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獲得成功的捷徑
在35年中,美國出版社已經出版了二十多萬種圖書,但是,大部分圖書都是枯燥無味的,甚至有一些會賠本。最近,一位世界最大書店的經理對我說,雖然他的公司擁有75年的出版經驗,但賠本的幾率非常高,在八本書中有七本書是賠本的。
既然如此,我為什么還要寫這本書呢?在這本書出版之后,讀者為什么要花費精力去閱讀呢?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接下來我會一一解答。
為了解釋編寫這本書的原因和過程,我首先論述一下這本書的出版背景。
我從1930年開始為紐約工商界的人士講述教育課程。最初,我只是講述關于演講的課程,這種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訓練成年人在商業談判和公共場所中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克服面對眾人的緊張心理。然而,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后發現,雖然這些人需要提高演講能力,但他們更需要提高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與人交往的能力。我慢慢地發現,不僅是別人需要這種能力,我自己也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當我現在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時,便會對自己貧乏的知識感到惶恐。如果在二十年前就有這樣的書籍,用來提高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將是多么有價值的事情啊!
同理,如果你是商人,你也會面臨與人打交道的困難;即使你是工程師、建筑師、會計,甚至是家庭主婦,你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打交道。
幾年前,卡耐基基金會資助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一個人的成功中,15%取決于他的技術和知識,85%取決于他的人際交往,即他的個人品質和才能。
我每個季度都會在費城的工程師俱樂部舉行講座,同時還在美國的電機工程學會紐約分會開辦講座,大約有1500多人聽過我的講座。我經過幾年的觀察發現,那些懂得最多專業知識的工程師并不是獲得最高報酬的人。例如,我們可以每周花費25~50美元雇用工程、會計、建筑等專業技術人員,而這樣的人非常多;不過,除了專業技術之外,還善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具備領導才能、能夠激發他人才能的人,卻比較少,而且他們獲得的報酬比較高。
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他的事業處于頂峰時曾說:“與人溝通的能力也是一種商品,如同咖啡和糖。而且,這種能力的價值要比任何商品的價值都高。”
芝加哥大學和青年聯合會曾花費兩年時間、耗資2.5萬美元進行了一項調查,目的是考察成年人在社會中需要什么能力,調查的最后部分是在康涅狄格州的米利頓進行的。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城鎮,鎮上的每個成年人都接受了調查,他們需要回答156個問題,例如,你的職業和專業是什么、你接受的教育程度如何、你的收入是多少、你有什么興趣和愛好、你最喜歡哪個學科,等等。調查結果表明,成年人最關心的是健康,接下來就是人際關系——如何了解別人、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讓別人喜歡自己、如何讓別人贊同自己的意見等。
于是,調查委員會決定開設一門課程,專門幫助人們解決這些問題。雖然他們努力尋找相關資料,但始終沒有找到。最后,他們向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請教,哪些書籍能夠滿足成年人的這些需求。這位專家回答說:“沒有。雖然我知道這些成年人需要的是什么,但至今沒有人編寫過這樣的書籍。”
我知道他的話是對的,因為我曾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尋找關于人際關系的書籍,但始終沒有找到。于是,我嘗試著為學員編寫一本這樣的書,也就是這本書,希望能夠解決人們的問題。
為了編寫這本書,我尋找了大量的資料,例如,家庭問題專家迪克斯的報紙專欄問答、離婚法庭記錄、雙親雜志、阿爾弗斯特教授和詹姆斯教授的著作等。此外,我還聘請了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士幫忙查閱資料,他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在圖書館中研究各種心理學著作,閱讀了大量的雜志文章,摘錄了許多的人物傳記,以此了解各個時代的偉人是如何與人相處的。
我自己閱讀了大量各個時代的人物傳記,從凱撒一直到愛迪生,用來了解他們的為人處世方式。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希望能夠找到關于人際交往的方法。我還親自訪問了幾十位著名人士,其中有幾位是世界知名人物,如馬可尼、羅斯福、歐文、蓋玻爾、比可弗、約翰遜等,以便清楚地了解他們的為人處世之道。
我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準備了一篇演講稿,題目是《如何影響他人并獲得朋友》。最初,這篇演講稿的內容很短,后來逐漸地擴充成一篇一個半小時的演講稿。在這些年中,我每個季度都會在紐約的卡耐基研究中心演講這篇內容。
我為我的學員演講,鼓勵他們將這些技能運用到工作中和生活中,然后回到班上相互交流經驗和成果。這是一項非常有趣的工作,這些人都被這種新型的實驗吸引了,這是首次為成年人開設的講述人際關系的課程。
這本書的編寫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像孩子一樣逐漸成長起來的,在實踐過程中吸取了無數人的智慧和經驗。最初,我將這些規則記錄在許多小卡片上;當下一個學期時,我將它們印在比較大的卡片上;然后,印成小冊子;最后,印制成一本小書。篇幅和內容一直在擴充,經過十五年的研究和實踐,終于成為了這本書。在這本書中,我不僅論述了理論知識,還講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神奇效果。這些原則確實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帶領他們走向成功。
有一位學員是某個公司的老板,他擁有314名員工。長期以來,他對待員工的態度一直是批評和責備,從來沒有采取過表揚和鼓勵。當他了解到這本書中的規則之后,他對待員工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他的公司中處處洋溢著生機和活力,員工之間團結合作,他與員工的關系從“敵人”變成了“朋友”。
這位老板在一次班級演講中說:“以前,我在公司巡視時從來沒有人跟我打招呼,甚至有些員工會躲著我;現在,我們成為了朋友,即使是看門的值班員也熱情地與我打招呼,直接叫我的名字。”
現在,這位老板不僅獲得了更多的利潤,而且擁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最重要的是,他在工作和家庭中收獲了幸福。
許多推銷員在學習并運用了本書的規則之后,創造了更高的銷售業績。例如,許多推銷員找到了以前無法找到的新客戶。某些公司的高級職員在學習了這些規則之后,獲得了更高的職位和更多的薪水。一位高級職員在班上演講時說,由于采用了這些規則,他的年薪提高了5000美元。費城煤氣公司的一位高級職員,因為他喜歡與別人爭吵,而且無法很好地領導下屬,所以公司決定對他降職。然而,在接受訓練之后,65歲的他不僅沒有被降職,反而是升職、加薪。
在課程結束后舉辦的聚會中,許多夫人對我說,她們的丈夫在接受訓練之后,他們的家庭變得更加和美,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快樂了。此外,許多男士對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感到驚訝,覺得這一切好像是幻覺。有時候,有些人會激動地打電話給我,將他們獲得的新成就告訴我。
哈佛大學的著名教授威利姆·賈姆士曾說:“對于我們應該取得的成就來說,我們始終處于半睡半醒狀態。現在,我們僅僅利用了很小一部分的身心資源。其實,人類自身的潛能遠遠沒有發揮出來,人類所擁有的各種潛能都沒有開發和利用。”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開發人類擁有但從未利用過的潛能。當閱讀完這本書的前三章之后,如果你在人際關系方面沒有絲毫改進的話,那么,這本書對于你來說就是失敗的。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教給人們行動。
這是一本關于行動的書。
第一章
與人相處的基本技巧
對于所有人來說,贊美比批評更有效,更容易讓人獲得成功。當人受到贊美時,他會變得寬容、友好;相反,當人受到批評時,他的自尊心會受傷,他會變得暴躁、易怒,甚至會對周圍的一切充滿敵意。
第一節 永遠不要尖銳地斥責他人
斥責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它會傷害到一個人的自尊,并引發他的反抗情緒。斥責不僅不會達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會降低對方的士氣,讓對方的情緒陷于低谷。
只有傻子才會批評、斥責、抱怨,而充滿智慧的人會去了解對方、分析對方,找到他們那樣做的原因,然后采取相應的方式讓他們接受自己的意見。
在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在你打過交道的人中,有人會承認自己是壞人嗎?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列舉一個例子:
1931年5月7日,紐約市警察局進行了一次從未有過的大規模追捕行動。經過幾個星期的偵查,將擁有“雙槍神射手”稱號的窮兇極惡的殺人犯克勞雷包圍在紐約市西街他的情人的公寓中。
150名警察包圍了這座公寓,警察在屋頂上鉆了一個小洞,試圖用催淚瓦斯將克勞雷逼出來。同時,公寓四周布滿了機關槍。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中,手槍和機關槍的聲音打破了這個小區的寧靜。克勞雷用一張堆滿雜物的椅子作為掩護,不停地朝著警察開槍。一萬多人目睹了這場槍戰,紐約在以前從未出現過如此驚險的情況。等到克勞雷被捕之后,警察總監馬羅南說:“這位暴徒是紐約有史以來最危險的罪犯之一,他兇狠殘暴,殺人不眨眼。”
然而,克勞雷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呢?從他與警察交戰時所寫的一封信中能夠看出這一點。當時,他匆匆忙忙地寫了一封公開信,腿上受傷之處流出的鮮血染紅了信紙,他在信中說:“我擁有的是一顆疲憊的心,而且是一顆仁慈的心,從來沒有傷害過任何人!”
不過,真正的事實是怎樣的呢?在不久之前,克勞雷在長島的某條公路上與他的女友調情,這時一位警察走到汽車旁邊說:“先生,請出示你的駕照!”
克勞雷一句話都沒說,拔出手槍朝著警察連開數槍。當警察倒在地上之后,克勞雷從汽車中走出來,然后拿起警察的槍朝著尸體開了好幾槍。這才是克勞雷的真面目,但他居然在信中說:“我擁有的是一顆疲憊的心,而且是一顆仁慈的心,從來沒有傷害過任何人!”
最后,克勞雷被判處死刑。他在臨死之前意識到自己有罪了嗎?沒有,他依然說:“我捍衛了自己的權利,但得到的卻是這種惡果。”
由此可知,克勞雷始終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于罪犯來說,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這與他們的本性有著緊密的聯系。為了更好地解釋這個問題,我們來看這樣幾句話:“我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都奉獻給了別人,讓他們能夠生活得更加輕松、更加快樂。然而,我得到的是恥辱,還有被追捕、被通緝的日子。”
這是犯罪分子卡邦所說的話,他曾是美國的頭號公敵,在芝加哥一帶無惡不作,而且是有史以來最兇殘的匪徒之一。他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有罪,反而認為自己是一個大好人——不僅不被人們接受,還被人們誤會的大好人。
休斯是紐約臭名遠揚的罪犯,在他被另一名匪徒殺死之前,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好人。他在一次采訪中說:“我對大眾有恩,這一點不容置疑。”
關于這個問題,我曾寫信請教星星監獄的監獄長華納·勞斯。他說:“在星星監獄中,幾乎所有的罪犯都不會認為自己是壞人。他們會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例如,為什么要撬開保險箱,為什么要開槍傷害別人等。雖然他們的行為給其他人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會用錯誤的邏輯做辯護,而且認為不應該關押自己。”
除了亡命之徒之外,我們在平時所接觸的人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嗎?會對自己犯下的錯誤自責嗎?
“百貨大王”華納·梅格曾說:“在30年前,我就意識到批評別人是愚蠢的行為。我從來不會抱怨上帝在給人類分配智慧時的不均,因為我在克服自己的缺陷方面都覺得非常困難,哪里有時間抱怨上帝呢。”
華納·梅格早就明白了這一點,但我花費了30年的時間才領悟到這個道理:無論一個人犯了什么錯誤,無論這個錯誤多么嚴重,幾乎沒有人會自責。
批評斥責沒有任何作用,只會讓人采取防御措施,尋找各種理由為自己的錯誤進行辯護。我想要強調的是,批評是危險的事情,不僅會傷害一個人的自尊,還會引起他的強烈反抗。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例如,羅斯福和塔夫脫兩位共和黨總統之間就出現過激烈的爭論。正是這場爭論打破了共和黨內部的團結,從而促使威爾遜入主白宮。接下來,我們簡單論述一下當時的情況。
1908年,塔夫脫接替羅斯福成為了美國總統,而羅斯福則去美洲獵捕獅子。當羅斯福回來之后,他發現塔夫脫所實施的政策完全不符合他的方針,所以嚴厲地批評塔夫脫,并準備再次競選總統。
為了競選總統,羅斯福組建了“進步黨”,這對共和黨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在這次選舉中,塔夫脫領導的共和黨僅僅得到佛蒙特州和猶他州的支持,這是共和黨有史以來最慘痛的失敗。
羅斯福對塔夫脫極為不滿,但塔夫脫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呢?沒有,他曾含著眼淚辯解說:“我不知道如何做才能令他滿意。”
這件事要怪羅斯福呢,還是塔夫脫?我不知道,而且不必深入討論。現在,我想要說明的是,即使羅斯福認為塔夫脫需要負全部責任,但塔夫脫從未認為自己有錯,塔夫脫進行的辯解就是最好的證明。
接下來,我們論述一下“茶壺蓋油田”舞弊案,這是一個赤裸裸的丑聞。
在哈丁擔任總統時,哈爾特·福爾是內政部長,他負責阿爾克山丘和茶壺蓋地區油田的出租事宜,政府計劃將這塊油田留給海軍在未來使用。根據規定,這塊油田的使用權必須進行公開招標。然而,福爾直接將這份合同給了他的朋友圖海尼,而圖海尼給了福爾十萬美元的“好處費”。然后,福爾將有意競標的人都趕走,但這些人把福爾告上了法庭,控告他接受了十萬美元的賄賂,這就是著名的“茶壺蓋油田”舞弊案。這件事情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幾乎摧毀了哈丁政府和共和黨,福爾部長也被送進了監獄。
福爾部長受到了大眾的一致譴責,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遭受這種譴責的部長。那么,福爾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嗎?沒有,一點都沒有!
許多年后,胡佛總統在一次演講中曾說,哈丁總統由于被朋友出賣,精神受到嚴重刺激才會死亡。當時,福爾部長的妻子也在場,她聽到這句話后從椅子上站起來,大聲反駁說:“福爾沒有出賣哈丁,我的丈夫不會背叛任何人。即使將一堆黃金堆在我丈夫面前,他依然不會去做壞事。我丈夫是被別人出賣的,他才是受害者。”
這就是人類的天性,只會責怪別人,永遠不會責怪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誰都不會例外。因此,當你想要斥責別人時,便想想這些例子。我們要明白,當我們斥責別人時,他不僅會為自己辯護,還會指責我們;或者會像塔夫脫總統一樣,委屈地說:“我不知道如何做才能令他滿意。”
1865年4月15日,林肯總統奄奄一息地躺在福特劇院對面的一間破舊的公寓中。不久之前,他在劇院遭受槍擊,受了嚴重的傷。在這間公寓中,林肯瘦長的身軀躺在一張小床上,床頭上方掛著名畫《馬市》的復制品,桌子上面是一盞煤油燈,發出的光微弱、暗淡。
在林肯即將死亡時,陸軍部長斯坦頓說:“這里躺著的是全世界最完美的元首。”林肯為什么能夠得到這樣的評價呢?他擁有什么成功秘訣呢?我花費了十年的時間研究關于林肯的資料,然后耗時三年寫了一本關于林肯的書,名字是《人性的光輝——不為人知的林肯總統》。我細致地研究了林肯的性格及其家庭生活,尤其是他的為人處世之道。
林肯從來沒有批評過別人嗎?答案是否定的,他曾經很喜歡批評他人。林肯年輕時居住在印第安納州的鴿溪谷,他不僅喜歡指責別人,還時常寫信挖苦別人。他常常將信扔到大街上,以便更多的人能夠發現,其中的一封信導致對方一輩子都在痛恨他。當林肯在伊利諾伊州的斯普林菲爾德鎮擔任律師時,依然常常在報紙上公開抨擊他的對手,這給他自己引來許多麻煩。
1842年秋天,林肯在《斯普林菲爾德報》刊登了一封匿名信,諷刺一位驕傲自大的愛爾蘭人,這個人的名字是詹姆斯·謝爾茲。這封信在鎮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所有人都捧腹大笑。謝爾茲在得知此事之后勃然大怒,當他查出這封信的出處時,堅決要與林肯進行決斗。
雖然林肯不想決斗,但對方堅決要求,而且用難聽的語言謾罵,所以林肯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只好接受了對方決斗的要求。由于林肯的兩條胳臂比較長,因此他在決斗時選擇的是長劍,還向西點軍校的一位畢業生請教劍術。在決斗的那一天,他和謝爾茲站在密西西比河的沙灘上對峙著,準備進行殊死搏斗。在兩人將要進行決斗的最后一刻,他們的同伴阻止了這場決斗。
在林肯的一生中,這次未進行的決斗是一個恥辱。這件事讓他在為人處世方面受到了嚴重的教訓。此后,他再也不諷刺、斥責別人了。從那時候開始,林肯從來沒有因為任何事情批評過任何人。
在美國內戰時,林肯不停地更換將領,率領北方軍隊與南方聯盟進行斗爭,但總是失敗。這讓林肯覺得很煩惱,他在辦公室里走來走去。雖然許多人都在斥責這些將領,但林肯始終沒有批評他們。林肯最喜歡的一句格言是:“只有不去議論別人,別人才不會議論你。”
當林肯的夫人及其他人都在辱罵南方聯盟時,林肯總是說:“不要批評他們,如果我面臨的是他們的處境,我也會這樣做。”
不過,誰在這件事情上最有發言權呢,絕對是林肯。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1863年7月1日,蓋茨堡戰役爆發。7月4日晚上,南方的李將軍開始后退。當時,天空烏云密布,大雨傾盆而下。等到李將軍率領軍隊后退到波多梅克時,一條大河擋住了他們的去路,而他的身后是緊追不舍的北方軍隊。李將軍是進退兩難,陷入了困境中。
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將李將軍和他的軍隊打敗就能迎來勝利,于是林肯命令格蘭特將軍發動進攻。林肯用電報下達命令之后,特意派出特使要求格蘭特立即行動。
然而,格蘭特將軍沒有按照林肯的命令行事,甚至是與他的要求背道而馳。他不僅違背了林肯的命令,還一再拖延,遲遲不肯行動。他還用電報向林肯回復,尋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最后,等到河水退下去之后,李將軍帶著他的軍隊退回了南方。
林肯非常憤怒,沖著他的兒子羅伯特喊道:“格蘭特到底是什么意思?敵人已經進入了我們的包圍圈,只要行動就能消滅他們。但是,無論我怎么說,格蘭特就是不肯行動。在那種情況下,任何一位將軍都能夠打敗李將軍。如果我在那里的話,絕對能夠消滅掉敵軍。”
在失望和憤怒中,林肯給格蘭特寫了一封信。當時,林肯的心情肯定很糟糕,盡管他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氣,信中依然充滿了嚴厲的斥責。林肯在信中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