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康熙年間一位叫李毓秀的秀才所作。其內容采自《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意衍發而成。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學習等各種生活活動中所應恪守的行為規范。后經清代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原書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合轍押韻,朗朗上口,易學易記,是兒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啟蒙書籍。
“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作為“弟子”的行為規范,是告訴弟子怎么為人、怎么做事的。在生活之中每個人都扮演著弟子的角色,對于父母我們是兒子、女兒,對于兄長我們是弟弟、妹妹,對于老師、師傅,我們是學生、徒弟,無論養育我們的,教育我們的,還是在其他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對我們有所裨益的,我們都是弟子。如何去對待長者,如何在他們面前處事,如何理解他們對我們的教誨,這都是學問,都是需要我們去謹慎思考的。
學習《弟子規》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需要。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了各種波折苦難,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就是因為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為基礎。中華文化是無數先賢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由傳統文化而產生的向心力,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切力量所不能代替的。21世紀的競爭,是各個文明之間的競爭,沒有強大的文化底蘊,一個國家和民族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將被其他文明所同化、擊敗。要想讓中華民族持續發展,實現復興,就必須振興我們的傳統文化,而《弟子規》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它里面蘊含了中國人看重的孝悌、仁愛、誠信、勤勞、寬容等各種美德,是學習其他中華傳統典籍的一把鑰匙。
學習《弟子規》是立身處世,實現人生幸福的需要。人一出生,就自然地產生了各種關系,在家庭之內有父子關系、長幼關系、夫妻關系,在家庭之外有朋友關系、上下關系,這就是五倫。生活的真諦其實就是如何處理好這五種關系,實現五倫和睦。五倫和睦,一個人才能擁有健康的心理,享受到家庭的快樂,享受到事業的成功,美國人際關系大師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取決于他的專業本領,85%取決于他的人際關系與處事技巧。《弟子規》詳細地規范了人們在不同的身份之下如何行事,教人們如何成為一個好兒女、好兄弟、好朋友,從而實現幸福的人生。
學習《弟子規》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見識發生急劇的變化,這些變化既有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有消極的一面。社會中涌現了很多美好、善良的事件,但也有很多丑惡、冷漠顯現在人們面前,如拜金主義嚴重,見利忘義現象增多,見義勇為者減少等。這些消極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的缺失。《弟子規》的核心就是一個“德”字,它是教人們如何修養傳統美德,如何避免違背道德的,這對解決當前社會上法律難以顧及的種種不文明現象極為有效。
〖JP3〗學習《弟子規》是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如今大部分80后已經開始進入父母的角色中,他們中的很多人是獨生子女,本身就是被寵著成長起來的,自身都不知道如何受教育,更不要說教育下一代了。而學校中的教育多注重知識、技能的灌輸,對德育方面所做的努力還不足。《弟子規》正是彌補了當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的種種不足,給學生、弟子提供了一本學習寶典,給父母提供了一個教育綱要,讓學者知道學什么,教者知道如何教。
學習《弟子規》是個人成功、企業發展的迫切需要。一個人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就很難在社會、團體中立足,一個團體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就失去了發展的基礎。《弟子規》中提倡的“見利思義”、“寬容待人,嚴于律己”、“踏實誠懇,勿急勿躁”等思想正是現在很多人事業、工作中所缺少的;《弟子規》所提倡的“愛心”、“共贏”、“擁有使命感”等理念正是現代企業、團體發展不可或缺的。
〖JP2〗正因為學習《弟子規》如此重要、如此迫切,我們編寫了這樣一本書。書中對《弟子規》原文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對其蘊含的主要思想進行了闡述,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一些生活哲理進行了引申,可以使讀者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文意,更加深入地思考我們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