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士人中有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他們同樣是飽學之士,卻不屑于尋章摘句,吟詩弄文;他們熱衷與成就一番安邦治國大業,卻必須擇良木而棲,尋良主而仕。他們就是謀士。本書所立傳的歷代大謀士四十余人,大都活躍于社會動蕩、王朝更替的歷史時期,在風云激蕩的社會大舞臺上,做過翻天覆地的大事業。在封建時代,成者王侯敗者賊。成,往往成于謀劃,敗,也往往敗于謀劃。由此也可以看出謀略文化的一大特點:經世致用。謀略不同于知識,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謀略比知識更重要。 本書展現給讀者的,除了歷史謀士們的事功之外,主要是他們的人格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聰明,多謀善斷而不是善謀無斷,靈活多變而不是僵化教條,圖大義而不是貪小利。
中國為何在過去兩千多年里一直都是世界上的強國?……不僅僅是因為中華兒女勤勞、勇敢,更重要的是他們中不乏充滿大智慧的人,而那種智慧足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擁有這種超強力量的人就是謀士。
何以造就中國今日的輝煌?靠科技,靠經濟,但核心還是靠人才。今天,全國上下都在為實現現代化而奮斗,市場經濟中所表現出來的競爭性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中國的歷代謀士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智慧寶庫,人們至今仍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和借鑒。我們同時希望,對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社會風氣的形成,本書能起到某些積極的推動作用。
誰是得之可得天下的麒麟之才?
本書收錄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42位謀士,他們都是自己所處年代里的『瑯琊榜首』。
到底誰在中國歷史上的謀略技高一籌?您在看完本書之后,定會有自己的排序。
晁中辰,男,1982年于山東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外關系史和明清史的教學與研究。主要著作有:《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明朝對外交流》(南京出版社2015年版),《明成祖傳》(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崇禎傳》(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李自成大傳》(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明代海外貿易研究》(故宮出版社2013年版)。個人主編有《中國諫議制度史》、《中國改革通史·明代卷》、《中國冤案實錄》等數種,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前言
半生潦倒垂釣渭濱?得遇明主大展宏圖
——姜太公傳
治國安邦平天下 周公勝過孔圣人
——周公傳
安齊國富國強兵 霸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傳
身矮謀高安齊國 除暴使楚傳佳話
——晏嬰傳
治軍有術興吳破楚 《孫子兵法》謀略寶藏
——孫武傳
助勾踐功成名就?攜西施逍遙江湖
——范蠡傳
多謀善戰威震七國 布衣將相治國有術
——吳起傳
臏雙膝而修兵法 助田齊終成霸業
——孫臏傳
苦讀書志在有為 倡合縱六國抗秦
——蘇秦傳
倡連橫縱橫捭闔 破合縱六國稱臣
——張儀傳
固干削枝號令一統 遠交近攻連滅強鄰
——范雎傳
乘時立功 急流勇退
——樂毅傳
輔佐始皇天下一統 阿順茍合身被五刑
——李斯傳
助項羽稱霸天下 遭遺棄功敗垂成
——范增傳
“約法三章”定國策 慧眼識才終滅楚
——蕭何傳
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
——張良傳
六出奇計 匡扶漢室
——陳平傳
老當益壯意為國 馬革裹尸慰生平
——馬援傳
“吾之子房”識高遠 助曹爭雄奇謀多
——荀彧傳
大智若愚 功高不矜
——荀攸傳
論天下事鞭辟入里 定戰前謀料事如神
——郭嘉傳
多謀善斷 攻守自如
——司馬懿傳
三顧茅廬天下計?鞠躬盡瘁老臣心
——諸葛亮傳
重戰略大局 不玩弄小智
——魯肅傳
博學多識“杜武庫” 奇計迭出滅孫吳
——杜預傳
綏撫新舊 清靜為政
——王導傳
多智謀戀情山水 弈棋間破敵百萬
——謝安傳
捫虱高談天下事 威德并舉建奇功
——王猛傳
敢“獻納忠讜” 致“貞觀之治”
——魏徵傳
身居高位一身清廉 為民除害臻于太平
——姚崇傳
憂國憂民亦仕亦隱 大智大略逢兇化吉
——李泌傳
足智多謀安天下?“半部論語致太平”
——趙普傳
性剛直犯顏直諫 退遼兵轉危為安
——寇準傳
助蒙古馬上奪天下 行漢法治國多智謀
——耶律楚材傳
居禪寺心懷天下 輔世祖大元一統
——劉秉忠傳
素負經世之才 助明定國安邦
——劉基傳
助成祖起兵一隅 定天下常居禪寺
——姚廣孝傳
輔明初五帝 致天下太平
——楊士奇傳
輔清初四帝 以德義安邦
——范文程傳
文武兼備叱咤風云 降清滅明褒貶不一
——洪承疇傳
大智大勇守新疆 志在“今亮”勝“古亮”
——左宗棠傳
讀書求經世致用 救國靠勇謀并施
——薛福成傳
安齊國富國強兵 霸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傳
管仲(約前725—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今安徽境)人。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在輔助齊桓公治理齊國、建立霸業時,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對齊國的改革與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全面的謀士之一,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領域,都能為齊桓公出謀劃策,并能在齊桓公的支持下,卓有成效地組織實施。有了管仲的輔佐,齊桓公曾形象地比喻說好像飛鴻有了羽翼、濟大水有了舟楫一樣。管仲的一些言論散見于《國語·齊語》《管子》《說苑》等書中,不僅為歷代統治者所借鑒,即便在今天,也仍有寶貴的借鑒作用。
一、懷才不遇
管仲是姬姓的后裔,當為貴族之后。他自幼聰穎好學,酷愛射箭。其父管嚴早亡,他和母親孤苦伶仃,相依為命,小小年紀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迫于生計,他從事過許多職業。他替人放過馬;和鮑叔牙一起做買賣,因為家貧,常常將兩人賺來的錢多留給自己一些;有心為鮑叔牙辦點好事,卻事與愿違,越辦越糟,反而給鮑叔牙添了麻煩;當兵時因家有老母無人奉養多次臨陣脫逃;有一次家里實在揭不開鍋了,他還在成陽偷過人家的狗。管仲本是貴族之后,非常向往上層社會的生活,企圖通過當官出人頭地,但是他當過三次小官都沒有當好,被人家掃地出門了。
坎坷的經歷,沒有摧垮管仲的精神支柱。相反,管仲從中卻開闊了眼界,洞察了世間的風云變幻,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增長了才干,造就了他堅韌不拔、百折不撓、不成大器誓不休的性格。在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中,管仲和鮑叔牙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正是鮑叔牙為管仲后來通向政治大舞臺鋪平了道路,二人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堪稱刎頸之交,為后人所稱道。
這個時期,管仲盡管懷才不遇,但因為他經多見廣,結識了許多朋友,他的才華也逐漸為許多人所了解。有人把管仲和鮑叔牙推薦給齊僖公,齊僖公決定讓他們做齊國公子的師傅。管仲對鮑叔牙說,齊僖公的三個公子,將來誰當國君現在難以預料,我們兩個要分開,不能共同做某一個公子的師傅,這樣將來無論哪一個做了國君,我們兩個都不難進入齊國政界。就這樣,管仲和召忽一起做了公子糾的師傅,鮑叔牙盡管認為公子小白不會成大器,但還是聽從了管仲的勸告,做了公子小白的師傅。
公子糾是齊僖公的次子。管仲出任公子糾師傅的時間已不可考,但總在他30歲以后。這個時候,管仲個人的思想已經成熟,輔佐公子糾使他得以與聞宮廷政事,可是他的角色卻不允許他有什么“非分”之想,只能和召忽終日與公子糾相伴,讀書、下棋、狩獵、游園,等等,日子過得安寧、自在,卻談不上施展個人的抱負。一次宮廷事變,改變了管仲的一生。
二、得遇明君
齊僖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公子諸兒,次子公子糾,幼子公子小白。公子糾有管仲、召忽輔佐,公子小白有鮑叔牙輔佐,品行、能力都很好,唯獨公子諸兒沒有賢人輔佐,終日不思進取,放任自流,成了一個花花公子。公元前698年,齊僖公去世,按照長子繼承制,公子諸兒繼任為君,是為齊襄公。齊襄公上臺后,不是考慮怎樣治理齊國,怎樣使齊國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中立足腳跟,圖謀發展,而是整日沉湎于酒色花月之中不能自拔,甚至不顧人倫道德和自己的妹妹文姜私通。文姜出嫁魯桓公后,仍時常與他秘密幽會,影響極壞。他不理國政,喜怒無常,濫殺無辜,導致民不聊生,邊防日弛。從姜太公到齊僖公十三代人創下的齊國基業眼看就要毀在齊襄公的手中,許多大夫深恐禍及自身,紛紛外逃,鮑叔牙和公子小白出奔莒國。
多行不義必自斃。公元前686年,邊將連稱、管至父和公孫無知殺死了齊襄公,公孫無知自立為君。事變發生后,管仲、召忽奉公子糾倉皇出奔到魯國。公孫無知弒君而立,不得人心,不久被殺,齊國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國不可一日無君。齊國的大族國氏、高氏迅速將這一消息報告了遠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鮑叔牙立即和公子小白向齊國進發,準備繼承君位。與此同時,魯國也得到了這一消息,急忙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為穩妥起見,又派管仲埋伏在莒國通往齊國的大道上,準備襲擊公子小白一行。不多時,公子小白一行人馬急匆匆趕來,管仲搭箭引弓,一箭中的,公子小白應聲倒于車下。管仲見大功已成,便從從容容地追趕公子糾去了。公子糾知公子小白已死,無人能和他爭奪君位,歸齊的速度也慢了,在路上盤算做國君的情景。孰知管仲一箭正好射在公子小白的衣鉤上,公子小白唯恐管仲再來一箭,便順勢假裝死去,倒于車下,騙過了管仲。經此一嚇,公子小白和鮑叔牙晝夜兼程,大大加快了歸齊的速度,結果先于公子糾6天回到齊國,在國氏、高氏的支持下,繼任為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不同于齊襄公,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決心振微起弊,大力治理齊國,使齊國強于天下。于是,繼位之初,他便委相職于鮑叔牙。而鮑叔牙自知才智不及管仲,便極力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為宰,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枹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爭。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
齊桓公見鮑叔牙誠心誠意地推薦管仲,便說我知道管仲有才華,但他是我的仇人,要不是我的衣鉤,說不定我已被他射死了,我怎么能用他呢?鮑叔牙說,管仲是我的好朋友,我十分了解他,他也很了解我。想當初您的父親讓我做您的師傅,我不樂意,是管仲勸我接受任命,他認為您可能是三個公子中最有作為的一個。他射您是為了公子糾,如您肯原諒他,他肯定會為您盡力的。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勸說下,以一個大政治家的坦蕩胸懷,盡釋管仲的一箭之仇,決定重用管仲。
然而,管仲不在齊國而在魯國。魯莊公派兵攻擊齊國,恰為管仲歸齊創造了條件。
管仲奉公子糾趕到齊國時,齊桓公已經登位。魯莊公聞訊,認為這是越禮之舉,即發兵進攻齊國,企圖通過武力打垮齊桓公,讓公子糾做齊國的國君。魯齊軍隊戰于乾時,魯軍大敗。鮑叔牙不失時機地向魯國提出讓魯國殺死公子糾,放管仲、召忽回齊國等條件,這幾個條件得不到滿足,齊軍將繼續向魯國進攻。魯莊公召施伯商量對策,施伯說,管仲是個難得的人才,他為政的國家必然富強,決不能讓管仲活著回去,可先殺死他,把尸體交給齊國。可是齊國的使者說,齊桓公對管仲恨之入骨,一定要親手殺了他才解恨,不如此,齊軍仍然要向魯國進軍。魯莊公此時尚未從乾時戰敗中定下神來,便按照齊國的要求,把管仲裝入囚車,交給了齊國的使者。管仲懼怕魯莊公變卦,一路上引吭高歌為役夫們解除疲勞,大大加快了歸齊的速度,待魯莊公醒悟過來,派兵追趕時,管仲早已進入齊國境內了。鮑叔牙在齊魯邊境親自為管仲洗塵接風,希望管仲為齊桓公治理齊國出謀劃策。管仲念及與齊桓公有一箭之仇,擔心齊桓公不肯饒恕他。鮑叔牙說你不要多慮,一切由我來安排。
齊桓公得知管仲已平安回到齊國,十分高興。但他并不急于馬上接見管仲,而是請人選擇了一個“黃道吉日”,沐浴一新,十分隆重地接見了管仲。接見這天,風和日麗,齊桓公和管仲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管仲終于遇到了明君。齊桓公此舉歷來被譽為尊賢的模范,而管仲也從此正式踏上齊國政治的大舞臺,開始了他的謀士生涯。這一年,管仲約40歲。
三、立穩腳跟,審時度勢
管仲原為公子糾的師傅,在齊國沒有什么地位,更談不上形成自己的勢力,除了鮑叔牙和他是至交外,可謂勢單力薄。在這種情況下,管仲要想把自己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謀略通過齊桓公去付諸實施,難度相當大,所以他采取了按兵不動的策略。齊桓公很納悶,便問管仲為什么還不為治理齊國獻計獻策。管仲說地位低下的人不能領導貴族,齊桓公心領神會,提拔他為上卿。過了一段時間,齊桓公見管仲仍沒有什么動作,又問管仲。管仲慢條斯理地說,貧窮的人不能領導富有的人,齊桓公不急不躁,賜給他齊國的市租。又過了一段時間,齊桓公仍不見管仲有什么動作,又去問管仲,管仲說名分疏遠的人不能領導名分親近的人,齊桓公聞言肅然,尊之為仲父。管仲起而治齊。孔子評論說,以管仲之賢才,如果得不到這三種權力,是不可能輔助其君稱霸天下的。
事實正是如此。管仲并非恃才向齊桓公討價還價。他看到,面對齊國的形勢,如果他沒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權力、經濟基礎以及與國君的特殊關系,根本無法推行其政治主張。齊桓公不愧為一代明君,他對管仲有求必應,而且同意管仲推薦的五名人才出任國家重要職責:隰朋為大行,主管外交;寧戚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王子城父為大司馬,主管軍事;賓須無為大司理,主管司法;東郭牙為大諫,主管諫議。鮑叔牙時為大夫,對管仲治齊的舉措自然是鼎力相助。管仲有了這六個人的幫助,真如猛虎添翼,在齊國乃至整個時代的大舞臺上盡情地施展著自己的才華,所向披靡。
擺在齊桓公和管仲面前的國際形勢是: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侵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僅剩下成周方一二百里之地;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能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但是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如鄭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親率陳、蔡、衛等諸侯國的軍隊討伐鄭國,結果王師慘敗,連桓王也被箭射中了肩膀,天子的威嚴掃地,從此一蹶不振,鄭莊公成為春秋初期的小霸。
隨著王權的淪落,諸侯對天子的朝聘、貢獻大大減少,王室財政越來越拮據,不得不仰賴諸侯的贊助。周襄王曾低聲下氣地向鄭國“請盟”,后來又接受晉侯的召喚,參加諸侯召開的會議。天子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實亡,“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已經成了過去,社會進入了一個動亂的時代,各種矛盾都在急劇發展,而且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
動亂的中原局面,給周邊少數民族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占有西周舊地的西戎繼續威脅著東周;居住在今山西、陜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以及內蒙古等廣大地區的狄族,也逐漸向內地發展,威脅著中原的安全;居住在今河北、山東境內的戎族部落以及河北東北部直到東北地區的山戎,與齊、燕等國多次發生戰爭;江漢流域的楚國,在臣服了百濮、群蠻,控制了群舒、淮夷等族之后,勢力迅速強大,力圖向黃河流域爭奪土地。鄭國因為內亂,對于戎狄蠻交侵的局面,束手無策。這種形勢,迫切要求中原各國聯絡起來,節制諸侯國之間的侵伐兼并,抵抗戎、狄各族的入侵,充當聯絡人的,便是霸主,以代替周天子向諸侯國發號施令。霸主的條件必須是力量最強的諸侯國的國君,還必須有一定的“德”。
齊桓公和管仲面臨的國內形勢是嚴峻的。本來,齊國經過莊公、僖公的發展,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諸侯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如公元前701年,齊國就作為東方的大國出面調解鄭與宋衛的糾紛,與鄭宋衛盟于惡曹。但由于齊襄公在位期間荒淫殘暴,窮兵黷武,加上公孫無知作亂,齊國田野荒蕪,餓殍遍野,人煙稀少,有才之士紛紛外逃,守邊的將士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導致邊防日弛,國力大大下降,齊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齊桓公可謂從齊襄公手里接過一個爛攤子,齊國上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用齊桓公的話講,即:
昔吾先君襄公筑臺以為高位,田、狩、畢、弋,不聽國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九妃、六殯,陳妾數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繡。戎士凍餒,戎車待游車之,戎士待陳妾之余。優笑在前,賢材在后。是以國家不日引,不月長。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
針對這樣的國際國內形勢,管仲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不僅在考慮怎樣治理齊國,而且在考慮如何使齊國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中迅速脫穎而出,達到稱霸的目的。他經過深思熟慮,向齊桓公鄭重提出了圍繞稱霸總謀略的一系列分謀略。從齊桓公登位7年即稱霸諸侯來看,管仲的謀略籌劃十分奏效,甚至可以稱得上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