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章學誠在其名著《文史通義》中指出:“能具史識者,必具史德”。正史出于勝利者,而信史出于旁觀者,從這部敘事心平氣和、解析鞭辟八里的中國通史——《漢唐風云》中,不僅能窺見作者的史德與史識,也可洞悉中國歷代王朝興替的周期律,令后來者鑒之,祈勿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漢唐風云》:
可是,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對于我們的劉邦,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做過小流氓,不一定一輩子就是流氓?鬃佣颊f了“君子不以舉言人,不以人廢言”,意為不要因為一個人會不會講漂亮話,就認定這個人怎么樣。所以我們又怎么能以一個人的過去,來衡量一個人的全部呢?其實綜合起來講,劉邦這個人還是相當有才的。
他雖然文不如蕭何,武不如張良,略不如韓信,但是,難能可貴的是劉邦在用人上卻是高人一籌的。
易中天對劉邦馭人策略的概括簡明扼要: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招降納叛、不計前嫌、坦誠相待、用人不疑、論功行賞、暗中控制,是典型而又經典的帝王之術。為許多后世帝王和企業家效仿。我們從劉邦對漢初三杰的態度上,就可窺豹一斑。
漢朝初建,某次,劉邦大宴群臣,酒過三巡,劉邦笑問:“我何故可得天下?項羽何故錯失天下?”當時就有兩人同起,朗聲答道:“陛下平日對待部下,未免輕侮傲慢,不及項羽的寬厚仁慈。但陛下攻城略地,每得一城,便作為封賞,可見您能與天下人共謀利益,所以人人為陛下效命,才得天下。項羽妒賢嫉能,生性多疑好猜,戰勝不賞功,得地又不分利,人心渙散,所以錯失天下。”高祖聽了,笑著說道:“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據我想來,得失原因,須從用人上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運餉至軍,源源不絕,我不如蕭何;統百萬兵士,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當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項羽只有一范增,尚不能用,怪不得為我所滅了!”群臣聞言,各下座拜伏,稱為至言。想當時劉邦的狀態,應該有后來三國時曹操煮酒論英雄的豪邁。就是這“三不如”的說法,體現了劉邦用人的高明,這也正是打敗項羽的關鍵所在。
劉邦用人沒有什么門戶之見,既不用本科學歷,也不要工作經驗。只要有才,你就可以來。比如張良是貴族,陳平是游士,蕭何是縣吏,這些人都可以納于旗下,只要你有用。樊噲是屠狗的,灌嬰是販布的,婁敬是趕車的,只要能為稱霸一方出力,也收你入會。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劉邦也一概收攏。劉邦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實在是開大氣之先河,沒有畏首畏尾,有的只是大膽與痛快。
劉邦的流氓氣息自不用說,但是他卻能聽得進諫言。
他跟陸賈說:“老子是居馬上得天下,看什么《詩》《書》?”陸賈一反問:“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劉邦馬上面有慚色,于是接受了陸賈的意見。
劉邦還封給侮辱過自己的雍齒官做,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人十分真誠,對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從來不會不懂裝懂。這一點比幾百多年之后的曹操就強多了,楊修之死,過在楊修,但是跟曹操不能容人也有關系。精明的劉邦,以真誠之名收買人心,為之賣命,卻也時刻提防,暗中控制。他在平定英布叛亂時,常派人回朝問候蕭何,實際上是在監視他,幸好,蕭何比較聰明,故意把政事搞得一塌糊涂,才得以活命。還有韓信,封王的事情,不妨理解為是劉邦想除掉韓信故意設的計謀呢。
我們看了這么多的例子,實際上可以窺見高皇帝用人的一二了。他的這些本事,哪兒是項羽能比得了的?大家再看劉項相持于廣武時,項羽要烹劉邦之父,劉邦說:“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日‘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焙笕顺R源苏f,來證劉邦之無賴,實際上從某種角度講這恰恰體現了劉邦“為天下者不顧家”的政治家胸懷和臨危不亂的機敏。因此說,阮籍之言,大謬。劉邦根本不是豎子,他是個大英雄,善于用人的大英雄,對比項羽的那點出息,我們可以得出一點教訓來,那就是:驕驕者!謙謙者成!惡惡者毀!善善者興!于是劉邦稱帝后,中國歷史上真正自信的王朝開始了。
《先秦史》里說,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后長達四百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于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更強調說:“漢族之名,起于劉邦稱帝之后!睂嶋H上漢朝之盛,作為開國皇帝的劉邦功勞最高,因而才得此“漢高祖”的謚號。觀其一生,豪邁的大氣象,精湛的馭人之術,為漢朝后代皇帝樹立了杰出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