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茶座(2013年第1輯)(總第46輯)》主要收錄了杰克爾博士與海德先生、為何孤寂,誰的深淵?、社會思想、墨家與通往奴役之路、饋贈、賄賂與民主政體、自由價值與《舊制度和大革命》、平等的神話、社會學之未來:社會性的終結?、水怪、內(nèi)共生理論及其他、從小老鼠拔蘿卜看夏普里值等內(nèi)容。
卷首語
隨筆
李磊 《春盡江南》:精神被擱置以后
于閩梅 對柏林和莫斯科的政治敘事
沈興漾 平庸的惡
張宗子 杰克爾博士與海德先生
倪志娟 為何孤寂,誰的深淵?
社會思想
李競恒 墨家與通往奴役之路
孫傳釗 饋贈、賄賂與民主政體
徐賁 自由價值與《舊制度和大革命》
吳萬偉編譯 平等的神話
學術圈
楊君 社會學之未來:社會性的終結?
鄒笑笑 水怪、內(nèi)共生理論及其他
潘天群 從小老鼠拔蘿卜看夏普里值
王建民 詩詠西方社會學名家
胡翌林 網(wǎng)絡時代的寫作
聚焦
亞當·斯密悖論
阿馬蒂亞·森 斯密的市場從來不單獨存在
王建軍 斯密悖論與斯密迷信
社會
桂華 理解中國農(nóng)民的自殺
陳占江 農(nóng)村兩性關系的變革
閱讀
鄭也夫 打撈歷史的細節(jié)
田鵬 “工蜂”背后的三重悖論
文化
張?zhí)炫?本山傳媒的傳奇
張慧瑜 《聽風者》:香港人的諜戰(zhàn)故事
于振勇 《盜夢空間》:社會科學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
世相
許斗斗 社會責任:滑坡、缺失與推卸
宋圭武 國人的食與色
趙法生 中國人為什么會扒祖墳?
資訊
托克維爾的《舊制度和大革命》(1856)受到了媒體和一些讀者的關注,對普通讀者來說,這畢竟不是一本那么容易讀懂的書。因此,學界中人對此書提供了種種解讀。
中國式的政治勸諫首先需要的便是猜度“上頭”的意圖(所謂的“本意”或“深意”),例如,是不是有感于路易十六時期是舊王朝最繁榮時期,而這種繁榮卻加速了革命的到來?還是憂慮“腐敗不得人心”,“社會的動蕩和怒火也會使革命的成果化為烏有”?把《舊制度和大革命》斷章取義地簡單歸納為這樣幾條干癟的教訓,結果還是回歸到了“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的那種閱讀、領會方式。其實,腐敗不得人心,沒有社會公正的經(jīng)濟發(fā)展會激化社會矛盾,造成社會動蕩,甚至埋下革命的種子,這樣的道理淺顯明白,又何必非要讀過托克維爾的《舊制度和大革命》才會知道?
這當然不是說《舊制度和大革命》不值得一讀,而是說,如果真的要讀這本書,那你就自己讀,自己了解托克維爾的思想。托克維爾一生最為珍視的價值便是自由,他說,“我并不熱愛民主……我無比崇尚的是自由”。他在早期著作《論美國的民主》中盛贊美國獨立后出現(xiàn)一個平等、民主的新社會,并且預言民主是世界歷史的大勢所趨。但是,出于對自由的熱愛,他又擔憂民主社會免不了要出現(xiàn)“多數(shù)人的專制”,從而毀掉自由。無論是贊揚民主,還是非議民主,他都一以貫之地以自由為最基本的價值原則,在《舊制度和大革命》中也是一樣。
《舊制度和大革命》要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為什么法國在向民主演變時,要保留自由是如此困難。這也可以說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之一。托克維爾的回答是,在法國革命中,對自由的要求晚于對平等的要求,而對自由的要求卻又首先消失,這也和中國的情況相似。托克維爾認為,革命吞噬自由,后果便是要求獲得自由的法國人最終加強了集權的行政機器,并甘愿在一個主子的統(tǒng)治下過他們自以為是平等的生活。法國的教訓是,自由并不總是與平等成正比的關系,平等的原則不足以確保民主的政治活力,反而會幫助建立一種摧毀自由的專制。托克維爾認為,雖然1789年的法國人以任何他國人民所從未嘗試過的決心和努力與過去決裂,但在這項被稱為“革命”的事業(yè)中,“他們的成就遠較外人所想象的和他們自己最初所想象的要小……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感情、習慣、思想,他們甚至是依靠這一切領導了這場摧毀舊制度的大革命;他們利用了舊制度的瓦礫來建造新社會的大廈”。大革命并沒有為人民帶來自由,反倒是擴展、鞏固并完善了人民對中央集權制的依賴。
在《舊制度和大革命》出版17年后,托克維爾的《回憶:1848年法國革命》于1893年出版,這時他已經(jīng)去世。這是一部托克維爾從來沒有打算發(fā)表的私人筆記,是由他的妻子和一位朋友編輯出版的。他在筆記中同樣表達了對法國建立自由民主艱難的感嘆,“在法國只有一件事是我們干不成的:自由政府;只有一樣東西是摧毀不了的:中央集權。它又怎么會滅亡呢?政府的敵人喜愛它,而統(tǒng)治者也珍愛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