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呂思勉先生中國近代史著述的精選集。分為五個部分,包括中國近代史講義、中國近世史前編、中國近百年史概說、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和日俄戰爭。其中只有《日俄戰爭》曾于192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過單行本。前三個部分內容基本上一致,都是就同一內容作者在不同時期的講義集結而成;后兩部分則是就前一部分在某些領域的進一步深化詳解。書中六部分內容雖分別寫于不同時期,有交叉、有延續、也有斷裂,但每部分都是組成中國近代史這個整體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 ——譚其驤在常州府中學堂讀書時,呂先生教我們歷史地理課,如果在答題中能正確靈活地運用史料,分析透徹,論述嚴謹,并有創見,即使四題中僅答一題先生也會給予高分。 ——錢穆中國通史的寫作,到迄今為止,出版的書雖已不少,但很少能夠達到理想的地步,本來以一個人的力量來寫通史,是*困難的事業,而中國史上須待考證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屬千篇一律,彼此抄襲。其中較近理想的,有呂思勉…… ——顧頡剛多年來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老是批知識分子的名利思想,其實有些知識分子專心致志于學問,名利思想實在不多。我在呂先生身上就從未發現過有什么求名逐利的東西。 ——黃永年
呂思勉(1884~1968),字誠之,今江蘇常州人,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并稱“史學四大家”。先后曾在常州府中學堂、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包括后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人。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學界**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里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
**篇 中國近代史講義
**章 緒 論
第二章 中西交通之始
第三章 傳教之始
第四章 康雍干三朝與俄國交涉
第五章 清代之盛衰
第六章 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
第七章 道光以前煙禁
第八章 燒煙及中英戰事
第九章 江寧和議
第十章 鴉片戰爭之役評論
第十一章 五口通商后廣東中英交涉
第十二章 咸豐戊午、庚申之役
第十三章 戊午、庚申和約大要
第十四章 中俄咸豐戊午、庚申兩約
第十五章 同光中俄交涉
第十六章 嘉道咸同光之朝局
第十七章 各國立約交涉
第十八章 革新之漸
第十九章 日本立約及臺灣生番事件
第二十章 英人《芝罘條約》
第二十一章 法越之役
第二十二章 英緬之役
第二十三章 英謀西藏
第二十四章 中日之戰與馬關條約
第二十五章 港灣之租借
第二十六章 戊戌政變及庚子義和團
第二十七章 俄占東三省及日俄之戰
第二十八章 清末外交情勢
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體之動機
第三十章 清之亡及民國成立
第三十一章 民國以來之政局
第三十二章 民國以來之外交
第二篇 中國近世史前編
**章 論中國近世史的性質
第二章 入近世期以前中國的情形
第三章 中西的初期交涉
第四章 鴉片戰爭和咸豐戊午、庚申之役
第五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第三篇 中國近百年史概說
**章 總 論
第二章 中西交涉之初期
第三章 鴉片戰爭前之國內情形
第四章 外力侵入時代中國之情形
第五章 變動中之中國
第六章 國民政府之北伐
第四篇 中國近百年史補編
**章 抗戰和建國
第二章 “九一八”之役
第三章 “七七”及“八一三”之役
第四章 東西戰事的匯合
第五章 戰爭的勝利
第六章 敵寇的降伏
第七章 實施憲政和中蘇交涉
第八章 目前的情形和未來的展望
第五篇 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
**章 商業篇
第二章 財產篇
第三章 征榷篇
第四章 官制篇
第五章 選舉篇
第六章 刑法篇
第七章 學校篇
第六篇 日俄戰爭
**章 東北形勢總論
第二章 日俄開戰之原因
第三章 日俄戰前之交涉
第四章 日俄兩國戰前之形勢
第五章 日俄戰事上
第六章 日俄戰事下
第七章 日俄和議
第八章 日俄戰事與中國之關系
第九章 日俄戰役之結果及戰后情勢之變遷
第十章 結 論
《史記·六國表》曰:“傳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此為研究歷史當略古詳今之注腳。蓋事易見而理難明,自謂能明原理
者,往往所執仍系實事,事已過去而猶欲強而行之,則泥古之禍作矣。世之侈談皇古以及理想太高者,其不可用即由于此。然則歷史知識信莫貴于現世矣。
史事前后相因,又彼此皆有關系,欲強分之,正如抽刀斷流,不可得斷一事也。欲求其原因,非謂全宇宙皆其因不真,欲求其結果,亦非謂全宇宙皆其果不確也。然事之真相難窮,而人之知識有限,就凡人識力所及,原因結果,要不能無親疏之分,然則舉吾儕認為與現在有直接關系之事,搜集而研究之,夫固未為不可也。所謂近世史者,其義如此。然則近世史當自何時始邪?
中國歷史可劃分三大時期。羲、農、巢、燧利物前民,文化由來,遐哉尚矣,雖書闕有間,傳說要非盡虛誣,此為自草昧入文明之世,一也。孔子刪《書》,斷自唐虞,史公作《記》,始于黃帝,惇史留詒,蓋自茲始。斯時部落林立,異族錯居,以累代之盡力經營,而林立者始漸合并,錯居者始漸同化,至于嬴秦,遂胥宇內而為郡縣,此自分裂入統一之世,二也。自秦迄今二千余年,就大體言之,疆域實無甚變更,政治亦無甚根本變動,四方異族程度皆較我為低,雖亦有時憑恃武力,薦居上國,至于聲明文物,終不得不舍其故有者而從我。一再傳后,其族且與我同化,泯然無跡焉。文化足以裨益者,惟一印度,亦僅及神教哲學而止耳,此為閉關獨立之世,三也。自歐人東來,而局面乃一變,其文化既與我大異,政治兵力亦迥非前此異族之比,我國受其影響,遂至凡事皆起變化,此為現在所處之時期,就此時期之事而講述之,此則所謂近世史者也。其中又可分為二期:一自歐人東來,至清末各國競劃勢力范圍止,此為中國受外力壓迫之時代;一自戊戌變政起,訖于現在,此則中國受外力壓迫而起反應之時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