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最終成果; 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以低碳自主創新理論為基礎, 揚棄傳統自主創新模式, 提出“無處無時不在”的全社會參與模式: 第一, 揭示我國低碳自主創新的系統特征, 從低碳自主創新要素、自主創新主體和自主創新環境等方面分析我國自主創新的結構功能、復雜性和風險收益。第二, 構建我國低碳自主創新的云創新模式。第三, 明晰低碳云創新模式的作用機理。第四, 提出我國低碳云創新模式實施的支持對策。
張玉明,山東濟南人,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后。現為山東火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牛導師,山東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為中小企業發展、企業成長理論、金融證券、財務管理、科技創新與管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基于企業基因的中小企業成長研究》《中小型科技企業成長機制研究》等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十余項;出版《資本結構優化與高新技術企業融資策略》《企業自主創新與多元資金支持》等專著十余部;發表《中小企業成長能力評價體系研究》等論文100余篇,其中CSsCI收錄36篇、EI檢索5篇。研究成果多次獲省部級獎勵,多次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摘錄或全文轉載;具有多年企業管理和證券投資銀行從業經歷,指導、參與十余家企業改制、發行股票、購并重組等項目,擔任魯抗醫藥等數家公司財務顧問或獨立董事。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
一、生態文明——人類發展之未來
二、低碳經濟——生態文明之路徑
第二節 低碳自主創新與我國持續發展
一、創新是低碳經濟的本質要求
二、自主創新是應對挑戰的必然選擇
三、云創新是低碳自主創新的新模式
第三節 研究內容、方法與框架
一、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二、主要內容與研究框架
第二章 低碳自主創新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低碳自主創新的內涵與外延.|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
一、生態文明——人類發展之未來
二、低碳經濟——生態文明之路徑
第二節 低碳自主創新與我國持續發展
一、創新是低碳經濟的本質要求
二、自主創新是應對挑戰的必然選擇
三、云創新是低碳自主創新的新模式
第三節 研究內容、方法與框架
一、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二、主要內容與研究框架
第二章 低碳自主創新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低碳自主創新的內涵與外延.|
一、低碳自主創新的內涵
二、低碳自主創新的起源
三、低碳自主創新的類型
第二節 低碳自主創新的模式與相關理論
一、低碳自主創新的主體理論
二、低碳自主創新的主要模式
三、低碳自主創新的理論研究
第三節 低碳自主創新理論的發展與應用
一、低碳目主創新理論的演進發展
二、低碳經濟與其他經濟形態的關系
三、低碳自主創新理論的應用現狀
第三章 低碳自主創新的特征與制約因素
第一節 低碳自主創新的一般性特征
一、低碳自主創新的高投入與低排放特征
二、低碳自主創新的高科技與低效率特征
三、低碳自主創新的高壁壘與低產出特征
第二節 低碳自主創新的復雜性特征
一、技術本身的復雜性特征
二、技術創新的非線性特征
三、技術創新的開放性特征
四、技術創新的自組織性特征
第三節 低碳自主創新的風險收益特征
一、低碳自主創新的收益不確定特征
二、低碳自主創新的收益外溢性特征
三、低碳自主創新的收益多元性特征
四、低碳自主創新的高風險性特征
第四節 低碳自主創新的雙重目標特征
一、低碳自主創新的生態效益目標——低排放
二、低碳自主創新的經濟效益目標——高效益
第五節 低碳自主創新的制約因素
一、低碳自主創新的內部制約因素
二、低碳自主創新的外部制約因素
第四章 低碳自主創新模式的設計構建
第一節 低碳自主創新的主體
一、創新主體的選擇原則
三種創新主體比較分析
第二節 傳統自主創新模式分析
一、原始創新模式分析
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模式分析
第三節 低碳自主創新模式選擇
一、傳統創新模式的不適應性
二、云創新模式是必然選擇
第四節 低碳云創新模式的構建
一、低碳云創新模式的內涵
二、低碳云創新模式的概念體系
三、低碳云創新模式的要素分析
四、低碳云創新模式的實現方式
第五章 低碳云創新模式的要素體系與作用機理
第一節 低碳自主創新要素研究歸納
第二節 低碳云創新模式的要素體系
一、低碳云創新模式的內部云要素
二、低碳云創新模式的外部云要素
三、低碳云創新模式的要素體系
第三節 低碳云創新模式的作用機理與研究假設
一、組織低碳創新資源對組織低碳研發能力的影響
一、低碳區域金融環境對組織低碳創新資源的影響
三、低碳區域創新環境對組織低碳創新資源的影響
四、低碳區域創新環境對組織低碳研發能力的影響
五、政府政策引導支持對組織低碳創新資源的影響
六、低碳云創新模式的作用機理模型
第六章 低碳云創新模式的效應檢驗
第一節 研究方法和樣本選擇
一、研究方法設計
一、研究樣本選擇
第二節 指標測量與數據收集
具體指標選擇與測量
……
第七章 有效推進低碳自主創新模式的對策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