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收錄朱自清創作zui高成就的《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膾炙人口的名篇的同時,還納入了其經典的游記散文及日常隨筆等。這些文章思想內涵極為豐富,反映出了其對生活的獨特理解,且多數散文作品生動而鮮明地表露出了其審美理想,這種審美理想的內在律動,便是他創作的整體美學風格,也是他散文藝術風格的精義所在。其散文至情至美,善于把寫景與抒情融會起來,創造出一種詩的意境,把讀者引入一種藝術境界,無論寫景、敘事,還是議論、抒情,都能為讀者創造一種極為動人、極為和諧的氛圍和情調,使讀者深受感染,并引發共鳴。
《荷塘月色》精選朱自清先生寫景、敘事、抒情散文以及經典的游記散文及日常隨筆等。這些文章思想內涵極為豐富,不僅可以品讀現代文學史上“白話美文的模范”,還能從微微蕩漾的時光波紋里,映現先生從少年、青年到中晚年的人生境遇和感悟。純樸、清新,處處袒露真情實感,堪稱一部獨特的心路自傳。
教育部推薦,新課標必讀
清雋筆觸繪出至真至愛至美的世界獨特摯樸文風樹立“白話美文的典范”
精選《荷塘月色》《春》《匆匆》《背影》《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耳熟能詳的名篇
朱自清(1898-1948年),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成長于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北京大學畢業,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國現代詩人、散文作家。代表作品《背影》《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荷塘月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代表了他的散文藝術的極高成就。
年華追憶
一封信
阿河
擇偶記
背影
給亡婦
兒女
我是揚州人
女人
說夢
寄情怡性
荷塘月色
揚州的夏日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春
看花
春暉的一月
歌聲
買書
沉默
故情重溫
我所見的葉圣陶
白采
魯迅先生的雜感
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
《燕知草》序
懷魏握青君
松堂游記
冬天
飄零
旅蹤屐痕
南京
白馬湖
初到清華記
重慶行記
蒙自雜記
潭柘寺、戒壇寺
旅行雜記
三家書店
羅馬
滂卑古城
瑞士
荷蘭
柏林
巴黎
加爾東尼市場
吃的
圣誕節
房東太太
擇偶記
自己是長子長孫,所以不到十一歲就說起媳婦來了。那時對于媳婦這件事簡直茫然,不知怎么一來,就已經說上了。是曾祖母娘家人,在江蘇北部一個小縣份的鄉下住著。家里人都在那里住過很久,大概也帶著我;只是太笨了,記憶里沒有留下一點影子。祖母常常躺在煙榻上講那邊的事,提著這個那個鄉下人的名字。起初一切都像只在那白騰騰的煙氣里。日子久了,不知不覺熟悉起來了,親昵起來了。除了住的地方,當時覺得那叫做“花園莊”的鄉下實在是最有趣的地方了。因此聽說媳婦就定在那里,倒也仿佛理所當然,毫無意見。每年那邊田上有人來,藍布短打扮,銜著旱煙管,帶好些大麥粉,白薯干兒之類。他們偶然也和家里人提到那位小姐,大概比我大四歲,個兒高,小腳;但是那時我熱心的其實還是那些大麥粉和白薯干兒。
記得是十二歲上,那邊捎信來,說小姐癆病死了。家里并沒有人嘆惜;大約他們看見她時她還小,年代一多,也就想不清是怎樣一個人了。父親其時在外省做官,母親頗為我親事著急,便托了常來做衣服的裁縫做媒。為的是裁縫走的人家多,而且可以看見太太小姐。主意并沒有錯,裁縫來說一家人家,有錢,兩位小姐,一位是姨太太生的;他給說的是正太太生的大小姐。他說那邊要相親。母親答應了,
定下日子,由裁縫帶我上茶館。記得那是冬天,到日子母親讓我穿上棗紅寧綢袍子,黑寧綢馬褂,戴上紅帽結兒的黑緞瓜皮小帽,又叮囑自己留心些。茶館里遇見那位相親的先生,方面大耳,同我現在年紀差不多,布袍布馬褂,像是給誰穿著孝。這個人倒是慈祥的樣子,不住地打量我,也問了些念什么書一類的話。回來裁縫說人家看得很細:說我的“人中”長,不是短壽的樣子,又看我走路,怕腳上有毛病。總算讓人家看中了,該我們看人家了。母親派親信的老媽子去。老媽子的報告是,大小姐個兒比我大得多,坐下去滿滿一圈椅;二小姐倒苗苗條條的,母親說胖了不能生育,像親戚里誰誰誰;教裁縫說二小姐。那邊似乎生了氣,不答應,事情就摧了。
母親在牌桌上遇見一位太太,她有個女兒,透著聰明伶俐。母親有了心,回家說那姑娘和我同年,跳來跳去的,還是個孩子。隔了些日子,便托人探探那邊口氣。那邊做的官似乎比父親的更小,那時正是光復的前年,還講究這些,所以他們樂意做這門親。事情已到九成九,忽然出了岔子。本家叔祖母用的一個寡婦老媽子熟悉這家子的事,不知怎么教母親打聽著了。叫她來問,她的話遮遮掩掩的。到底問出來了,原來那小姑娘是抱來的,可是她一家很寵她,和親生的一樣。母親心冷了。過了兩年,聽說她已生了癆病,吸上鴉片煙了。母親說,幸虧當時沒有定下來。我已懂得一些事了,也這么想著。
光復那年,父親生傷寒病,請了許多醫生看。最后請著一位武先生,那便是我后來的岳父。有一天,常去請醫生的聽差回來說,醫生家有位小姐。父親既然病著,母親自然更該擔心我的事。一聽這話,便追問下去。聽差原只順口談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母親便在醫生來時,教人問他轎夫,那位小姐是不是他家的。轎夫說是的。母親便和父親商量,托舅舅問醫生的意思。那天我正在父親病榻旁,聽見他們的對話。舅舅問明了小姐還沒有人家,便說,像×翁這樣人家怎么樣?醫生說,很好呀。話到此為止,接著便是相親;還是母親那個親信的老媽子去。這回報告不壞,說就是腳大些。事情這樣定局,母親教轎夫回去說,讓小姐裹上點兒腳。妻嫁過來后,說相親的時候早躲開了,看見的是另一個人。至于轎夫捎的信兒,卻引起了一段小小風波。岳父對岳母說,早教你給她裹腳,你不信;瞧,人家怎么說來著!岳母說,偏偏不裹,看他家怎么樣!可是到底采取了折衷的辦法,直到妻嫁過來的時候。
1934年3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