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一書共分為三篇,分別收錄了王勉三、梁啟超、馬宗榮三位學者對王陽明生平的介紹、對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的討論以及對王陽明其他主要思想的闡述。本書以圖文并茂式的描寫、文白相間的語言,全面、深入的展示了王陽明跌宕起伏的一生和功耀千古的思想學說,不僅能為廣大領導干部提供一個多維度了解王陽明、學習王陽明的平臺,也能夠使諸多黨員和普通群眾從中領會全能大儒的精神力量,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內涵,從而不斷進步,提升自我,砥礪人生。
習總書記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和儒學大師,王陽明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皆居絕頂!吨泻弦煌蹶柮鳌芬粫鴮ν蹶柮鞯囊簧隽嗽敿毜慕榻B和論述,也對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理論進行了深刻的探討。
立體化論述。本書三篇內容分別對王陽明的生平和思想理論做了詳實的論述,從不同角度全方位立體化的刻畫了一位曠世大儒的形象。
圖文并茂。本書根據章節內容分別配以形象生動的人物圖譜和故事圖像,使讀者可以通過語言和圖畫的雙重描述深刻感知王陽明的精神和思想魅力。
深入淺出。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其間引述了大量相關著作原文,兼以探討性的解釋,整體行文風格既生動活潑,又不失嚴謹。
前 言·1
第一篇 王陽明生活·王勉三
例 言·3
第一章 導 言·4
第二章 幼年生活與其家庭·9
第三章 不凡的童子·16
第四章 少年時代之陽明·22
第五章 應試生活·29
第六章 初入仕途的政治生活·37
第七章 改過自新的生活·42
第八章 貶謫中的虎口余生·51
第九章 龍場生活·68
第十章 謫限滿期后的升遷·85
第十一章 剿平諸寇·95
第十二章 討逆戡亂·106
第十三章 晚年的生活·115
第二篇 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梁啟超
第一章 引 論·127
第二章 知行合一說之內容·131
第三章 知行合一說在哲學上的根據·142
第四章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156
第三篇 王陽明及其思想·馬宗榮
第一章 陽明小史·179
第二章 陽明的根本思想·182
第三章 陽明的教育思想·202
第四章 陽明與晦庵·209
《知行合一王陽明》:
支配明代思想界的儒家學說,為朱子學。因為永樂時,坊間有《四書五經大全》一書,其內容悉依據朱子學說而編纂。當時之科舉考試,悉依據這《四書五經大全》之說行之。故士林的思想,無出乎《四書五經大全》以外者。象山之學,當時視為禪學,視為異端。但朱子博古通今,明初的宗朱學者,從說格物窮理,實際只就朱子所著的《近思錄》,或此等書而研究,其學識非常淺陋。陽明出版《古本大學》時,當時的學者,尚有不知除朱子的《大學章句》之外,有《古本大學》者。由此,可知當時學者的固陋。故徒說“居敬窮理”,而不知反省其心。陽明初研究佛老,后認道家長生不老之說的可笑,又悟佛家的棄人倫出家思想的反乎自然,因紹述象山的“心即理”說,標榜“致良知”,說“知行合一”之說。以反抗朱子之說。茲提要揭其學說與朱子學說迥異之點于后。
朱子對于“理氣”之說,視為二物,而立二元論。陽明的理氣觀,則認為一物的兩面,而倡對等的一元論。
朱子的“性論”,謂性的本體,即“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名。其所為善,是已發之和,偶然與陽明之說,大致相同。但陽明謂性體的發用,必借“氣”行之。故告子的所謂“四端”,即不外乎氣。故“性即氣”“氣即性”,二者如二,二實為一。稟受后之性,是不可分的。關于此點,朱子號稱稟受后之q陛”為氣質之“性”,而認性氣的不可離,然性、氣之間,猶設截然的區別。故其觀點,因以不同。這是因為朱子執理氣二元論,陽明執理氣一元論,由此而生的自然的歸結。
“心”與“理”的關系,朱子認為虛靈氣中具有性的理者為心,即寓于理的氣中者為心。換句話說,即理與氣相合,而成為心,將兩者區別而觀。陽明則據象山之說,認為心即理,視心與理二者為同一之物。朱子之說,認心主乎一,而實管乎天下之理;陽明之說,譏心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
致知格物之說,朱子認“知”為知識之知,“物”為事事物物,致知格物,為“即物窮理”之意。萬物之理,號“皆備于吾心”,然不學,則不知理,故即物窮理,以開發吾心。陽明認“知”為“良知”,格物之“格”,為“正”之意,故物為意之所在。吾人的良知,靈昭明覺,但蔽于物欲,即失其真,故當格物,去人欲,存天理,復其良知于至極。致良知的工夫,靜坐固有效,但不過其一法。此外,必在事上磨練。這一點,與宋儒的致知格物專事靜坐者不同。
知行合一說,為陽明的主張。朱子則主張先知而后行說。這是由于對格致的認識各異而然。蓋朱子認“知”為經驗的知識,故廣窮事物之理,即至于知,故倡生知后行說。陽明認“致知”為致我的良知于意之所在的事物上,故有知行合一說。
陽明在大人教育論中,釋《大學》一書中所論為“大人之學”,《大學》是談圣道、偉人修養論的書,與朱子之釋《大學》為“大學教育論”之見不同。
朱子之所謂“大學”,是與“小學”相對而言的大學。朱子認《大學》三綱領之“在親民”中的“親民”二字,應改為“新民”;陽明則主張仍存其舊,作“親民”二字,親民則所以明明德,為明明德的手段。
又“止于至善”,朱子認為至善當于事事物物中求之,陽明在至善為本然之性,為良知,止至善,則為復本然之性。再朱子研究《大學》一書,以“格物致知”為主眼,陽明則以“誠意”為眼目,格物只為誠意之功。誠意之極,不過止于至善。至于“至善”之則,為致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