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華文明:春秋五霸爭雄天下》作者總結和回顧中華文明的全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開創一個新的局面。在內容結構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當的廣博性,既有嚴謹、準確的學術價值,又有活潑、流暢的可讀性。在兩千頁的范圍內容納了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綜合了大規模學術著作的系統性、嚴密性,和普及讀物的全面性、簡易性,它既可作為大型工具書檢索中華文明的各個成分,又可作為通俗的讀物進行瀏覽。
《話說中華文明:春秋五霸爭雄天下》全景式圖文并茂的記錄了中國文明歷史,與考古密切相聯,追尋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它可稱為真正的“紙一博物館”,文字、圖片彼此相當,將中華文明人類歷史上締造的最光輝絢麗的文明呈現在讀者面前。
《話說中華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圖文并茂記錄中國文明歷史的大書。出版者窮數年之力,會集各方力量——專家、學者、編輯、學術顧問們,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資料、著作中,探珍問寶,追尋中華文明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此書的出版,凝聚了編撰者的心血,學術顧問們的智慧。
尤其是李學勤先生,親自動筆寫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書沉甸甸的份量。
中華文明的歷史充滿了輝煌與苦難,成就和挫折。它的歷史無處不在,決定著我們中國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當今的中國和中國人是中華文明的歷史造就的,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華文明的歷史之河奔流到現在。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之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構成。中華文明豐富、深刻、輝煌、博大,在人類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領導作用人所共知。在人類文明的發源時期,中華文明就是四大古國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類文明的早期,中華文明成為文明在東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間,人類的漢帝國與羅馬帝國這兩只鐵手攫住了地球。在歐洲進入中世紀的時候,中華文明更成為人類文明最主要的領導,它的文明統治東亞,傳遍世界。進入近代,中華文明處于自身的重壓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國人民的斗爭史和奮起精神是人類文明歷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頁。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為人類貢獻出了從思想家孔子到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從唐詩宋詞到長城運河的偉大創造,貢獻出了從諸子百家到宋明理學,從商周銅器到明清文學的深刻內涵,也貢獻出了從五霸七強到三國紛爭、從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輝煌歷史。中華文明的歷史絢爛多彩,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永放光芒。
中華文明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獨特的文明,沒有哪一個文明像中華文明這樣持久,這樣統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錯,其創造者也都與高加索體質的人種有關,它們是姐妹文明。在人類歷史中,只有中華文明才是獨特的,它的創造者是中國土地上的中國人民,與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沒有關系,它的文化是統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賴于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華文明也絕不是封閉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擔自己對于人類的責任。
人類進入新世紀,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令世人矚目。人們對于世界未來的政治和經濟結構的估計無不以東亞和太平洋為中心,而尤以中國為重點。
經濟起飛只是當代中國的一個方面,中國的精神文明的建設尤為刻不容緩。如果中國要自覺地發展中華文明,要有意識地使中國的發展具有世界意義,就必須發展強有力的精神文化,這樣才能使中華文明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才能形成中國和中華文明釣全面現代化。
而中國的精神文化的發展植根于中華文明的偉大傳統之中。進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對于中國文化的價值產生大量的情緒化和激烈沖突的論調。“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具有沖破封建束縛的時代意義,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不容否認的正面意義,與文化虛無主義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虛無主義者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旗幟下主張全盤西化;而復古主義則沉迷于中國文化的古董,走進反進步、反科學的泥潭。
歷史的發展則超越了所有這些論點,產生這些論調的一百多年來的中國近代史已經結束。歷史要求中國發展,要求中國走在全世界發展的前列。西化論和復古論都已過時,歷史已經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國可以承擔起世界的命運,而中國的現實和世界的歷史都說明,中國的使命在于它的發展前進,而非倒退。
中華文明走出迷惘的時代,我們這一代處在一個偉大而具有挑戰的歷史階段。
總結歷史、展望未來,這就是《話說中華文明》的意義和使命。我們創作《話說中華文明》,力求總結和回顧中華文明的全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開創一個新的局面。在內容結構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當的廣博性,既有嚴謹、準確的學術價值,又有活潑、流暢的可讀性。我們在兩千頁的范圍內容納了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使它綜合了大規模學術著作的系統性、嚴密性,和普及讀物的全面性、簡易性,它既可作為大型工具書檢索中華文明的各個成分,又可作為通俗的讀物進行瀏覽。
我們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就開始思考中華文明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并逐漸形成了編著《話說中華文明》的設想。在開展這項龐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們就聘請了國內權威學者李學勤、羅哲文、俞偉超、曾憲通、彭卿云諸先生擔任學術顧問,他們對計劃作了充分討論,并審閱了大量初稿。我們聘請了廣州、香港地區的社會科學學者、大學教師、研究生以及我社編輯人員幾十人擔任稿件的撰寫工作。
通過創作這部書,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內在缺陷。中華文明具有輝煌的時期,也有苦難的年代,有它燦爛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華文明在自身中能夠吸取充分的經驗和教訓,就能夠使自身健康壯大,成長發展。
通過創作這部書,我們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業的使命和重任。我們希望這部書能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起到它所應當起的作用。為中華文明的反省、前進和奮起作一點貢獻。
周王室東遷·東周開始
諸侯國興起
秦國崛起
秦文公建新都
中國文學作品現存最早的實物——石鼓文
春秋早期青銅器
衛武公求諫
魯國開始編《春秋》
陽燧使用
秦國開始有誅三族之刑
鄭國發生共叔段之亂
春秋車戰興極而衰
晉國發生曲沃之亂
曾侯簋
春秋出現皮制甲胄
楚熊通自立為武王
春秋愛情生活
周鄭交惡
鄭莊小霸
《何彼裱矣》
衛國發生州吁之亂
春秋不義之戰愈演愈烈
民本思想之濫殤
楚國始稱王·南方文化融入中原
青銅工具大量使用
衛惠公逃亡后復國
兄妹通奸殺魯桓公
《墻有茨》
《南山》
云紋禁
齊國內亂·襄公被殺
諸侯相殘殺
齊魯戰于乾時
齊桓公即位
鮑叔牙薦管仲為齊相
中國開始使用算籌
齊魯長勺之戰
春秋銅戈定型
乘丘之戰
宋國發生南宮萬之亂
楚伐蔡滅息
齊桓公會諸侯于鄄·齊開始稱霸
齊等五國會盟于北杏
蓮鶴方壺
曲沃武公篡晉
齊國聯盟攻鄭
秦武公以人殉葬
周王子頹作亂
老馬識途
齊桓公割地獻物以德服人
齊桓公大義滅親殺哀姜
楚國開始強盛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衛懿公好鶴亡國·齊桓公安衛
南方青銅器形成特色
布幣產生
齊桓公伐楚
人面紋镎于
齊桓公助邢復國
晉國假道滅虢·虞虢唇亡齒寒
晉發生驪姬之亂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
管仲諫止齊桓公封禪
魯國測量日影長度以定冬至
齊國會盟定周太子之位
齊桓公主持葵丘之會
三分損益法提出
《管子》中的地理學
管仲平戎于周
管仲去世
晉作爰田
齊桓公去世·齊國大亂
晉惠公背信棄義
春秋時代的建筑銅構件
秦晉韓原之戰
泓水大戰·宋襄公學霸不成
《河廣》
子犯和鐘
公子重耳返晉為君
晉國鑄銅用的陶范
晉文公安定周室始作霸主
春秋時期邾國盛而又衰
晉楚大戰于城濮
介之推隱居
鑲嵌工藝廣泛流行
秦晉圍鄭·燭之武退秦師
晉國青銅器
晉文公去世
箕之戰
秦晉失和·大戰于都
秦師襲鄭·弦高退敵
秦穆公厲精圖治稱霸西戎
趙盾主持晉國
素命鑄
楚莊王一鳴驚人
伯樂識馬
秦穆公卒
中國首次記載哈雷彗星
秦晉會戰連年
錯金工藝
趙穿弒晉靈公·董狐書法不隱
弩出現
楚莊王問鼎中原
歷史上黃河第一次大改道
夏徽舒殺陳靈公·楚定陳亂
楚滅若敖氏
楚莊王破鄭
國差□
楚藝人優孟
耦耕逐漸消失
楚晉會戰于鄭
周王室東遷·東周開始周平王元年(前770),犬戎之亂后的周都鎬京殘破狼籍,而且靠近西戎,于是新即位的周平王決定遷都,在晉文侯、秦襄公、鄭武公、衛武公等諸侯的護送下,周王室東遷于雒邑(今河南洛陽),此后的周王朝就稱為東周。東遷之后的周王朝迅速喪失了作為王室的權威,基本上不能再控制諸侯,其勢力范圍局限于以雒為中心的方圓不過六百余里的區域,實力在中等諸侯之下。伴隨著其政治、軍事權威的喪失,以周王朝為標志的西周禮制、法制和文化制度迅速崩潰,諸侯不再聽命于周天子,任意攻伐,中原陷于混戰局面,以軍事實力爭取政治、經濟利益成為政治的主要目的和手段。同時,禮崩樂壞,周王室不再能享有獨占九鼎、巡狩天下的特權,而諸侯,甚至卿大夫超越本分冒用天子禮制的事時有發生。
周禮制和政治統治在東周的崩潰迅速改變了中原政治和文化的格局,西周的專制、單調的政治結構結束,各種地方勢力、各個階層突破桎梏,競相發展各自的勢力,天子與諸侯之間、諸侯與大夫之間、父與子之間、兄與弟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各種勢力都得到了發展,使中國的政治、經濟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而禮崩樂壞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一進入東周,西周青銅器鑄造在樣式、花紋、銘文格式、文字風格上的大致統一就被打破,出現各種地方風格,春秋戰國文化迅速繁榮。
周王室東遷,東周的建立就是從西周政治和文化的專制、沉寂向春秋戰國的政治和文化的自由、繁榮的過渡標志,而周王室的衰微也是這一轉機的必要條件。
諸侯國興起周王室的恢復和東遷完全依靠諸侯的勢力,諸侯在周王室權威喪失的時候迅速登上政治、軍事舞臺,填補權力真空,成為中原的決定性力量。東遷以后,周王室對諸侯的實際控制基本喪失,殘存的尊嚴和名義上的權威也被諸侯攫為己有,晉和鄭在東周初年操縱著周王室的權力,挾天子以令諸侯,鄭由此發展為春秋第一個小霸。
東周初年,中國的大小諸侯多達120多個,由于周王室失去了對它們的控制,它們便各自為政,利用各種手段謀取政治和軍事利益,開始了春秋混戰。’在}昆戰中,一些勢力較強的國家不斷吞并小國,膨脹起來。
前768年,齊滅祝,開始了諸侯之間的吞并。以鄭、秦、齊為代表的諸侯勢力開始發展,它們決定了春秋的政治格局,并影響了春秋和戰國時代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齊桓、晉文、管仲、子產之類的諸侯政治家在諸侯興起的環境中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和思想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秦國崛起前770年,秦莊公的兒子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被平王封為諸侯,并將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以西之地賜秦,秦國迅速崛起。
秦是古代贏姓部族中的一支,祭祀少嗥。贏姓祖先大費,傳說是女惰吞玄鳥卵而生,曾輔佐禹治水。商代末年,贏姓有叫中涌的一支住在西戎之地,其子蜚廉、孫惡來均輔佐商王紂。西周中期,中滿的后代大駱居西犬丘(今甘肅天水西南、禮縣東北),生了兩個兒子:成與非子。成為嫡子,繼承大駱,住在西犬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孝王封于“、淠渭之會”(開、渭二水交會處)的秦(一說在今甘肅清水一帶,一說在今陜西寶雞縣境內),從此非子這一支就以秦為氏。周厲王時,西戎攻滅西犬丘的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派非子的曾孫秦仲為大夫討伐西戎,結果秦仲戰死。秦仲的兒子秦莊公后來攻破西戎,收復西犬丘后定居這里。這是秦建國的開端。
春秋早期,東周遷出今陜西境內后,秦致力于伐戎,收復周故地。前766年,秦襄公伐戎至岐身亡,其子秦文公繼位。前762年,秦文公收復淠水、渭水交會處的秦故地,又遷都于此。
秦領土是西周的故土,秦在很多方面繼承了正統文化。并且在春秋時代文明興起的浪潮中走在前列。
在軍事上,秦積極拓展領地。秦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甘肅東南和陜西西部的渭水流域,后逐漸并滅今陜、甘境內的西戎各部,沿渭水東進,逾黃河和崤函之塞,進攻三晉;逾今陜西商洛地區進攻楚;逾今陜西漢中地區,進入巴蜀,并從巴蜀進攻楚。
前753年,秦開始有史記事,民眾亦開始接受教育。前746年,秦法律開始有父、母、妻三族之罪。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歌詠了秦國君游獵、戰爭的情況。
從此,秦由僻居于西部一隅之地的小國,一躍而成為與中原諸國匹敵的諸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