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甸》是一部散文集。散文表達了張君艷對呼蘭河岸邊黑土地的風(fēng)情、鄉(xiāng)俗的熱愛。從《上學(xué)的路》到《出嫁的路》,再到人到中年的《異鄉(xiāng)筆記》,作品記錄了作者的生命歷程和她在生活中的所感所想。《芳甸》將作者的浪漫情懷和堅實的黑土地結(jié)合起來,用清新樸素的文字表達出來,文中體現(xiàn)出作者用一顆純凈的心靈在輕輕撫摸著自己故鄉(xiāng)的土地。
《芳甸》:
上學(xué)的路 上學(xué)的路很長,我整整走了十年。曲曲彎彎的小路兩邊,是一望無際的田野。
那一年我七歲,一個瘦小的女孩,背著花書包,在父親的引導(dǎo)下,沿著一條小路,走向三里外的陌生的學(xué)堂,去接受啟蒙教育。從此,風(fēng)霜雨雪,寒來暑往,小路幫我將幼稚變成成熟。
那條小路熱鬧過,也冷清過。低年級時,它是熱鬧的,一群男女頑童打打鬧鬧而過,并不覺得路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女孩子被父母停學(xué)了,男孩子也到了能干活的時候了,也不去讀書了。小路漸漸冷清漫長起來。小學(xué)放學(xué)照例是要站隊的,一個村一路。我們村極小,孩子們又相繼輟學(xué),后只剩下家道較為殷實的幾個。每天放學(xué)是我難過的時候,我孤零零地站在幾個男生的后面,承受著其他同學(xué)別樣的目光,感到特別的孤獨寂寞。為此,我費盡唇舌去勸幾個輟學(xué)的伙伴,她們終于重新背起了書包,可不久她們又因種種原因相繼離校了,我又被孤零零地剩在了那條小路上。
令人煩惱的不僅是孤單,還有男孩子的恃強凌弱。我本可以不與他們一起走,但由于膽怯,只得像尾巴一樣跟在他們后面,他們發(fā)現(xiàn)了我對他們的依賴,人類的劣根性便蠢蠢欲動,先是當(dāng)走到青紗帳深處的時候,撒腿就跑,邊跑邊喊“狼來了”,這一招對我不大管用,那時我瘦弱輕靈,奔跑的速度并不慢。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有個叫楊山的和我同齡的男生,仗著他爸是村支書,鬼點子特多,從高粱地里折了兩根秫秸,和另一個男生一人牽一頭,橫在小路中央不讓我過去。我是長女,常羨慕那些有哥哥的女生,每當(dāng)受欺侮,兄長就會勇敢地站出來為她們解圍。我現(xiàn)在只能靠自己了。也不知從哪里生出的勇氣,那是我童年時僅有的一次勇敢,后來常引以為自豪,上前一把奪過秫秸,到我手里后它變成了武器,著實讓楊山的屁股挨了幾下,一向氣焰很高的楊山一下子變成了孱頭,他竟然哭了。從此,此類事件再也沒發(fā)生過。
令我難忘的是和楊山形成鮮明對比的我的同班同學(xué)張小平。名如其人,他長得很小,理著小平頭。有一次我值日,回家時已很晚了,他自告奮勇送我,并回家取了把鋤頭防身(他家離學(xué)校很近)。在離村子不遠處有一片谷地,有一簇谷子長得不同一般,墨綠墨綠的,比周圍的谷子高了許多。不知為什么,我每每走到這個地方就害怕,頭皮發(fā)爹,似乎那一簇谷子長在特別的東西上。那天張小平送我,我把我的恐懼告訴了他,并堅持要他送我到過了這個地方,他聽了我的話也不無緊張,加之走得急,額上盡是汗。把我送到小路盡頭后,他提著比他長不少的鋤頭一溜煙兒跑回去了,邊跑邊回頭看那簇谷子。我看著他矮小的身影消失在曲折的毛道里,內(nèi)心充滿感激,又很后悔我的自私。于是我總希望農(nóng)民伯伯不要在小路的兩邊種高棵莊稼,如谷子、玉米、高粱等,好是種小麥、馬鈴薯或亞麻。小麥很早就收割了,而馬鈴薯和亞麻盛夏時會開出美麗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