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寫給親友的書信集,但它不僅僅是書信,還是一個學者對讀書治學的經驗之談,是一個成功者對事業的奮斗經歷,更是一個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世界的袒露。《曾國藩家書》曾被媒體譽為“一位偉大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入微體察、一位卓越謀略家對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是做人處世之典范,齊家教育之真言,為官從政之精髓,治國安邦之旗幟。本書對他的書信進行了重新的編排,使分類更加合理和適合當下讀者閱讀,并進行了詳盡的解讀,對原文中出現的以及歷史上相類的人物、事件、思想進行了總結、概括和評析。
★《曾國藩家書》是清朝名臣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集,歷經百年,永恒經典,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成功范本。
★梁啟超、胡適、陳寅恪、毛澤東、蔣介石、朱镕基、錢穆、南懷瑾、范文瀾等一致推崇,視為終生必讀之經典。
★一位偉大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入微體察、一位卓越謀略家對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
★本版《曾國藩家書》是目前市面上選編內容最全面、注釋最多的精選版本。
★本版《曾國藩家書》是精裝典藏本,設計簡潔大方,裝幀精美,不但適合家庭收藏和閱讀,更適合各類圖書館收藏。
曾國藩,晚清名臣,清朝戰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著有《治學論道之經》《持家教子之術》《冰鑒》《曾文正公全集》《曾國藩家書》等作品。
潘愛平,本書譯注者,祖籍河北,1960年生于北京,在中國書法出版社任編輯室主任,副編審,多年從事文學藝術類圖書的編輯工作。曾獲中國文聯優秀編輯榮譽,有數部所編作品獲得省部級獎項。
修身篇
致諸弟·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2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咸豐元年九月初五日) 4
致四弟·不宜露圭角于外(咸豐六年九月初十日) 7
致沅弟·做人須要有恒心(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8
致沅弟·專而精,紛而散(咸豐八年正月十一日) 11
致九弟·言兇德有二端(咸豐八年三月初六日) 13
致沅弟·注意平和二字(咸豐八年三月三十日) 15
諭紀澤·須從有恒二字下手(咸豐九年十月十四日) 18
致沅弟·庸人以惰字致敗,才人以傲字致敗(咸豐十年九月二十三日) 20
致沅弟季弟·戒傲戒惰(咸豐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22
致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惰習(咸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24
致澄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 (咸豐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25
致沅弟季弟·常以勞、謙、廉自惕(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27
致九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 30
致沅弟·面對指摘宜自修(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 32
致沅弟·倔強二字不可少(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 34
致沅弟·先有豁達光明之識后有恬淡沖融之趣(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35
致沅弟·須以明強為本(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37
致沅弟·強字須從明字做出(同治二年七月十一日) 39
致沅弟·宜自修處求強(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41
諭諸兒·不忮不求,克勤克儉(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 43
諭紀澤紀鴻·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同治十年十一月) 47
治學篇
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52
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56
致諸弟·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恒(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60
致溫弟·述學詩習字之法(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64
致諸弟·勿為時文所誤(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67
致諸弟·讀書須立志(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70
致諸弟·讀書必須有恒心(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72
致澄弟·讀書不必一一求熟(咸豐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74
諭紀澤·四字讀書之法(咸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76
諭紀澤·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咸豐八年八月初三日) 78
諭紀澤·作詩寫字之法(咸豐八年八月二十日) 80
諭紀澤·作文作詩均宜心有摹仿(咸豐九年三月初三日) 82
諭紀澤·分類手抄辭藻(咸豐九年五月初四日) 84
諭紀澤·文章應珠圓玉潤(咸豐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85
諭紀澤紀鴻·古人的文字意趣(同治四年六月初一日) 87
諭紀澤紀鴻·作文應在氣勢上下工夫(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 89
致諸弟·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二十七日接信,快暢之至,以信多而處處詳明也。
四弟七夕詩甚佳,已詳批詩后。從此多作詩亦甚好,但須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余于詩亦有工夫,恨當世無韓昌黎及蘇、黃一輩人可與發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詩,用心思索,則無時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余了一文錢。德業并增,則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門生為本省學政,托以兩孫當面拜為門生。后其兩孫歲考臨場大病,科考丁艱,竟不入學。數年后兩孫乃皆入,其長者仍得兩榜①。此可見早遲之際,時刻皆有前定。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萬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較諸弟更高,今年受黜②,未免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橫慮③,大加臥薪嘗膽之功,切不可因憤廢學。
九弟勸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荊七遣去之后,家中亦甚整齊,問率五歸家便知。《書》曰:“非知之艱,行之維艱。”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莊嚴威厲,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當以九弟言書諸紳而刻刻警省。
季弟信天性篤厚,誠如四弟所云“樂何如之”。求我示讀書之法,及進德之道,另紙開示。余不具。
國藩手草
【注釋】
①兩榜:清代會試稱為甲榜,鄉試稱為乙榜,合稱“兩榜”。
②黜:降職、罷免。
③困心橫慮:心中充滿困苦與憂慮,表示費盡心力。
【評點】
古代的君子一生中所追求的不過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第二件事則是成就一番有利于社會的功業。只有做到了這兩樣,才能無愧于天地。曾國藩在這封信中說“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也是這個意思。雖然曾國藩是古代科舉考試的受益者,但他卻經常批評迂腐死板的科舉制度,認為這種為了功名而讀書的做法殘害了許多年輕人。他認為讀書治學的目的應該在于進德和修業。進德指的是培養“孝、悌、仁、義”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齊家。而修業則指的是提升“詩文作字”的能力,記誦圣人的經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學問。可見,曾國藩繼承了孔子和孟子的觀點,認為讀書的目的是提高自身修養,增加學問和能力,從而使自己成為君子甚至圣賢。此外,曾國藩還是宋明理學的擁護者,他贊成理學大家朱熹讀書要“明天理”的主張。不論是孔孟還是朱熹,他們都反對為了世俗功利而讀書的做法,而認為讀書應該有更高的目的和追求。曾國藩的觀點并沒有這樣超然物外,他認為讀書的好處從大處講可以為國效力,從小處講則可以修業謀生。他之所以說“只有進德、修業靠得住”,是因為他認為功名富貴是不能強求的,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天命。而進德和修業這兩件事則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高的,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得到多少回報。
致諸弟·吾家規矩極嚴,當踵而行之
(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
【原文】
四弟、九弟、季弟足下:
六月二十八日發第九號家信,想已收到。七月以來,京寓天小平安。癬疾雖頭面微有痕跡,而于召見已絕無妨礙。從此不治,聽之可也。
丁士元散館,是詩中“皓月”誤寫“浩”字。胡家玉是賦中“先生”誤寫“先王”。
李竹屋今年在我家教書三個月,臨行送他俸金,渠堅不肯受。其人知情知義,予僅送他褂料被面等物,竟未送銀。渠出京后來信三次。予有信托立夫先生為渠薦館。昨立夫先生信來,已請竹屋在署教讀矣,可喜可慰。
耦庚先生革職,同鄉莫不嗟嘆。而渠屢次信來,絕不怪我,尤為可感可敬。
《岳陽樓記》,大約明年總可寄到。家中《五種遺規》,四弟須日日看之,句句學之。我所望于四弟者,惟此而已。家中蒙祖父厚德余蔭,我得忝列①卿貳②,若使兄弟妯娌不和睦,后輩子女無法則,則驕奢淫佚,立見消敗。雖貴為宰相,何足取哉?我家祖父、父親、叔父三位大人規矩極嚴,榜樣極好,我輩踵而行之,極易為力。別家無好榜樣者,亦須自立門戶,自立規條;況我家祖父現樣,豈可不遵行之而忍令墮落之乎?現在我不在家,一切望四弟作主。兄弟不和,四弟之罪也;妯娌不睦,四弟之罪也;后輩驕恣不法,四弟之罪也。我有三事奉勸四弟:一曰勤,二曰早起,三曰看《五種遺規》。四弟能信此三語,便是愛兄敬兄;若不信此三語,便是弁髦③老兄。我家將來氣象之興衰,全系乎四弟一人之身。
六弟近來氣性極和平,今年以來未曾動氣,自是我家好氣象。惟兄弟俱懶。我以有事而懶,六弟無事而亦懶,是我不甚滿意處。若二人俱勤,則氣象更興旺矣。吳、彭兩壽文及小四書序、王待聘之父母家傳,俱于八月付回,大約九月可到。
袁漱六處,予意已定將長女許與他,六弟已當面與他說過幾次矣,想堂上大人斷無不允。予意即于近日訂庚④,望四弟稟告堂上。陳岱云處姻事,予意尚有遲疑。前日四弟信來,寫堂上允諾歡喜之意,筠仙已經看見,此書信告岱云矣。將來亦必成定局,而予意尚有一二分遲疑。岱云丁艱,余擬送奠儀⑤,多則五十,少則四十,別有對聯之類,家中不必另致情也。余不盡言。
兄國藩手草
【注釋】
①忝列:謙辭,意為有愧于位列其中。
②卿貳:卿,指大理寺正卿等三品京堂;貳,各部侍郎。卿貳指次于卿相的朝中大官,即二品、三品的京官,特成一個階級,稱為“卿貳”。
③弁髦:弁,黑色布子;髦,兒童眉際的垂發。在男子成年之后,這些東西都會被拋棄,引申為蔑視的意思。
④訂庚:即訂婚,舊時用交換男女年庚帖子來表示訂婚。
⑤奠儀:用于祭奠的金錢和禮品。
【評點】
從多篇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對待家人雖然嚴而有威,但也是平易近人的。在治家方面,他是十分嚴格的,經常在信中告誡弟弟們要謹守家訓,勤勉持家。在這封信中,他強調了曾家一直以來的良好家風,希望弟弟們能夠以祖輩為榜樣,把曾家的優良家風繼承下去,使家庭能夠持久興旺。曾國藩深深地懂得家族的興旺是靠一代又一代人逐漸積累起來的,富貴和名望都是暫時的,如果由于家庭條件優越,子孫就驕奢淫逸,那么家業很快就會衰落。在嚴格要求的同時,曾國藩并不擺兄長架子,而是語重心長地奉勸弟弟們。他對弟弟們的教導從來都不是大話空話,而是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例如他讓四弟做到三件事,分別是勤、早起和看《五種遺規》,并說如果四弟能做到便是對兄長的敬愛,如果做不到就是蔑視兄長。他這么說是因為四弟負責管理家中事務,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家中的后輩。因此只有自己能夠克服身上的缺點,不斷提高品德修養,才能為后輩樹立良好的榜樣,將優良的家風延續下去,否則就會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個家庭如果過于鼎盛,家中的子弟很容易養成驕奢的惡習,這樣一來家中幾代人辛苦攢下的家業就有可能被敗光。因此越是富貴越不能忘掉本分,更不能奢侈懶惰。
致諸弟·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