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就邏輯與倫理之間張力的持久運思表明,人的實踐本性植根于某種深沉持久的自我調適,即一種旨在精神與語用、事實與關系、表征與內省等層面獲得深度平衡的內在反應。反應即本質。這一實踐哲學的基本意蘊立足于對個體生活與思想行動之統一性的哲學探究。鑒于此,維特根斯坦呈現在“感覺-心理”語法探究中的實踐品格,經由經驗之規范秩序的理論擴容,最終深化為現代性話語實踐所依賴的諸生活形式及其倫理表征,后者作為一種“倫理反應”,致力于對日常生活實踐的倫理省察,并從中肩負一種恢復自我理解與重啟人際尊嚴的實踐吁求。
維特根斯坦的人生與思想,對20世紀哲學史來說可謂舉足輕重。在邏輯之下,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具有深刻的倫理指向。《維特根斯坦與倫理反應》關注維氏哲學的倫理特質,認為維特根斯坦就邏輯與倫理之間張力的持久運思表明,人的實踐本性植根于某種深沉持久的自我調適,即一種旨在精神與語用、事實與關系、表征與內省等層面獲得深度平衡的內在反應。反應即本質。
賀敏年,甘肅武威人。浙江大學-卑爾根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卑爾根大學維特根斯坦檔案館(WAB)、挪威科學論中心訪問學者,現就職于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研究方向:維特根斯坦哲學、當代實踐哲學、哲學語用學等。在《哲學分析》《道德與文明》《馬克思主義與現實》《自然辯證法研究》等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并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若干。
第一章 心靈規范的語用確證
第二章 “內在性”與心理批判
第三章 經驗場及其概念運作
第四章 實踐邏輯的客觀性
第五章 實踐反思的倫理限度
第六章 符號場域下的情境認定
第七章 生活形式與倫理反應
附 錄 維特根斯坦著作縮寫列表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