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精簡,包羅萬象,涵蓋了禮儀民俗、稱謂由來、飲食起居、官政典制、學制科舉、國學經典、曲藝國粹、器皿用具、神話傳說、哲學宗教、字詞含義、文學藝術等十幾個門類。編者竭力以輕松的語言、簡單的話語、通俗易懂的道理,為你講述國學的文化內涵。
在這里,你不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夢想那遙不可及的事情;在這里,你也不用因工作繁忙又抽不出時間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而擔憂。你只需要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就可以快速、方便、輕松地學習到*多的國學常識。
《輕松學國學》:
為什么皇帝下詔要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古代每當皇帝詔書宣詔時,都會有內臣拿著皇榜詔書高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為什么每次都要高聲喊這八個字呢?“奉天承運,皇帝詔日”早起源于秦朝。《史記》中有記載:“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于是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所以,“奉天”是說“奉天命”,“承運”是說承“五德”的運行。后來封建社會的帝王便用其虛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真正用于帝王詔書,則是在明朝時期。《萬歷野獲編》中記載:皇帝也被稱為‘奉天承運皇帝’,皇帝頒布的詔書前面也都會加上‘奉天承運皇帝’的稱呼。‘奉天承運皇帝’這個稱號再加上‘詔曰’這兩個字,重新斷句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到了清朝,清承明制,詔書同樣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詔書以外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等。《金瓶梅詞話》第九回有“奉天承運皇帝制日:朕聞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等詞句。
什么星禪讓制度?禪讓制度在我國由來已久。簡單來說,禪讓就是把王位讓給別人,這些人可以是自己的后人,也可以是自己信賴的人。
堯在年老的時候在部落中召開會議,通過考察決定把舜推選為接班人。舜在實際考察中得知大禹治理水患而贏得了人們的信任,也效仿堯的做法把王位傳給了禹。
古代很多政權更替都是通過禪讓的方式實現的,這種方式是和平的政權交接方式,可以在不流血的情況下保持國家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在禪讓過程中,受讓者穿上高貴的衣服,以增加他們的地位和威嚴,這些都是歷代人所熱衷的,在他們看來,只有讓受讓者穿上高貴的衣服,才能更加清楚地和其他人加以區分,才能彰顯出高貴的氣質。
什么是諸侯?諸侯是對西周王室冊封的各國國君的稱謂。周代把諸侯分為公、侯等。周代統治階級把土地和子民分配給建立功勛的大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此時天子會舉行隆重的冊封儀式,對受封者發布冊封令,規定了他們擁有土地的面積以及子民和奴隸的數量等等,并規定了他們管理諸侯國的方式。在眾多的冊封國中,齊、宋、燕等諸侯國地位高,他們不僅擁有廣域的疆土,還擁有大量的配給,這些受封的諸侯國不僅為天子分擔守護疆土的任務,還要定期向天子繳納一定數量的貢品。
公元前9世紀,周厲王的殘暴統治招致了很多子民的不滿,于是各地紛紛發起抗議活動,終演變成為大規模的暴動。此前周厲王冊封的諸侯國都非常效忠他,一直對他百依百順,可是發生暴動以后周厲王就逐漸失去了對這些諸侯國的控制。
“烽火戲諸侯”是大家所熟悉的典故。周幽王十分喜歡美色,朝中大夫勸他要把朝政放在位,不料周幽王勃然大怒,把這位大夫革了官職并發配邊疆,朝中一名叫做褒響的元老為大夫求情,周幽王卻把他關進了牢房。褒響府上一名長相出眾的女子為了救褒響出來,決定把自己獻給周幽王。于是周幽王放過了褒響。這名女子到了周幽王身邊以后,沒有一絲笑容,周幽王為了博取她的一笑,聽取了手下大臣的建議,點燃烽火,召喚各路諸侯。烽火點起來,周幽王瞇著眼睛,拍手稱好。各路諸侯們一看烽火被點燃,趕緊帶著兵馬跑到京城。但是他們沒有發現一個敵人,只是聽到鶯歌燕舞的聲音,大家面面相覷。周幽王派人傳話,告訴他們根本沒有敵人,這些諸侯非常氣憤,而周幽王卻暗中竊喜。殊不知,這為他埋下了走向滅亡的惡果。
沒過多久,果然有敵人進犯周幽王的領地,周幽王趕快派人點燃烽火,等待各路諸侯的援兵。可是等了好久也沒有見到援兵,后他被敵人的騎兵團團包圍住,被亂箭射死了。周幽王被殺以后,中國進入到一個混亂的時代。直到秦國統一六國以后,廢除了諸侯制度,把天下分成郡縣,朝廷欽定官員去治理。諸侯至此就消失在中國政治體制中了。
“官”與“吏”有何區別?從字形上就可以看出,官是保護人民、庇護人民的人。但從歷史發展來看,官一直是治人的而不是治于人的角色。人民對官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都希望能得到官的庇護,但是,這種期望換來的卻是失望,因為某些官不會為百姓謀福利,也根本不會考慮普通民眾的安危。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一套完整的制度來監督和約束他們,這就使官員高高在上,成為特權的擁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