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一:“尊西人若帝天,視西籍如神圣”,這是“五四”時期“國粹派”學人鄧實對當時知識界風氣的描述。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知識界的氛圍固然有了很大改觀,但似乎仍未完全擺脫“殖民地”的心態,一切以西方觀念為最后依據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黃宗智教授和他近年大力提倡的“實踐社會科學” 路的中國研究顯得異常引人矚目。在最近公布的由《文史哲》雜志與《中華讀書報》聯合開展的2022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評選結果中,黃宗智教授“倡導從中國實際出發的社會科學”位列其中,可以說黃教授以一己之力貢獻了一個學術熱點。在本書中,黃宗智教授對“實踐社會科學”的方法、理論等做了清晰、深入的說明,并向我們展示了循此 路可能達到的研究深度和廣度。相信此書的出版,必能助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推動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早日實現獨立自主。
編輯推薦二:黃宗智教授在其5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提出了許多標志性的理論概括,如“內卷化”“第三領域”“集權的簡約治理”“實用道德主義”“新農民”等等。近年來,隨著“內卷化”的成功出圈,各行各業都在說“各種卷”。然而“內卷化”真的可以這樣用嗎?學術層面的“內卷化”與大眾理解的“內卷化”的含義又有何不同?我們不妨看看將“Involution”首次引介入中國的黃宗智教授怎么說。他是怎樣由閱讀吉爾茨的理論提出“內卷化”?他又如何學習其他重要流派學者如韋伯、卡爾·馬克思、恰亞諾夫、布迪厄等人的理論?他是怎樣收集具有新鮮感的經驗材料?他又如何連接經驗與理論?黃宗智教授近年來大力提倡“實踐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主張扎根中國實際的社會科學研究。本書對其倡導的“實踐社會科學”方法做了全面介紹,相信一定可以給有志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青年學者以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