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哈佛大學300多年的歷史,眾多領域,人才輩出。這些哈佛精英的身上都被賦予了一些共同的特質,重要之一即是——面對關鍵的問題、重要的事情時,他們懂得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
本書通過哈佛精英的真實案例,融合經濟學、決策學和客觀常識領域的一些真知灼見,以獨到的思維方法、清晰而富有邏輯的闡釋,深入淺出地告訴讀者如何全方位地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從而做出有效而高明的決策。
如果人生是一個不斷做選擇的過程,那么選擇本書就是正確的決策。
人類的大腦并不是一個等待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被點燃的火把。如果我們能夠點燃思維的火把,一定能夠像哈佛精英那樣思考、學習、做決策,讓自己更靠近成功。
哈佛大學擁有三百多年的建校歷史,是世界各國精英學子的夢想殿堂。如果你對哈佛大學有一定的了解,就一定知道這里曾經走出過8位美國總統、數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數十位普利策獎獲得者以及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這些杰出的哈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擁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并且懂得如何在人生的重要時刻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普通人的大腦細胞只被開發了3%左右,就算是偉大的愛因斯坦,也只開發了大腦細胞的30%左右。所以人類還有很大的潛力去提升自己的思維空間,哪怕是微小的1%的增加,也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當你擁有哈佛精英那樣的360°全維思考能力之后,就能夠輕松應付人生中的所有決策,并且有效降低決策的失誤概率。那么,什么是決策呢?決策就是決定的策略或方法。我們思考的最終目標就是對所處情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并且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指導。比如你正需要面對一些緊迫的問題,容不得任何的拖延與等待。這時候你就需要對當前的情況進行正確、恰當的分析,迅速理解所處的情況,從而像哈佛精英那樣做出最明智的決策。
我們看到,哈佛精英們在做決策時,要比一般人的正確性更高。比如世界超級富豪比爾·蓋茨決定投身電子計算機領域,才建立了強大的微軟帝國;馬克·扎克伯格決定拒絕雅虎的高價收購,并且堅持自己的研究成果,才有了享譽全球的Facebook;另外,泰勒·本-沙哈爾決定潛心研究“幸福學”,才讓更多人了解到“幸福”的真正含義,也讓“幸福學”成為哈佛學子最喜歡的課程。這些哈佛精英的親身經歷都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對于決策過程是多么重要!如果你的思維過于僵化,不懂得變通的藝術,那么決策失誤也是必然的事情。美國心理學家斯賓塞·約翰告訴我們:“要做出一個更好的決策,首先要停止執行一個錯誤的決策。”雖然我們無法讓自己每時每刻都做出最好的決策,可是為了讓事情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我們應該像哈佛精英那樣思考,盡量減小決策失誤的概率。
現實的情況卻讓人擔憂,因為許多“正常”的決策者都做出了“傻瓜式”的決策。為此,我們必須學會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要像哈佛精英那樣去看待決策、做出選擇。本書就是一本關于決策的書,書中以哈佛精英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融合經濟學、決策學和客觀常識領域的一些真知灼見,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展示出來,深入淺出,發人深省。書中并沒有談論一些深奧抽象的大道理,而是以最簡單的方式告訴讀者如何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如何做出最正確的決策。無論你是在計劃換工作,還是在為自己的公司制訂戰略方案,或者正在為某些艱難的選擇而犯愁,本書都能夠給你正確的指引,也為你的思維錦上添花!
如果人生是一個不斷做選擇的過程,那么選擇本書就是最正確的決策。
第一章 誰掌握思維的杠桿,誰就能撐起整個地球
決策,其實就是在賭未來
每天,我們都要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不管是大事小事,總會受到個人偏見、好惡、情緒及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不可避免地出現決策失誤的情況。我見過的最出色的營銷者,他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決策都做到完美無缺,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哈佛心理學將決策定義為個人主觀行為,即在接受各種信息之后對當下情況做出評估,然后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做出選擇的趨向性行為。在復雜多變的商業社會,因為選擇失誤而導致的決策錯誤屢見不鮮,人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要做出各種各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將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未來——正確的決定成就人生的輝煌,錯誤的決定讓人萬劫不復。這樣說來,沒有什么比決策力更影響我們的生活了,甚至我們現在所得到的一切,包括成功或失敗,都可以追溯到我們之前所做出的決定。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未來,無論是目標還是夢想的實現,都取決于我們是否擁有出色的決策力。由于大大小小的決策充滿了不確定因素,所以決策其實就是在賭未來,成功與否可能在于你的一念之間。
既然決策如此重要,那么有沒有什么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呢?現代經濟、行為、心理學科的一些研究論證策略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減少個人偏好的消極影響,從而引導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不過,從人們的懊悔概率來分析,大多決策都屬于缺陷型。這種決策失誤不僅僅出現在普通人身上,即使那些創建商業帝國的行業巨頭,也有做錯決定的時候。當然,也有在決策方面做得十分出色的人,比如哈佛精英們,無論是超級富豪比爾·蓋茨,還是“幸福學”導師泰勒·本-沙哈爾,他們所做出的決定,都成就了他們偉大的一生。
這里,我想說另一位哈佛精英馬克·扎克伯格,他是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始人,被譽為“第二蓋茨”,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億萬富豪之一。當年,還在哈佛大學主修計算機和心理學的扎克伯格想要建立一個網站,用于哈佛學子間的互動交流,于是用了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建立起這個名為Facebook的網站。網站剛一開通,立即得到了哈佛學子的大力推崇,幾周內就有將近一半的哈佛學子注冊為網站會員,通過這個免費的網絡平臺發布自己的最新動態,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等。后來,扎克伯格的網站不斷壯大,發展前景無可限量。2005年,MTV網絡希望以75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Facebook,扎克伯格選擇了拒絕,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決策。隨后微軟和雅虎給出了更高的價格,都被扎克伯格婉言回絕了。2006年,雅虎前CEO特里·塞梅爾找到扎克伯格,想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Facebook,扎克伯格卻笑著說:“這不是錢的問題,它就像我的孩子,我希望把它養大,看著它成長。”
扎克伯格做出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因為當時的Facebook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如果因為各大網絡巨頭的高價收購而選擇放棄,無疑是不明智的。可是,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假設:如果幾十年后各種新型網絡平臺不斷出現,Facebook漸漸失去了創新性和競爭力,甚至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那么當年扎克伯格做出的決定又是否正確呢?顯然不算,因為決策具有一定的時限性,人們可以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卻無法保證它的準確性。這種不確定性讓決策擁有了更多風險,有時候我們甚至不得不“賭”一把,只有未來才能找到答案。
2015年,美國管理協會做出的一項調查表明,美國商業人士在決策方面的失誤概率約占50%左右,這樣的決策失誤率不免讓經濟學家對美國未來的經濟產生反思,雖然決策失誤率高是一個糟糕的事實,不過美國的經濟依然如此成功,這也是值得美國人驕傲的地方。要知道,國家在政治、軍事及經濟上做出的重大決策,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命運;企業高管在未來規劃、合作競爭及內部改革上做出的重大決策,將關系到整個企業的存亡;個人的重大決策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決策者,那么最好能夠像哈佛精英那樣轉換思維,把自己的目光從決定本身轉移開來,更加注重“做決定的過程”,這樣你才能夠對自己的決策力傾注自信,也更少出現決策失誤的情況。
國際首席商業談判大師羅杰·道森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決策的影響力是巨大而深遠的,它關系到你的未來,左右你的一生。”羅杰?道森深受哈佛學子的喜愛,他的著作也是哈佛大學指定的必讀書目。為了更好地說明決策對于未來的影響力,羅杰·道森列舉出以下三種情形——每種情形都需要當事人做出選擇,而最終選擇又將影響到他未來的人生走向:
1.一位意大利商人終于等到了一個絕佳的商機,為此他必須前往加利福尼亞奮斗至少五年時間,這樣做肯定會獲得事業上的成功,不過這也意味著他必須和自己心愛的妻子、兩個可愛的女兒分開至少五年的時間,對此他不知道如何選擇才是正確的。
2.一位住在舊金山的全職太太打電話告訴羅杰·道森,她的丈夫將被公司調往圣地亞哥工作,他可能會在那里待上一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然后公司會給他升職,并且調回舊金山海灣地區的總部工作。這位全職太太感到十分為難,不知道應該賣掉舊金山的房子,和丈夫一起搬到圣地亞哥,還是應該在舊金山等他回來?
3.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想要創業,經過百般折騰,終于找到一位“感覺還不錯”的商業伙伴,可是他認識這個人的時間又不長,不知道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這可如何是好?
羅杰·道森認真分析了以上三種情形,并針對每一種情形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比如在第一種情形中,那位意大利商人需要把自己的決定做出正確的歸類,他所面臨的并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應該發散自己的思維,想出更多更有創造力的方案。如果選擇和自己的親人分開五年時間,那么他將錯失人生中很多美好的東西,所以他要思考的并不是要不要離開自己的家人,而是如何帶上自己的家人一起搬到加利福尼亞去。
第二種情形可能更嚴重一些,因為對于一位全職太太來說,讓自己的丈夫獨居一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很有可能會讓自己的婚姻陷入危機,所以在權衡未來得失之間很容易就做出了更符合邏輯的決定,而不是在猶豫要不要隨丈夫一起去圣地亞哥。
最后一種情形簡單明了,那位正在創業的年輕人面臨的選擇并不是信任與否的問題,而是愿不愿意承擔風險的問題。如果直覺告訴他,那位商業伙伴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就應該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其實,在找到真正信任的合作伙伴時,內心根本就不會猶豫是否應該去信任,也不需要做出選擇,而是直接付諸行動了。
其實,無論做出怎樣的決策,都有可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在缺乏決策力的情況下,我們不僅無法擁有清晰的思維,還無法理清自己的真實感受,甚至無法理解自己。由于決策本身會牽扯到很多方面,所以任何一個決策都是在“賭未來”。
決策對于未來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請你認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如果你選擇在高中畢業之后去參加工作,而不是上大學,你的人生會是怎樣?
2.如果你選擇和自己的初戀結婚,而她并不是你現在的另一半,你的生活將是怎樣?
3.如果你接受了那些被你拒絕的工作,你的事業會是怎樣?
4.如果你選擇了之前沒有選擇的道路,你的現在和未來會是怎樣?
5.如果時間倒退,你會改變自己的哪些選擇?
這些問題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決策的影響力,無論你現在過得好與壞,你都不得不承認自己曾經錯過很多重要的機遇,也做出過十分明智的選擇。決策是否正確關系重大,因此我們更應該像哈佛精英那樣努力培養自己的決策力,這樣才不至于讓未來陷入糟糕的境地。
你的影子在哪里,取決于你如何勾畫
我想,每個人都有過在迷茫中做錯決定的經歷,尤其在面對兩個以上的選擇時,人們總會小心翼翼地權衡每一個選擇的利與弊,但是最終沒有得到任何接近正確的答案。這也是一種悖論,當你做出某個選擇時也意味著失去那些未被選擇的。而無論你做出怎樣的決定,都將深遠地影響著你的未來,其過程可以是立竿見影的,也可以是潤物無聲的。
哈佛大學有這樣一句名言:“那些懂得投資未來的人,才是忠于現實的人。”人們對于未來的投資,都源于現實的決策。同樣的道理,現在你的影子在哪里,也取決于你如何勾畫。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其生命的發展軌跡都是由一連串大大小小的決策組成的。任何一個決策都能夠影響你的人生走向,而你現在所站的位置,也是由之前的決策所決定的。
在一堂哈佛公開課上,教授問臺下的學生:“如果你的未來只能夠選擇一件事情來完成,那么你會選擇愛情、健康還是事業呢?”學生們踴躍回答,其中有64%的學生選擇了事業,有25%的學生選擇了愛情,僅有少部分選擇了健康。當時那些學生都在20歲左右,還處于美好的青春年華,他們的選擇往往會忽略健康。可是,同樣的問題放到45歲以上的人群中去調查,結果卻有70%的人選擇了健康,這些人大多事業有成,也不再追求浪漫的愛情,由于事業上的打拼以及年齡的增長,身體多多少少會有點毛病,所以健康變成了他們的最佳選擇。如果你面對同樣的選擇,會做出怎樣的決定呢?其實,無論做出怎樣的決定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看所做的決定是否能夠符合當下的需求,是否能夠獲得現階段的滿足感。
一個人在勾畫未來的時候,會做出各種各樣的決策,我們無法簡單地說哪一個決定是正確的或者哪一個決定是錯誤的,就像上面那個選擇——人在年輕時最不缺乏的就是健康,年輕人可以為了追求事業的成功,而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以及規律的飲食習慣;為了追求愛情而透支自己的精力、擾亂自己的情緒。這樣肆意地揮霍自己的健康好像也沒有什么不妥,因為年輕就是一種資本,在這種資本的認可下,決定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顯然更符合20歲左右的年輕人的心態。可是對于45歲以上的人來說呢?他們的事業已經進入了平穩發展期,大多擁有了幸福美滿的家庭,這時候健康問題成了他們最大的困擾,他們更想讓自己的身體擁有年輕人的健康與活力,所以這個年齡段的人一般都更傾向于養生,更關注自己的健康問題。可見,在勾畫未來的過程中,決策的時效性問題極其重要,你在當下做出的決定也許并不適用于未來,關鍵在于是否符合現實的需求。
除了決策的時效性問題,人們在勾畫未來時還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怎樣去權衡選擇的利與弊?
每天人們都在和決定做斗爭:應該選擇哪一所學校?應該選擇哪一個生活伴侶?要辭掉現在的工作尋找更好的發展機遇嗎?在做出決定之前人們都會猶豫,因為只要不做選擇就不用放棄任何可能性,而一旦做出選擇就意味著失去一些東西。
當你在權衡每一個決定的利與弊時,都會在各種選擇間徘徊,比如你收到了兩家公司的面試通知,以你的能力絕對可以進入這兩家公司,這時候你感到為難,因為一家公司給出的薪水更高,可以減輕你的經濟負擔,而另一家公司的工作時間更靈活,你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無論最后你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意味著你必須放棄另一個選擇所帶來的好處,就是你需要面對的損失,這種損失會讓你的決定變得難上加難。
既然選擇如此艱難,那么應該如何去權衡選擇的利與弊呢?
1.你應該思考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什么才是你需要的?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當你明白自己的做事動機之后,就會更加遵從自己的內心,更加果斷地做出決斷。
2.你要學會發散自己的思維,探尋其他更完美的選擇,因為很多看上去非此即彼的選擇,還存在更多的可能性,這就需要你自己去發現。
3.當你在幾個選擇間猶豫時,不妨給每個選擇都列出十項優點,再列出十項缺點,然后對照現實情況做出決定,這樣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分清選擇的優劣。
4.如果你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最好的決定,那么就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思考。
二、如果做錯了決定應該怎么辦?
在面對艱難的選擇時,每個人都有決定出錯的時候,任何決定的“不確定性”都讓我們必須去承擔這樣的風險,這也是優秀決策者應該預先思考的問題。
哈佛商學院的埃米·埃德蒙教授說過:“那些不知道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的人,總是在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如果我們對這樣的錯誤也抱有寬容之心的話,那么就是在縱容自己犯更大的錯誤。”不難想象,一個錯誤的決定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消極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應對錯誤的決定”之上。
1.承認自己做錯了決定,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你已經在糾正偏差、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也開啟了自己的自覺意識。
2.努力尋找補救的方法,盡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損失。有的決定并不是不可更改的,如果錯誤的決定給了你一個錯誤的方向,你就要學會不斷修正自己的決定,讓之后的選擇更靠近正確的方向。
3.每一次錯誤都是經驗的積累點,善于總結這些錯誤的經驗,會讓你以后更少出錯。
總之,決策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你希望自己的影子在哪里,就要學會如何去勾畫自己的未來。一個擁有決策力的人,肯定能夠權衡好選擇的利與弊,從而做出最正確的決定,即使發現錯誤也能夠臨危不亂、扭轉敗局,讓自己成為明智的決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