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華人學者、牛津大學社會科學領域首位華人教授傅曉嵐教授10年潛心研究,探尋中國創新之路;以翔實可靠的數據、典型豐富的案例、科學嚴謹的分析,描繪出一幅生動全面的中國創新發展路徑藍圖
這本書是我過去10年間研究中國創新問題的總結之作。10多年前,作為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的“國際創新標桿研究”(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Benchmarking)項目成員之一,我正式開始研究創新問題。該項目主要比較的是歐洲(特別是英國)與美國的創新活動。
創新是政策制定者、企業管理者以及學術界學者共同關注的、決定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問題。自1978年伊始,30多年的中國改革開放,在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分別由體制改革、投資、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所驅動。但直到21世紀初,創新在中國仍只是一個概念,沒有真正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更沒有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甚至對“創新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地位”這一問題都極少討論。在目睹了工業化國家為爭奪創新領導地位的競爭,以及這些國家制定的創新和技能的優先發展政策之后,我開始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創新能力提升文獻進行研究。我堅信,創新對于中國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僅在學術研究上,同時也是實際經濟活動中政策制定者和企業管理者所關注的話題。事實上,無須等待太久,中國政府已經于2006年開始改變發展戰略,將“自主創新”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
我對中國產業競爭力、投資和對外貿易等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并已在這些領域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對于中國創新,我關心的*個研究問題就是中國如何獲取創新知識和技術,及其相關的創新擴散是如何進行的。隨后,我開始逐步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創新條件和過程,以及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所走過的不同路徑之間的關系、各種路徑的優缺點和有效性。此外,我在產業界的工作經歷,以及我之前對發達國家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創新研究,都有助于我從國際比較的視角審視中國的創新之路。以上內容構成了本書的基本結構和研究范式。
《中國創新之路》這本書是我過去10年所發表的部分學術期刊論文的節選,也包括了近期我對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在從模仿到創新過程中所面臨挑戰的一些*新研究成果。總體來說,這是一本歷經10年研究和思考而寫成的嚴謹學術之作。針對“中國創新之路”這一主題,我對所有已發表論文和未發表新論文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整理,并在精心組織的基礎上對某些數據進行了更新。我們知道,學術期刊的論文都經過了嚴格的同行評審過程(這也使我獲益良多),因此,我可以基于眾多同行評審的建議,反復修改、深入研究、識別并總結適合發展中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重要影響因素、運作機制和實際案例,以便更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國創新之路。盡管每章都是相對獨立的,但我希望本書*終可以實現“1+1>2”的整體效果。
在這里,我要特別向眾多給予我無私幫助的組織和機構致以衷心的感謝。自2005年以來,我對中國創新的研究一直受到英國經濟和社會研究理事會(ESRC)、英國工程和自然科學研究理事會(EPSRC)、英國科學院、凱恩克勞斯經濟研究基金會(Cairncross Foundatio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國專家局的支持。我感謝這些機構信任我,并對我的研究提供資金支持。
我特別感激以下期刊的版權持有人,允許我將這些期刊中的論文全部或部分修訂后編輯到本書,這些論文以及對應的期刊如下:
Xiaolan Fu, Carlo Pietrobelli and Luc Soete, “The role of foreign technology and indigenous innova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catch-up(新興經濟體中的國外技術作用和自主創新: 技術變革和追趕)”, World Development, 39(2011).(對應本書的引言)
Xiaolan Fu,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bsorptive Capacity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China(外商直接投資、吸收能力和中國的區域創新能力)”,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36(2008).(對應本書的第3章)
Xiaolan Fu, “Processingtrade, FDI and Exports of Indigenous Firms: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in China(加工貿易、外商直接投資和本土企業的出口: 中國高技術產業的企業層面研究)”,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3 (2011).(對應本書的第4章)
Xiaolan Fu and Yundan Gong, “Indigenous and Foreign Innovation Efforts and Drivers of Technological Upgrading(自主與外來創新努力以及技術升級的驅動因素)”, World Development, 39 (2011).(對應本書的第5章)
Xiaolan Fu and Hongru Xiong,“Open Innovation in China: Policies and Practices(開放式創新在中國: 政策與實踐)”, Journal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 2 (2011).(對應本書的第6章)
Xiaolan Fu, Hongru Xiong and Jizhen Li,“Open Innovation as a Response to Constraints and Risks:Evidence from China(開放式創新作為企業應對制約因素和風險的措施: 來自中國的實證研究)”, Asian Economic Papers, 13 (2014).(對應本書的第7章)
Xiaolan Fu, Jizhen Li and Martin Johnson,“Internal and External Sources of Tacit Knowledge: Evidence from the Optical Fibre and Cable Industry in China(隱性知識的內部和外部來源: 來自中國光纖光纜行業的實證研究)”,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udies, 9 (2011).(對應本書的第9章)
Xiaolan Fu and Jing Zhang,“Technology Transfer, Indigenous Innovation and Leapfrogging in Green Technology: Solar-PV Panel Industries in China and India(綠色技術的轉移,自主創新和跨越式發展: 中國和印度的太陽能光伏電池板產業)”,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udies, 9 (2011).(對應本書的第10章)
Xiaolan Fu and Qing Gong Yang,“Exploring the Cross-country Gap in Patenting: A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探索專利的跨國差距: 基于隨機邊界法的分析)”, Research Policy, 38 (2009).(對應本書第13章的部分)
Xiaolan Fu and Rongping Mu,“Enhancing China’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Policy Choice(提升中國創新績效的政策選擇)”, China & World Economy, 22 (2014).(對應本書第14章的部分)
本書的第8章基于與李紀珍合作發表在牛津大學技術管理發展中心的一篇工作論文譯者注: 2016年,該文正式發表,具體見Xiaolan Fu and Jizhen Li.Collaboration with Foreign Universities for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Vol.70,Nos.2/3,pp.193217. 。第11章是在與孫忠娟合作的*新一篇未發表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很感謝我的合作者們允許將我們共同研究的成果納入本書。其實,在過去的幾年里,本書的許多章節已經在許多大學的研討會和一些國際會議上做過多次宣講,感謝這些會議和講座的組織者和參會者所提供的眾多專家反饋意見。
在眾多同事和朋友之中,我特別感謝那些為本書的寫作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有益建議的人,他們是: 呂克·澤特(Luc Soete)、亨利·切薩布魯夫(Henry Chesbrough)、艾倫·休斯(Alan Hughes)、阿德里安·伍德(Adrian Wood)、吳敬璉、林毅夫、芭芭拉·哈里斯懷特(Barbara HarrissWhite)、埃德蒙·瓦爾皮·菲茨杰拉德(Edmund Valpy FitzGerald)、胡永泰(Wing Thye Woo)、安妮·米洛(Anne Miroux)、卡洛·派措貝里(Carlo Pietrobelli)、胡鞍鋼、穆榮平、宣二牛、拉吉尼斯·納魯拉(Rajneesh Narula)、皮艾爾·莫翰(Pierre Mohnen)、拉斐爾·卡普林斯基(Raphael Kaplinsky)、馬莫·穆切(Mammo Muchie)、方新、呂薇、張建崗(Jiangang Victor Zhang)、馬明杰、高建、黃寶金(Poh Kam Wong)、吳貴生、陳勁、李紀珍、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V.N.Balasubramanyam)、林至人(Cyril Lin)、約翰·奈特(John Knight)、安迪·可希(Andy Cosh)、邁克爾·基特森(Michael Kitson)、卡爾·達爾曼(Carl Dahlman)、大衛·卡普蘭(David Kaplan)、荷西·卡茨(Jose Katz)、弗朗西絲·斯圖爾特(Frances Stewart)、史蒂夫·雷納(Steve Rayner)、克里斯汀·格林哈爾(Christine Greenhalgh)、余永定、琳達·岳(Linda Yueh)、姚洋、張靜(Jing Zhang)、龔云丹(Yundan Gong)、熊鴻儒、楊慶功(Qinggong Yang)、馬克·溫特萊斯卡(Marc Ventresca)、迭戈·桑切斯安戈河(Diego SanchezAncocher)、譚益力(Eric Thun)、郝斌、張春燕和劉夏明。
我還要感謝侯俊(Jun Hou)、馬丁·約翰森(Martin Johnson)、彼特·魯克(Peter Luke)和王紫芙(Zifu Wang)幾位優秀研究助理的支持。同時,感謝劍橋大學出版社的勞拉·帕里什(Laura Parish)和克萊爾·普爾(Claire Poole)兩位編輯對本書的出版必不可少的支持。
我感謝牛津大學國際發展系對本書*后寫作階段提供資金支持; 感謝劍橋大學商學研究中心在我研究創新早期階段提供的支持。我還要感謝牛津大學技術管理發展中心的同事和學生對于本書啟發性的討論和幫助。牛津大學的格林坦普頓學院也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鼓勵與支持。
最后,我很難用言語來表達我對家人的感激。我的丈夫韶輝和兒子宇杰給予了我無私的愛和支持。沒有他們的理解、支持和幫助,就不會有這本書的問世。
推薦語Ⅰ
叢書序Ⅲ
序(林毅夫)Ⅴ
譯者序Ⅶ
前言Ⅸ
緒論
第1章 引言
1.1 創新及其來源
1.2 文獻綜述
1.3 本書目的和結構
第2章 綜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創新
2.1 引言
2.2 創新投入:研發活動和研發人員
2.3 創新產出:專利和期刊論文發表
2.4 整體創新績效的國際比較
2.5 產業分布
2.6 跨所有制結構的創新
2.7 區域差異
第一部分 國際知識轉移與技術起飛
第3章 外商直接投資、吸收能力和區域創新能力:來自中國的證據
3.1 引言
3.2 發展中國家的FDI、吸收能力和區域創新能力:
一個理論框架
3.3 中國的FDI和創新
3.4 FDI和創新能力:經驗證據
3.5 FDI與區域創新效率
3.6 創新和區域經濟增長
3.7 結論
第4章 技術密集產業中本土企業的加工貿易、FDI和國際競爭力
4.1 引言
4.2 理論和文獻
4.3 在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出口
4.4 方法
4.5 數據和測量
4.6 結果
4.7 穩健性檢驗
4.8 結論
第5章 本土和外國的創新努力與中國的技術升級
5.1 引言
5.2 理論框架
5.3 FDI和創新在中國
5.4 數據和方法
5.5 結果
5.6 結論
附錄5.1 研發活動產業特征
附錄5.2 非參數線性規劃估計方法
第二部分 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和技術趕超
第6章 國家政策如何影響創新實踐:中國的開放式創新
6.1 引言
6.2 中國創新活動的開放性:概述
6.3 政府政策在影響企業創新實踐中的作用
6.4 中國影響開放式創新的政策
6.5 中國開放式創新實踐
6.6 中國開放式創新的趨勢和挑戰
6.7 結論
第7章 作為約束和風險響應的開放式創新:來自中國的證據
7.1 引言
7.2 理論和假設
7.3 數據及方法學
7.4 結果
7.5 結論與討論
附錄7估算限制因素和風險
第8章 大學在產業創新中的雙重作用:中英對比
8.1 引言
8.2 文獻及理論框架
8.3 中國的大學以及產業創新
8.4 方法論和數據
8.5 結果
8.6 結論
附錄81中國樣本的變量相關系數
附錄82英國樣本的變量相關系數
第9章 技術學習、隱性知識獲取以及產業升級:中國的光纖光纜產業
9.1 引言
9.2 隱性知識的外部及內部來源
9.3 中國的光纖光纜產業:概覽
9.4 數據和方法論
9.5 結果
9.6 結論
附錄9相關系數
第10章 綠色技術的飛躍:中國和印度的太陽能光伏產業比較
10.1 引言
10.2 新興經濟體的技術轉移、自主研發以及技術進步
10.3 中國和印度太陽能光伏產業科技發展及成長
10.4 中國和印度太陽能光伏產業中的技術轉移和自主創新
10.5 國家創新系統與技術的獲取、適應和發展
10.6 結論
第三部分 成為全球創新領跑者
第11章 國際化、逆向學習和企業能力提升:基于華為與中興的案例研究
11.1 引言
11.2 國際化和知識來源:理論綜述
11.3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概述
11.4 方法論
11.5 案例信息
11.6 逆向學習
11.7 結論
第12章 國際合作與中國的轉型:從模仿到創新
12.1 引言
12.2 國際合作和根本性創新:文獻綜述
12.3 中國的創新:概述
12.4 協同創新與中國從模仿到創新的轉型:實證證據
12.5 結論
第13章 創新效率與創新的跨國差距
13.1 引言
13.2 國家創新績效的決定因素
13.3 創新活動的跨國差異:典型事實
13.4 估算專利邊界和專利效率:模型、數據和方法
13.5 結果
13.6 標桿中國與世界創新前沿
13.7 結論
附錄131樣本國家的主要變量平均值
附錄132a樣本國家的專利效率
附錄132b樣本國家的專利效率
附錄132c國家之間創新排名的比較
第14章 能力、激勵、制度以及國家創新績效
14.1 前言
14.2 國家創新績效的決定因素:理論框架分析
14.3 提升中國的創新績效:政策選擇
14.4 21世紀的創新政策發展空間
14.5 結論
第15章 結論:開放式國家創新系統和中國的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