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進入21世紀,我們已處于一個信息化時人,馬登所總結的成功規律還能適用嗎?是的,信息確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它并沒有改變基本的人生準則。無論現代技術如何演進,制度和組織方式如何改變。但是人生和改變人性弱點的不法則不變。因此馬登總結的第二種人、第三種人失敗,以及第一種人成功的定律也未曾改變,他總結出的人的真正自我教育的理念也照樣適用。基于此,我們花了近三年時間,從國外收集了馬登的英文原著,并在此基礎上翻譯整理,于2006年新年到來之際,這套《馬登成功學全集》誕生了!
馬登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由貧窮邁向成工斬典范,他那催人奮進、令人頓悟的文學鑄就了偉大的“馬登精神”,一直鼓舞世上的年輕人奮力向前!我們期待中國的年輕人走進馬登的世界,品讀他一篇篇激動人心的文字,感受他所傳授的力量,發掘自己的最大潛能,實現最好的你自己!
成功大師經典。成功學創始人的開山之作,催人奮進的勵志范本。
凡是有思想的人,都渴望一生能創造出輝煌成就。但什么樣才算成功?成功是否有捷徑可走呢?回答這個問題是有許多困難的。只要你用心閱讀此書,也許你會從中找到滿意的答案。只要你用心解讀了勵志大師馬登所論述的成功之道,你就有可能走上成功階梯。馬登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七歲那年失去雙親,憑著自己對生命的熱愛,憑著堅強的毅力,終于成了一個成功大師。
奧里森·斯韋特·馬登(1850~1924),1850年降生于美國一個貧窮家庭。3歲失母,7歲喪父,在當地農家當過10多年雇童,干盡苦活,也受夠他人的冷漠。直至一天在一個農家的閣樓里偶遇斯邁爾斯的《自助》,頓悟人完全可以從自身的環境中奮起的道理,命運從此改變。在《自助》的鼓舞下,他從此尋求自立,一邊做工,一邊學習,先后在新倫敦學院、波士頓大學、哈佛醫學院接受教育并獲得學位。他曾開設飯店和飲食俱樂部,購置賓館和不動產。在生意因天災受挫后,轉而將全力用于勵志書的寫作。其間盡管曾遭一場大火,將他的5000多頁書稿付之一炬,但這樣沒有動搖他以此“激勵和幫助他人,使他們努力在這一世界上成為一個人物”的信念。《雷力向前》的出版,受到空前歡迎,并被翻譯成數國文字。他在此基礎上創辦《成功》雜志。憑借這一陣地,遍訪同時代的無數名人,總結成功規律,宣傳“任何一個普遍之人都可以變得非凡傳大”的信條。他將富蘭克林的人生價值——節儉、自控、勤奮、誠實與愛默生的成功標準——自我依賴、洞察和真理融為一體,成為無數人實現“美國夢”的催化劑,被譽為美國成功學的先驅。
誰也不能沒有遠大志向便于成大事。志向是一切成就的驅動器。正是這一品質將成功者與苦干家、個性威嚴者與生性懦弱者區別開來。這輩子干什么、成為什么樣的人、取得什么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你的志向。志向不高遠,你的勇氣、首創精神和管理才能就會很脆弱。
如果能看到自己志向的連續圖像,你便可能發現,它有時候會明顯低迷,思維消極時,擔憂、沮喪;泄氣時,志向會始終處于低迷狀態。
如果想在生活中成功,如果想登上無人能及的高度,就要盯緊你的志向!守衛它,就像它是保持名譽的無價珠寶,因為你將來的成就有多少、質量如何,都要依靠它。只要志向堅定并切合實際,就能做一些值得去做的事。如果志向低迷。前景就會黯淡,精神便會墮落,肉體便會惡化,隨之往往便是毀滅性的后果。
當你看到衣著破舊、邋邋遢遢的中年人或稍大一些的人四處游蕩或在公園長椅上虛度光陰時,看到有人形容落魄、毫無希望時,不要忘了,他們也曾經有過如你一樣的遠大志向,像你一樣對個人外表自鳴得意。許多這樣的人因放任自己的志向消沉、放任自己的熱情冷卻、放任自己的理想黯淡,其蛻變是那樣潛移默化,那樣不知不覺,以至于在認識到這一點之前,他們便成了現在這副模樣。
實現年輕時夢想的人多么少啊!不妨將你目前的處境、你的住所、你的家庭、你的成功與兒時夢想的畫面做一對比。你的成就與設想的、應該取得的成就相比是多么平庸!你曾那么自信地認為自己將來必成大器、在世界上占有顯要的一席之地,以至于巴不得馬上去履行各種重要職責。你相信自己能取得不負眾望的榮耀位置。但是,你發現自己不過是個普通公民,像世界上千千萬萬個其他人一樣,從來吸引不了任何強烈的關注,或者做成任何你曾躊躇滿志地覺得自己將要去做的大事。
為什么你對自己的成就如此不滿?為什么生活讓你如此失望?為什么你不是自己曾經想象的、相信自己能夠變成的地球上偉大而活生生的力量?為什么你在艱難而平庸地度日,當躊躇滿志地覺得自己能干成一番大事業時,卻在做微不足道的小事?以前的志向哪兒去了?當初的夢想變成了什么?當初的志氣和決心形成的那股力量被什么冷卻了?為什么火焰逐漸散盡時,除了灰燼什么都沒留下呢?
“人生來就是要發展的,而不應原地踏步。”勃朗寧說。
發展、前進的欣喜也許是生活中最大的欣喜。伴隨發揮創造力全程的發展意識和進步感,給了我們一種永恒的滿足感,這種感覺其他任何東西都無法給予。我們生來就是要進步的,不應原地踏步:我們的使命就是向前、向上。
若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發展”就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經歷告訴我,生活中的多數失敗都歸因于缺少合理的志向、不愿為得到更好生活、更大成功付出代價。多數人所走的陽光大道都會通往“一事無成”村。
許多人似乎認為,完全沒必要盡力將志向維持在最高水平。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志向是天生的品質,自會好自為之,任何情況下都不必培養或扶持。所以,他們很快便胸無大志。他們身上的這種品質少之又少,也就不足為奇了,不是嗎?
放任志向黯淡、理想模糊、前景枯萎并消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們必須身體力行,像培養渴望增強的一切其他品質那樣培養志向,靠的不只是夢想,而是為更偉大的事業而奮斗、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