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吸納知識城市和生態城市既有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借鑒知識生態學方法論,立足城市空間發展,尋求知識和生態關聯發展的可能性,揭示知識和生態關聯發展的現象,闡釋知識和生態關聯發展的理論,提出知識和生態關聯發展的規劃原則和方法,并將此應用于案例城市,指導其實現知
在城市相關領域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開始意識到,由于所處的歷史階段特殊性是前所未有的,因此,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發展理念革新。
車樂和吳志強專著的《知識與生態(空間互動論)》吸納生態城市和知識城市研究的既有成果,認為在知識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雙重背景下,城市空間發展應該打破固有特征與慣性模式,換一種視角來探討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方式,這涉及多種選擇與不同路徑。本研究開創了城市規劃學科又一個比較新穎的研究領域。同時,對于當下全球城市的發展模式規律來講,本研究又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本書的創新之處即在于此,它即將擔負起一個嶄新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城市規劃階段開創性的理論的歷史重任。
車樂,1980年生。博士,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講師。長期從事生態城市和知識城市的規劃理論研究與實踐,參與完成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參與201O上海世博會、中新廣州知識城規劃工作,在中文核心期刊、國際學術會議等發表論文20余篇。吳志強,1960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世界規劃院校大會國際指導委員會聯席毒席,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緣起 1.1.1 知識城市發展挑戰傳統城市規劃理論和方法 1.1.2 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生態城市成為發展共識 1.1.3 濾鏡交匯的理論思考與現實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3 研究范疇的界定 1.3.1 知識城市發展 1.3.2 知識城市空間發展 1.3.3 與生態關聯的知識城市空間發展 1.4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術路線 第2章 基礎理論和相關研究述評 2.1 知識城市相關研究述評 2.1.1 知識城市理論研究的進展 2.1.2 知識城市的內涵述評 2.1.3 知識城市的衡量標準及其主要特征 2.2 生態城市相關研究述評 2.2.1 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的進展 2.2.2 生態城市的內涵述評 2.2.3 生態城市的衡量標準及其主要特征 2.3 知識生態學理論研究述評 2.4 城市空間發展理論述評 2.4.1 城市空間發展經典理論述評 2.4.2 知識經濟時代的城市空間發展研究 2.5 空間的生態學理論研究述評 第3章 知識生態城市空間發展研究框架 3.1 研究概念 3.1.1 知識生態城市 3.1.2 知識與生態關聯的城市空間發展 3.2 關鍵問題 3.2.1 知識與生態的關聯發展與關聯度 3.2.2 知識與生態關聯發展的城市空間特征 3.2.3 知識與生態關聯發展城市空間特征的理論解釋與演繹 3.3 研究框架 第4章 知識城市與生態城市關聯研究 4.1 知識城市與生態城市表征研究 4.1.1 知識城市表征研究 4.1.2 生態城市表征研究 4.2 知識城市與生態城市表征關聯度定性分析 4.2.1 直接對比分析 4.2.2 專家群決策評價分析 4.3 知識城市與生態城市表征關聯度定量分析 4.3.1 案例選取 4.3.2 表征指標量化賦值 4.3.3 SAS多元統計分析 4.3.4 分析結果 第5章 知識生態城市發展指標體系構建 5.1 發展指標體系框架及評價方法 5.2 發展指標選取原則 5.3 發展指標的選取及體系構建 5.3.1 指標初選 5.3.2 指標篩選方法 5.3.3 指標篩選結果 5.4 知識生態城市的發展指標體系演繹的城市空間特征 5.5 本章輔證和附錄 5.5.1 全排列多邊形圖示指標法的具體計算方法 5.5.2 模糊德爾菲法的具體計算方法 5.5.3 知識城市的空間特征梳理 5.5.4 生態城市的空間特征梳理 第6章 知識生態城市的實踐探索 6.1 實證案例的選取 6.2 案例城市(園區)空間發展的主要特征 6.2.1 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城市發展的必要條件 6.2.2 知識創新與信息技術創造新的空間邏輯 6.2.3 城市功能空間由對立趨向融合 6.2.4 土地利用更加集約高效 6.2.5 空間結構更加開放、多維 6.3 案例城市(園區)與知識生態城市空間特征契合度研究 6.4 本章輔證和附錄 6.4.1 美國硅谷 6.4.2 新加坡緯壹科技城 6.4.3 英國劍橋科技園 6.4.4 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技園 6.4.5 中國臺灣新竹科技園 6.4.6 韓國大德研究園 第7章 建設知識生態城市的原理 7.1 知識、生態、人與城市 7.2 知識生態城市空間發展的生態學原理——DIcEF模型 7.2.1 種群分布 7.2.2 互動 7.2.3 競爭 7.2.4 演化 7.2.5 流動 7.3 知識生態城市空間發展的自組織和規劃干預 第8章 知識生態城市空間發展研究 8.1 知識與生態關聯視角下城市空間發展的背景 8.1.1 知識和創新成為重要的空間影響因子 8.1.2 自然環境因子轉化為生態因子 8.1.3 交通與通訊因子發生轉變 8.1.4 技術因子轉化為信息技術因子 8.1.5 土地因子、勞動力因子相對弱化,資本因子仍然繼續發揮作用 8.1.6 空間影響因子矩陣變化 8.2 知識生態城市空間演化發展 8.2.1 城市多維度空間演化發展 8.2.2 城市功能空間演化發展 8.3 知識生態城市空間互動發展 8.3.1 城市多維度空間互動發展 8.3.2 城市功能空間互動發展 8.4 知識生態城市空間競爭發展 8.4.1 城市土地利用更加兼容混合 8.4.2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8.5 知識生態城市空間分布發展 8.5.1 新的集聚與分散相結合的城市空間布局 8.5.2 彈性多中心的城市空間布局模式 8.6 知識生態城市空間流動發展 8.6.1 多維度網絡化的城市空間組織 8.6.2 網絡化多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 第9章 中新廣州知識城空間發展研究 9.1 中新廣州知識城概況 9.2 空間職能組織演化 9.3 用地分類、結構與布局:互動與分布 9.3.1 用地分類 9.3.2 用地結構 9.3.3 用地布局 9.4 混合兼容開發:互動與競爭 9.4.1 以商業服務為主導功能的混合開發單元 9.4.2 以居住為主導功能的混合開發單元 9.4.3 以產業為主導功能的混合開發單元 9.5 自然生態空間保護與發展:演化與競爭 9.5.1 對周邊山體的保護和利用 9.5.2 對河流濕地的保護和利用 9.5.3 對生物保護的生態安全格局構建 9.6 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互動發展 9.7 本章輔證和附錄:中新廣州知識城土地利用規劃圖 附錄A 知識與生態核心表征專家調查問卷 附錄B 知識生態城市發展指標體系專家調查問卷 附錄C 知識與生態關聯發展的案例城市選擇 附錄D 案例城市知識表征與生態表征指標評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