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分為五部分,包括《中國近代史講義》《中國近世史前編》《中國近百年史概說》《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和《日俄戰爭》。從1848 年鴉片戰爭爆發,一直到抗戰結束,舉凡近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社會制度、世態風貌無不細致入微,絲絲入扣,是讀者了解中國近代史的佳作。
★世界上的民族國家為什么會有盛衰興亡之事?★史學大師呂思勉早年探討中國近代史的主要成果。★多角度客觀全面解讀近代中國百年歷史。★易中天推崇的史學大師,錢穆敬重的授業恩師,瀝血數載的巨作,了解中國近代歷史的絕佳讀本。呂著《中國近代史》的特點——一是傳承傳統的史學理念,鑒往世興衰,考當今得失,因此著史特別有時代感,總是立足于當下,闡述現實問題的歷史淵源;二是立足于客觀的情勢,同情地理解歷史中的人物事件,揭示歷史不得不如此的必然性,不求全責備,也不拔高歷史人物,因此顯得客觀公允。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 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自1926 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教授,后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 年,光華大學遷至四川,乃歸鄉閉戶著書。1949 年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一級教授﹑上海歷史學會理事﹑江蘇省政協委員。
呂思勉一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史研究,是史學界公認舊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學者,他將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仁傳為美談。注重排比史料,分類札記,長于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廣泛閱讀新出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著述宏富,對經學﹑文字學﹑文學亦有獨到見解。
第一編 中國近代史講義
一、緒論
二、中西交通之始
三、傳教之始
四、康雍乾三朝與俄國交涉
五、清代之盛衰
六、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
七、道光以前煙禁
八、燒煙及中英戰事
九、江寧和議
十、鴉片戰爭之役評論
十一、五口通商后廣東中英交涉
十二、咸豐戊午、庚申之役
十三、戊午、庚申和約大要
十四、中俄咸豐戊午、庚申兩約
十五、同光中俄交涉
十六、嘉道咸同光之朝局
十七、各國立約交涉
十八、革新之漸
十九、日本立約及臺灣生番事件
二十、英人《芝罘條約》
二十一、法越之役
二十二、英緬之役
二十三、英謀西藏
二十四、中日之戰與馬關條約
二十五、港灣之租借
二十六、戊戌政變及庚子義和團
二十七、俄占東三省及日俄之戰
二十八、清末外交情勢
二十九、改革政體之動機
三十、清之亡及民國成立
三十一、民國以來之政局
三十二、民國以來之外交
第二編 中國近世史前編
一、論中國近世史的性質
二、入近世期以前中國的情形
三、中西的初期交涉
四、鴉片戰爭和咸豐戊午、庚申之役
五、漢族的光復運動
第三編 中國近百年史概說
一、總論
二、中西交涉之初期
三、鴉片戰爭前之國內情形
四、外力侵入時代中國之情形
五、變動中之中國
六、國民政府之北伐
第四編 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
一、商業篇
二、財產篇
三、征榷篇
第五編 日俄戰爭
一、東北形勢總論
二、日俄開戰之原因
三、日俄戰前之交涉
四、日俄兩國戰前之形勢
五、日俄戰事上
六、日俄戰事下
七、日俄和議
八、日俄戰爭與中國之關系
九、日俄戰役之結果及戰后情勢之變遷
十、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