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弗洛伊德并駕齊驅的心理學大師巔峰之作 影響全球近百年,在社會環境中深入洞悉人性的暢銷精品 一部理解人性的必讀啟示錄個體心理學經典譯本。弗洛伊德昔日愛徒、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阿德勒教你讀懂人性,獲得更好的生命體驗,尋找更積極的人生意義。
第一部分 性格發展的原理
一
精神的含義
什么是意識?
我們認為意識的對象只包括運動的、具有生命的有機體。“意識”一詞暗含著自由運動,因此,那些深深地扎根于一個地點的有機體不能被看做有意識。將橡樹看做一個具有情感和思想的有機體的做法非常怪異,我們不必認為橡樹可能“接受”了不能逃避的被砍的命運,也不必聲稱橡樹“預感”到了即將被砍,更不必將理智和自由思考強加給它,因為它將永遠用不到這些內容。從這些角度看,“橡樹具有意志和理智”的說法不能成立。
運動與意識具有嚴格的必然關系,它是植物和動物的區別之一。因此,在探討精神的演進時,我們必須將一切與運動相關的事物納進來。人類運動所遭遇的困難可以推動精神的發展,促進經驗積累,提高人類記憶力,最終使個體適應生活。我們可以從一開始就斷定精神的發展離不開運動,而所有心理現象的進化和進步都受到有機體活動能力的調節。這種活動能力刺激、促進并依賴更為集中的精神活動。如果一個個體受到來自所有方向的運動力,那么,他的精神生活將停止。
精神的作用
在考察精神的作用時,我們意識到,它可能與有機體天生能力的進化有關。精神作為一種器官,為發現生命和保護自我提供了條件。心理活動是一種挑釁和抵御相交織的過程,最終目的是保證有機體連續地存在,并為其發展創造安全的環境。在上述假設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考慮精神的真正概念。心理活動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它必定與環境有關。它能夠接受外界刺激,并做出相應反饋。
這些描述提示,人類、身體本能、美德和惡行的引申含義非常豐富,而且這些能力和特征往往相互交錯,其原因在于界定某一項能力或身體特征優劣的標準尚未被建立起來。對這些能力和特征的評估只有放到個體發現自我的環境中進行,才有價值。眾所周知,在某種意義上,人類的腳可以被看做退化的手。對于那些必須爬樹的動物來說,人類的腳絕對不適用;同理,對人類來說,由于我們要在平地上行走,雙腳比雙手有用得多!沒有人愿意放棄“退化的”雙腳,而用“雙手”行走。事實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他人明顯的肢體缺陷不應該被看做一種罪過。我們只能通過結合特定場景判斷這些缺陷的優劣。
我們的目的及目標導向
關于人類最重要的事實就是:我們總是朝著特定的方向前進。我們難以想象人類精神是一個孤立的靜止實體。我們最好將人類精神看做一個不同運動部件的組合體。這些運動部件具有相同來源,指向單一的終極目標。這種具有單一目標的目的論構成了適應原理的基礎。精神活動不可能是分散而缺乏統一目標的,而我們的行為應該具有一定的方向。
精神生活與我們的目標息息相關。如果缺乏建立、延續、糾正和指引人類活動的最終目標,我們將不能進行思考、感受、祝愿或做夢。這種現象背后體現了有機體適應環境并對環境作出應答的必要性。我們已經發現,人類身體和精神活動遵循一些基本的原理。心理發展的過程在與長久目標相關的模式下進行,而這種目標又反過來,受到生命動力的影響。目標兩種狀態包括:變化或靜止。從這個層面上講,所有心理現象都可以被看做個體為應對未來狀況所做的努力。簡單地講,靈魂似乎暗含著一股推動人類朝某種方向前進的力量,而“個體心理學”認為人類精神的所有外在表現仿佛都與這種方向相關。
了解個體的目標和世界的一些事實將有利于我們理解人類表達自身的不同方式,人類生活的各種方向以及這些方向如何影響他們實現目標的過程。當然,我們還應該知道個體必須通過哪些步驟實現他們的目標——就像往空中扔一塊石頭,然后觀察它的落地軌跡一樣。但由于終極目標時常被修改,所以個體的活動不會遵循固定的自然法則。不過,由于個體具有一個終極目標,所以他的所有活動必定都指向這個目標,從而造成個體活動遵循自然法則的假象。毫無疑問,關于心理活動的法則必然存在,但這種法則不是自然法則。跟萬有引力定律不同,它是人為制定的。那些認為存在足夠證據證明所謂的自然精神法則的觀點未免過于膚淺。有的人堅信他們發現了環境中存在一股永恒的天賜力量,這些行為引起了民眾思想混亂。別忘了,如果一名畫家決定要作一幅畫,那么,他只會關注跟繪畫相關的生活物品。然后,他開始常規構思,繪出理想的作品——整個過程就像畫家受到自然法則感召一樣。這種行為的傾向性有多大?我們的推論是:如果畫家的行動自由,他必定遵循某種目標繪畫。
身體運動與精神運動不是同一概念。這種差異性回答了所有關于自由意志的問題,F在,人們普遍認為人類不可能具有完全意義上的自由。人類一旦追求某種目標,就必然受其約束,而這個目標又時常為宇宙、身體狀況和社會環境影響。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大多數人認為我們的心理受到某種永恒的自然法則支配。但如果一個人拒絕承認他與社會存在的關系,并反抗這種關系,或拒絕融入客觀生活中,那么,這種永恒的自然法則將失效,隨之而來的是新的目標法則。同理,群居生活法則不適用于那些對生活感到迷茫,而且拒絕承認他們與同伴人類存在關系的人。在這里,我想再次強調,僅在確定合理目標后,我們精神生活的運動才可能發生。
其次,人類可以通過注意自身行為來發現生活目標。這點尤其關鍵,因為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真實目標。從心理學實踐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準備理解人類,我們必須仔細觀察人類的行為。進而,人類行為的多重解讀使這種觀察變得更為復雜。我們可以取某一個體的多種行為進行直接比較,或畫圖觀察趨勢。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通過比較曲線上不同時間點的個體心理態度,從而理解人性。這種方法經常被用來清晰地再現一個人的一生。下文舉例說明了兒童的心理態度是如何驚人地與成人的行為模式一致的。
有一次,一名極度抑郁的患者來訪,他是一位30歲男性,性格非常挑釁。雖然他的童年生活艱難,但是他后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別人的認可。這位患者抱怨道,他已經失去了工作欲望,甚至生存欲望。他準備跟女友訂婚,但一想到未來,就震顫不安。他處處小心提防女友的行為,這幾乎毀了他們的婚約。但他解釋為何猜忌時,理由并不十分充分。因為我們不能將原因歸咎于他可疑的女友,所以這位患者表現出來的明顯的猜忌行為原因未明。這是眾多類似案例之一。在這些例子中,男人接觸女人,為對方所吸引,但隨之開始猜忌,并最終破壞最初他們建立起來的聯系。
現在,讓我們一起利用之前提及的方法畫出這位患者的生活方式:將患者以往發生的事與目前的態度用線條連起來。我們通常會詢問患者最早的童年記憶,盡管我們不能確定回答是否具有真實性。患者告訴我們,他當時跟母親、弟弟一起逛超市。超市人山人海,異常擁擠,于是,母親把他抱起,但過了一會兒,她想起了小兒子,于是她把大兒子放下,抱起小兒子。接著,大兒子在人海中被壓得喘不過氣,感到異?只。當時,患者年齡是4歲。在患者陳述童年記憶時,我們發現,患者的陳述與目前對生活的怨言如此相似!他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招人喜愛,更不能忍受自己的位置被他人取代。當我們在童年和現狀之間畫出一條直線時,那位吃驚的病人立刻領會了兩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