年里,中國農村地區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人與食物的關系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本書作者作為一名人類學家,憑借在廣東梅縣月影塘等客家村落長達二十年田野調查積累的豐富記錄,探討食物在中國農村所扮演的角色,為了解當代中國文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縱使風云變幻、人世滄桑,聯結性和地域感仍在中國鄉村社會發揮著不容小覷的重要作用。
- 海外中國研究與世界飲食人類學的前沿佳作
本書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歐愛玲教授對華南客家村落飲食人類學考察的最新成果。 歐愛玲長期下沉客家村落進行追蹤調研, 對許多中國鄉村飲食文化現象有著視角獨特的深描,較之普通觀察者更能從表象背后解讀出更深層次的秩序和價值。
- 客家飲食、 老廣味道生動故事的一手采寫
本書包含了歐愛玲教授在廣東梅縣等地大量一手鄉土飲食調查資料, 生動反映了幾十年來客家、 廣東地方飲食的歷史嬗變與經典傳承。 本書第六章更是將當地土菜之人文表達演繹得淋漓盡致。
- 華南社會、 客家村落鄉愁的活歷史譜系
本書以飲食為軸線展開, 但最終寫作旨趣還是落腳在中國鄉村社會上。 翻閱本書, 讀者可真切感受到社會變遷(特別是普遍工業化) 帶給鄉村飲食、 農業社會人情的巨大影響, 觸摸到數十年乃至更大時間尺度上華南社會、 客家村落鄉愁的活歷史譜系。 因而,這本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聽得見鄉愁的著作值得中國讀者全面了解。
中文版序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組織翻譯出版本人著作,我很樂意為中文版作序。
在任何社會中,特別是在快速城市化的社會中,從文化、社會和經濟的角度理解食物都至關重要。縱觀中國歷史,對絕大多數農村人而言,防止饑餓始終是頭等大事。食物的生產和交換及其社會用途和文化意義,是農村農民生活的焦點。過去,在應對自然災害和經濟、政治精英的需求之外,他們努力為自己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隨著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包括糧食生產的日益工業化和許多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出現了不同的問題。首先,在經濟快速轉型的背景下,中國農村豐富的飲食文化能否延續?其次,食品的生產和交換是否仍然是中國農村經濟生活以及文化、社會和道德價值觀的核心?最后,在中國如此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為什么對農村飲食文化的研究如此重要?由此,我們可以學到什么?從種植和加工的勞動,到烹飪和宴會的儀式,農村的飲食能教給我們什么呢?反過來,農村的飲食如何適應或影響社會和經濟快速轉型?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考察了中國東南部一個村莊居民過去和現在的實踐及其信仰,希望這本書能夠為其中的一些問題提供答案,并加深我們對現實問題的理解。作為人類學家,我們不僅通過觀察來學習,還通過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來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幸運。在多次訪問的過程中,我被月影塘的村民慷慨接受,因為我參加了莊稼收獲、鄉村宴會、日常用餐、生命儀式以及朋友和親戚的日常來往活動。在這些方方面面的活動中,食物通常是社會關系的焦點和關鍵媒介。
最后,我要感謝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與梅州市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的支持與協助。對參與本書中文版翻譯的幾位譯者,我更要深表感謝,尤其要感謝周云水博士對此書翻譯所做的各項協調工作。
哈佛大學博士,現為美國明德學院社會人類學系戈登·舒斯特(Gordon Schuster)
講席教授,廣東省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客座教授,曾出版《飲水思源:一個中國鄉村的道德話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血汗和麻將:一個海外華人社區的家庭與企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等人類學著作。
叢書弁言
中文版序
序
譯者說明
第一章 中國農村食物的價值
第二章 勞動
第三章 記憶
第四章 交流
第五章 道德
第六章 歡宴
結語 相連的世界
附錄A 1949年至改革開放時期梅縣的農業生產變化
附錄B制備節日大餐
參考文獻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