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最為重要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取材于法國后期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木訥、平凡的中年證券經紀人,為了響應內心的呼喚,追求繪畫的理想,拋棄了近乎完美的生活,沖破一切世俗羈絆,棄家出走,一人去往巴黎,窮困潦倒度日。歷經一番離奇,終與文明世界告別,在塔希提島上尋得精神的棲息之處,持續迸發的靈感令他創作出一幅幅驚世杰作。在藝術中,他終得其所,燃燒前半生的一切只為投入后半生命運為其安排的角色。一意孤行的執迷者、兇狠蠻橫的暴徒、不容于世人的男人、只為藝術燃燒的靈魂……他就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
狂熱的人格、躁動的靈魂、本心的召喚鋪就一條偉大的不歸路。這是一個惹人嫌的人,也是一個偉大的人。
“*會講故事”的毛姆以人物之傳展現卑微無趣的現實與崇高至上的理想。或許你想走在月光下,拾起六便士,理想和現實,皆在囊中。然而,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你會做出怎樣的抉擇?
每一個孤獨的靈魂、每一個夢想尚未泯滅之人,都應一讀再讀的偉大經典。在嘈雜的俗世,聆聽內心的呼喚,找到本真的自己,以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一味盯著地面尋找六便士而不抬起頭,你就看不見月亮了。
——毛姆
我十三四歲就看毛姆了……“I am a storyteller”,他這句話我永遠都會記得。他很會講故事,我看他寫的人,就像我在英國接觸到的所有英國人,有一種特別的味道。
——董橋
英國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期的長篇小說,特別是毛姆和斯蒂文森的,珠玉文字,紳士情懷。
——馮唐
做你最想做的事,生活在你喜歡的環境里,淡泊寧靜自得其樂,這就是糟蹋自己?而當上著名的外科醫生,擁有萬鎊年薪和漂亮妻子,就是成功了?我認為,答案取決于你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對社會義務的承擔,以及個人追求如何。
——《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最為重要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取材于法國后期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木訥、平凡的中年證券經紀人,為了響應內心的呼喚,追求繪畫的理想,拋棄了近乎完美的生活,沖破一切世俗羈絆,棄家出走,一人去往巴黎,窮困潦倒度日。歷經一番離奇,終與文明世界告別,在塔希提島上尋得精神的棲息之處,持續迸發的靈感令他創作出一幅幅驚世杰作。在藝術中,他終得其所,燃燒前半生的一切只為投入后半生命運為其安排的角色。一意孤行的執迷者、兇狠蠻橫的暴徒、不容于世人的男人、只為藝術燃燒的靈魂……他就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
我承認,當初結識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時候,我從未看出他有什么過人之處,而如今否認其非凡的人就罕見了。我所說的非凡,并不是走運的政客或成功的軍人所具有的那種;他們那非同尋常的品質,與其說是自身的稟賦,倒不如說是因了他們所處的位置。一旦時過境遷,其不同凡響也就大打折扣了。人們屢屢見到,退出職位的首相原不過是夸夸其談的雄辯之士,失去兵權的將軍也就成了懊喪失意的市井英豪。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之非凡乃是實至名歸。你也許不欣賞他的藝術,但無論如何都很難不對它表現出興趣。他的畫作擾動你的心境,吸引你的注意。斯特里克蘭受人嘲笑的時期已經過去,為他辯護或大加贊揚也不再被看作離奇反常或怪僻乖張了。他的種種缺點已被視為其優點的必要補充。他的藝術地位仍可爭論,崇拜者對他的追捧也許跟貶抑者對他的輕視同樣變化無常,然而有一點不容置疑,那就是他具有天才。依我看,在藝術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藝術家的個性。其個性若是獨特的,他即便有一千種缺點我也樂于諒解。我認為,委拉斯開茲是比埃爾·格列柯更優秀的畫家,可是見慣其畫作之后,人們也就不那么熱心于稱贊他了。而那位克里特畫家的作品訴諸感性且富于悲劇意義,顯現出其靈魂之神秘,猶如恒久的犧牲。藝術家—畫家、詩人或音樂家,以其崇高的、美好的創作裝點世界,滿足人們對美的感知。不過其創造性與性本能相似,都帶有粗野狂放的一面。在將其杰作展示給世人之時,藝術家也將自身更加非凡的天賦呈現于世人面前。探究藝術家的秘密有些像閱讀偵探小說。它是一個謎,如鴻蒙宇宙一般,妙就妙在無解。斯特里克蘭最不重要的作品也展示著他的個性,它是奇特的,受折磨的,復雜的。正是這一點,使那些即便不欣賞其畫作的人也不能對它們漠然視之;就是這一點,激起了人們對他生平與性格如此濃厚的興趣。
直到斯特里克蘭去世四年之后,莫里斯·于雷才寫了發表在《法蘭西信使》上的那篇文章,使這位不為人知的畫家免于被遺忘。他的文章指明了路徑,一些善順從而罕標新的作家于是沿此足跡走了下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法國美術評論界沒有誰享有比于雷更無可爭辯的權威。他所提出的主張不可能不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他的推崇似乎過度,然而后來人的論斷證實了他的評價。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聲譽如今也在他奠定的基礎上牢固地建立起來。這一聲譽的樹立是藝術史上最富于浪漫意味的事件之一。不過,我無意談論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作品,除非這些作品涉及他的性格。對某些畫家的看法我不能茍同,他們傲慢地聲稱,一般人不可能理解繪畫。外行要表現對他們作品的評價,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言不發,掏出支票簿即可。我認為,將藝術看作是唯有匠人方才完全了解的技巧,是荒謬的誤解。藝術是情感的表現,而情感使用的是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當然我也承認,評論者如果對有關技藝不具備實際知識,就難以說出有真正價值的見解,而我對繪畫就是極其無知的。幸運的是,在這方面我無須冒任何風險,因為我的朋友,愛德華·萊格特先生,一位優秀作家兼出色畫家,已經在一本小書里對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作品做出了詳盡的論述。該書的文風令人陶醉,堪稱典范。只是在英國,這種文風多半不如在法國那么有幸得到推崇。
莫里斯·于雷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里,大致描述了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生平,這是有意吊一下讀者的胃口。于雷對藝術的熱情全無一己私利,他真心想要引起明智之人對一個極為獨特的天才畫家的注意。而身為一位優秀的報人,他不會不知道,作為讀者天性的“人情味”,會使他更容易達到撰寫該文的目的。先前跟斯特里克蘭有過接觸的人,那些在倫敦就認識他的作家、在巴黎蒙馬特爾的咖啡館里見過他的畫家,大為驚奇地發現,一個當初在他們眼中未見成功、與他人無異的藝術家,竟是個真正的天才,而他們卻交臂失之。從這時起,在法國和美國的雜志上就接二連三地冒出了各種文章:這個人回憶與他的逸聞舊事,那個人撰寫對他的評價鑒賞。它們使斯特里克蘭名聲大噪,迎合了卻又滿足不了公眾的好奇心。人們對這個話題津津樂道,遂使勤于治學的魏特布雷希特-羅特霍爾茨,得以在其厚重的專著中,提供了一份出色的目錄,羅列了一些具有權威性的文章。
制造神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那些在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的人物,他們的生涯中但凡有任何事情,意外的或是費解的,人們就會如饑似渴地抓住不放,造作傳奇,然后予以狂熱地信奉。這乃是浪漫心理對生活之庸常的抵制。傳奇中的種種故事,成為主人公達至不朽境界最可靠的通行證。冷眼回顧歷史的哲人會微笑著見到,沃爾特·羅利爵士深深長存于人們的記憶中,是由于他把披風鋪到地上,以便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踏著走過,而非他將英文名稱帶給了一些新發現的國家。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一生寂寂無聞。他樹敵甚于交友。因此,寫他的人需要以活躍的想象彌補有限的回憶,也就不足為奇了。很明顯,盡管人們對他所知甚少,也足資敷衍鋪陳,加以浪漫的描述了。他的生活有很多離奇可怕的行為,他的性格具有驚世駭俗的特征,他的命運又不乏悲慘凄涼的遭際。經過適當時間,諸如此類的申述演繹便生成了一個傳奇,明智的歷史學者都難以對此斷然提出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