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人們“光說不練、光想不做”的心理根源——?無用的思考,不必要的執著?干擾信息太多?完美主義?無法專注?怯懦、恐懼針對這些“病因”,對癥下藥、對癥醫治——8個矯正處方、60多項要點,治好“空想病”,晉級“行動派”!?在美國廣受推崇的“行為科學管理方法”?關注當下,簡化目標?丟掉“該做的”,找到“想做的”?工作分解術在本書中,作者巧妙融合了身邊常見的情境案例,一針見血指出問題,并給出行為矯正方案,讓這本書有效到不行。
其實每個人都有過好想法,一旦做成,未必就不如喬布斯、馬云……可為什么只有1%的人用想法改變了世界,而99%的人都是想想就算了?源于哈佛,正被美國白宮、世界500強企業全力推廣的行為習慣矯正術!拖延癥、自控力差、完美主義、恐懼......只需八步,徹底解決!源于哈佛,正在被白宮、500強企業全力推廣的行為習慣矯正術!超值課程!8堂行為習慣養成課,讓想法動起來,而不是凍起來!主要作用:幫你徹底戰勝拖延癥、自控力差、完美主義、恐懼……. 讓美好的未來現在就來!
其實每個人都有過好想法,一旦做成,未必就不如喬布斯、馬云……可為什么只有1%的人用想法改變了世界,而99%的人都是想想就算了?*位成功征服珠穆朗瑪峰的新西蘭人埃德蒙�6�1希拉里在被問起是如何征服這世界*高峰時,希拉里回答道:“我真正征服的不是一座山,而是我自己。” 這種的品質就叫做行動力——把所有想法都倒出來,把所有本事都使出來,讓想法動起來,而不是凍起來!
在本書中,作者給出了8個矯正“光想不做”的處方、60多項培養行為習慣的要點,矯正不當行為,培養好的習慣,是你能否實現夢想的關鍵。這8個矯正處方、60多項要點,都源于美國哈佛大學,正被美國白宮、世界500強企業全力推廣。
推薦序
□李維文
旅美華人,資深公共關系培訓專家,暢銷書作家
這并非一本教會你“如何在短期內迅速成功”的書——類似的書籍已經太多了,不是嗎?問題是,當所有人都夢想成功時,你又怎樣在如此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呢?作者是潛能培訓及自我提升領域的專家,他在書中為我們提出了幾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并從“簡化思考”和加強“行動效能”的角度告訴人們:與其坐在家里思考成功的捷徑,不如鼓起勇氣打破現狀。作者認為,我們應該思考和調整自己實現目標和對待成功的方式,而非忙著制定那些宏偉的目標。
更為重要的是,本書強調且倡導:一個人應該具備最基本的行動力。如果你懂得很多,但卻一事無成,你一定想知道原因:“為何別人成功了,我卻不能?”人們辛苦地學習知識,掌握工作的技能,都希望能夠改善生活,實現價值,并且在這個世界留下屬于自己的獨特印跡。這是屬于所有人的理想。但多數人真正做起來后,卻發現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雖然他們才華橫溢并且充滿夢想,卻始終不能做成一些不平凡的事情,實現自己的目標。于是,他們發出上述疑問,并開始抱怨環境,推卸責任,把問題歸咎于上司、同事、朋友、客戶乃至親人。
作者認為,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今天社會的“主流病”。隨著信息爆炸式增長,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越來越思考過度,但又懶得行動;不想安于現狀,可又不采取行動做出真正的改變。對于這個群體,作者在書中定義為“居家思考的強者”。他們一直在思考諸如“怎樣動動手指就能一夜富暴”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你知道什么并不重要,你能做到什么才是最關鍵的。這也正是作者的“行動力課程”多年來所提倡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即究竟怎么做才能實現自己心中那些美好的想法呢?
大多數涉及行動力提升的書籍都會籠統地幫助你設定目標,也會告訴你如何實現目標。你總能從形形色色的勵志書籍中找到一些行為上的改善計劃,而我們也清楚地知道這些計劃對自己是否有用。但是,我們也會發現,那些計劃并不能起到長期的作用,因為很少有書會和你一起分析原因,告訴你為何長期以來無法解決問題。但是這本書不同,作者除了為我們制定了從“想到”轉化為“行動”的原則,從“知道”變為“做到”的方法,還提供了一條對解決問題最有幫助的通道。書中會告訴你,你為何沒有做到,而不是強制性地、不加以區別地建議你采取某種固定的模式。
我認為,這本書匯集了作者多年來的經驗和非常實用的智慧,讀者一定能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充分地應用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查看全部↓
高原,學貫中西的潛能開發大師,中國圖書“潛意識”類題材暢銷的作家。
他繼承了全球著名的勵志大師、潛意識專家如詹姆斯�6�1艾倫、戴爾�6�1卡耐基、拿破侖�6�1希爾、托尼�6�1羅賓斯、齊格�6�1齊格勒和厄爾�6�1南丁格爾等人的思想理論與實踐經驗,在潛能引導、自我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改變上受到了百萬讀者的認可。
著有暢銷書《潛意識》系列、《氣場修成手冊》、《當世界無法改變時改變自己》、《你為何總焦慮》、《自制力》及《遇見我的前世今生》等書。
高原,學貫中西的潛能開發大師,中國圖書“潛意識”類題材暢銷的作家。
他繼承了全球著名的勵志大師、潛意識專家如詹姆斯�6�1艾倫、戴爾�6�1卡耐基、拿破侖�6�1希爾、托尼�6�1羅賓斯、齊格�6�1齊格勒和厄爾�6�1南丁格爾等人的思想理論與實踐經驗,在潛能引導、自我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改變上受到了百萬讀者的認可。
著有暢銷書《潛意識》系列、《氣場修成手冊》、《當世界無法改變時改變自己》、《你為何總焦慮》、《自制力》及《遇見我的前世今生》等書。
讓你失敗的原因只有一個: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從2011年開始,我們在洛杉磯增設了一個與行動力有關的課程。這是一個提升人們的行動效能的培訓課,報名費非常高昂。在解釋為何需要支付如此高昂的費用時,我曾對《洛杉磯時報》的記者海芬說:“人們對一切免費得來的東西都不會珍惜。”正因為高效的行動總是如此困難,所以才需要一個能夠銘記于心的開始。
與此同時,我們為這個課程取名為“顛覆式思考”——是的,行動首先是一門思考課。行動不僅涉及思考的技術,同時還是“高效思考”“高效決策”的產物。我們從思考開始啟發人們自我改變,直至明白“有效的行動”是如何產生并保持的。
這正如一位誠實的失敗者發出的疑問。而那些心懷夢想但又四處碰壁的“老實人”也都希望解決他們內心的困惑。他們想聽到刺耳的真話而不是客套的假話——如果你也想聽一些真話,那么本書就值得繼續閱讀下去,否則,你大可在此時便放棄閱讀。不了解本書的內容對多數人來說不會有任何損失。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超過99%的人可能都對自己為何失敗的問題不感興趣。
如果你選擇繼續閱讀,這本書將會為你揭曉一些讓自己感到不怎么舒服的真相,你會發現很多抱怨已久的問題并不是由其他人造成的,罪魁禍首其實是我們自己。你可能已被別人夸贊得太久了,以至于早就疏忽了對自身的實際行動能力進行檢測。遇到挫折后,你在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安撫時,可能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遭遇挫折的原因:
·“為什么我是大家公認的聰明人,卻事事都不如意?”
·“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仍然不能成功?”
·“為什么別人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而我卻做不到?”
10年前,這三句話寫在了我的公司的榮譽墻上,與那些業績優秀的員工的名字掛在一起。我用這種強烈的對比來激勵自己的員工,為何你不能像他們一樣做到優秀?找到原因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10年后,當我們的行動力課程開始時,這三句話又成為每一名學員必須回答和解決的第一張考卷。我們決心提出這些問題并且開設這個課程,最大的希望是惠及那些有強烈的改變動機但又缺乏必要方法的群體。不論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多么大或多么微不足道的麻煩:減肥、戒煙、面試、創業乃至需要制訂并執行人生的長期規劃,這個課程和這本書的內容都能為你提供相應的原則。從心理學、潛意識和行動規劃的角度,我會與你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一起探討如何在實踐中提升自己思考和行動的效率。
在20世紀末的一個夏天,我孤身一人到洛杉磯發展。那時我和今天的年輕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激情,口袋中也揣著厚厚的計劃書。這與我們在20歲出頭時的想法驚人的一致——不僅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還想改變世界。但是,現實是最嚴酷的“老師”,他會給我們上課,讓我們冷靜下來——你不光要能想,還要會做!
那時,我身上只有1000美元,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租套房子安定下來。于是,我找到了一間便宜的地下室,支付了第一個月800美元的房租。接著,我面臨的第二件任務是找一份能及時獲得薪水的工作,而不是計劃中的去各種高檔寫字樓推銷“我的夢想”。這要求我必須先成為一名腳踏實地的實戰派,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目標。因為做不到的任何想法都是毫無價值的。假如我坐在地下室夜以繼日地勤思苦想——像許多年輕人正在做的那樣,結局可以想象,我可能不到半個月就餓死了,因為每月200美元的生活費實在支撐不起大腦中那些“幾百萬美元”的大生意。
有時候,這恰恰是人們失敗的原因——相比于現實,他們的夢想太大了。在我這些年的工作中,所有經歷過人生困境的成功者都知道:快速高效的行動遠比一個富有誘惑力的夢想更能決定我們的命運。
因此,我到洛杉磯后租房子用了兩天,找工作用了三天。為一家國際品牌的化妝品公司在洛杉磯的代理銷售商做一線銷售員,就是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公司的規模不大,加上老板總共不足30個人,每個人都既是銷售員,又承擔著其他的工作。這需要我每天打出上百個電話,聯系不同地區的客戶,在這座國際大都市穿梭上百千米,接觸客戶,遞送材料,還要保障產品的售后服務。回到公司后,我還需要兼職做一部分文案工作,為市場部門的宣傳提供建議。
那是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有時候我每天只能吃一頓飯,大部分時間都在電車上度過。不過,這卻對我后來的人生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響。我從這段經歷中總結出的一條重要原則是——不管做什么,我們都必須停止思考,馬上行動起來。你要用結果來說話,用結果來證明自己,而不是用你的想法。
1. 尷尬的現實——多數人都是“居家思考的強者”
人們都在思考如何成功,這既非一個功利的話題,也不是什么討論的禁區。成功者和失敗者都在“議論成功”,但現實往往令人尷尬,多數人并不清楚自己是怎樣在競爭中敗下陣來的。
當公司開始從事培訓和咨詢方面的業務時,我們曾經在洛杉磯街頭做了一項調查,整個調查用時5個多月。調查的題目是:“你如何對待生命中的重大機遇?”那次調查從2010年4月份持續到了當年8月份,共計有1279人接受了我們的采訪。他們當面回答了這個問題,有的人還拿出10分鐘與我們的調查員進行了詳細的討論。
調查結束后,我們拿到了厚厚的一摞數據,都是人們的真實想法。我們把相關的采訪錄入系統然后整理打印出來,足足裝滿了一只箱子。數據很豐富,但它透露出來的信息卻讓我感到遺憾,因為很少有人愿意“毫不猶豫地抓住機遇”。在接受采訪的人中,超過67%的人的回答都是:“我要想一想再說。”或者“我希望自己再觀察一下。”人生中的重大機遇并不常見,即便如此,人們還是保持強烈的謹慎態度,但又會感慨自己懷才不遇。
正像調查反映的,大部分人都坐在家里思考,或者待在辦公室里抱怨:我怎樣才能成為老板那樣的人物?我如何才能考上知名大學?我應該采取什么方法才可以成功減肥?他們是思考的強者,想得很多,且有層出不窮的想法,但僅此而已。人們心中的念頭就像浪花,想想就“落下來了”,那些偉大的夢想或可行的目標從來不會變成現實,更不會付諸行動。
對于這種現象,我在培訓中曾經列舉了一個例子:“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只懶蟲,想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卻邁不開雙腿。”懶蟲的可能智商很高,他們也許什么都知道,指點江山,點評時事,好像這個世界所有的事情沒有他們做不了的,但他們只是說說而已。當你真的需要他們采取一些行動時,你看到的是緊閉的房門和沉默不語的態度。這正是人們無法實現夢想的原因。
2. 無法回避的問題——當你正在權衡利弊時,已經錯過了行動的時機
我在很多地方都提到過周先生的例子。他是我的朋友,也曾經是我的同事。我們在洛杉磯一起賣了兩年的化妝品,離開化妝品公司后,又一起開公司,做廣告傳媒和思維培訓的業務。周先生具有卓越的大腦,他是公司的“軍師”,是我的智囊,也是一位思維活躍的創意大師。他總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那些不容易解決的問題,然后突然想到巧奪天工的創意,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2004年春天,周先生忽然找我談話:“我想,我們已經到了離別的時刻。”他告訴我,他準備從美國回到北京,自己開一家傳媒公司。我當時非常吃驚,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但我和團隊成員尊重他的選擇。周先生是一位商業創意方面的天才,他對中國的文化行業有長期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這是與他共同工作的人所共知的。他認為自己應該回國發展,因為用不了幾年,中國的文化行業就將迎來春天。
他對我說:“在未來,中國的文化行業總產值會很驚人,我認為這時是最佳的介入時機。我的第一步是投資影視業,尋找一些富有才華但沒有資金的年輕導演和編劇,拍攝一些優秀的小成本電影,用先進的營銷方式占領市場,獲得口碑。等在市場上立足以后,我還有更好的計劃。”
離開美國后,我們有一年沒有聯絡。直到2005年秋天,我在凌晨的睡夢中迷迷糊糊地接到了他的電話——他回到美國了,人就在洛杉磯機場。周先生又回來做他的老本行,完全放棄了在中國的事業。當我向他了解情況時,他苦笑著說:“想法很完美,但一直在拖延。回國后我們一直在做籌備創建公司的各項工作,用了幾個月。期間有不少劇本都很有市場,其中有一個劇本的市場反映更佳,不少公司都在競價。我準備考慮一些時日再出手,但后來被別的公司拿走了。不少劇本都是這么流失的。”
“然后呢?你可以改正這些操作思路。”
“我錯過了最佳時機。投資人沒有給我機會,幾天前宣布撤資了。”
對于這個結果,我并不感到奇怪,反而長吁一口氣,因為這正好與周先生的行事風格相吻合。雖然周先生有優秀的創意能力,但他并不是一個能夠乾綱獨斷的人。用本書的主題來說,他具有豐富的知識,但缺乏做到的能力。當然,“權衡利弊”并不是缺點,它是一個人得以成功的基本品質之一。不過,當這種品質體現在花過長的時間思考上時,就會影響到我們行動的能力,嚴重地削弱我們“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基于這一點,我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非常討厭那些思維活躍但行動能力差的員工,而是重點關注創造力較差但執行能力很強的手下。他們沒有天才般的大腦,但做事踏實,執行到位,并且思考執著,做事的時候沒有雜念,很少臨時跳出其他想法。所以,在公司的會議上,我常對下屬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每天要拿出七成的時間來行動,只需要用三成的時間去思考。”
在我看來,大部分的成功者都是能夠快速行動、盡一切力量去做到的人。那些每日在大腦中分析各種可能出現的利弊、思考過多的人,最后都很難避免失敗的結果。因為想得越多,就越容易淪為空想。雖然善于思考是一種優秀的習慣,但要切記:永遠不要讓自己成為那種“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的人。
通過本書,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理解并且建立做事的一個原則:無論你懂得多少知識,胸中有多少讓人激動的偉大設想,都得先做到,而非坐在沙發上空想。就像一位參加了阿富汗戰爭的美軍士兵在接受采訪時說的:“我的保命法則很簡單,先開槍,再瞄準。”你必須先行動起來,再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因為今天的社會留給我們思考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做起來再說,而不是想好了再做!
除了你自己,沒人能偷走你的時間
當培訓課程在美國西部地區全面展開后,許多學員并不同意我們的課程理念和培訓方法,紛紛表示抗議。他們覺得極端強調行動的人生理念太過功利了。比如,作為俄勒岡州州立大學的高材生,來自哈爾尼郡的凱澤爾就曾在互聯網上發貼抱怨他“遇到了一位喜歡修理人的東方老師”。他認為人生應該留有享受生活的時間,以及做出不同選擇的充分的機會,也就是必須給予思考足夠的自由。
“但是現在,您的做法太殘酷了。這是一種壓迫,讓人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夢想成為強者,也不是所有人都渴望成功。比如我,我的理想是環游世界,而不是做一個工作狂。”
幾天后,他坐到了我的辦公室。我和他之間有了一次簡短的對話。
“告訴我,你什么時候有了環游世界的夢想?”
“大概10年前吧。”
“現在你的計劃實現了嗎?”
這是關鍵。但凱澤爾的回答是:“還沒有,不過遲早會的。”
聽!他遲早會的,但是10年的時間都沒有去做。也許他在這段漫長的時期內就自己的旅游設想了無數的計劃和路線,但至今仍然停留在他的大腦中,沒有落實為行動。是誰偷走了他的時間呢?在溝通中,凱澤爾竟然開始責怪自己的母親:
“我的媽媽有很大的責任,她用無數的假期任務占用了我的時間,所以我始終沒有時間出去旅行。”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像凱澤爾一樣,多數人并不將自己身上嚴重的“拖延癥”當回事,甚至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無論做什么工作,要么遲遲不行動,要么就是在失敗后隨口說一句:“算了,下次再說吧!”在針對本書受眾的調查中,我們在國內收集了近2000人的觀點,其中有1400多人都承認自己有過這樣的經歷——他們將拖延當作一個借口,而不是一個問題。
在正式開始本書的閱讀旅程之前,你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的過去,有沒有對自己發過一些諸如“從來沒有行動”的誓言呢?有沒有做過一些想起來就讓人激動的計劃,這個計劃能改變你的人生,幫助你完成生活的、情感的、事業的目標,甚至可以提升你在這個社會上的身份?你可能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制訂這份計劃,但做完之后就扔進了書柜,從來沒有啟動過。
如果你有過這樣的經歷,那么本書很適合你。我不僅會在書中指出這些問題產生的心理根源,也會針對不同的環境來幫助你分析解決問題的策略。我們每個人——包括我自己都可以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因為懂得了如何行動而受益,并且真正改善自己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