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迷人的腸子、有趣的腸神經、喧鬧的微生物世界三部分, 主要包括: 排便便的奧秘、通往消化道的入口也很神奇、腸胃系統越靠近越美麗、食物在我們體內的旅程、反酸: 親兄弟也難免有打架的時候等。
我是剖腹產臨世的,也沒有被母乳喂養過,這讓我成為21世紀腸道科學領域最佳的研究對象。要是當初我對腸道了解得更多些的話,估計我之后得的病自己都能預估出大半來。
最早我患有乳糖不耐癥,可是5歲之后就突然神奇地好了。之后我的體重一直莫名其妙地上下波動。后來總算一切正常了一段時間,就在我以為日子從此太平了的時候,大麻煩來了。
我17歲那年,右腿上突然毫無征兆地出現了一個小傷口,一直都愈合不了。拖了一個月我終于去看了醫生,可是醫生也無法確診,就隨便給我開了點藥膏。三個星期后,傷口不但沒有愈合,反而擴散到整條右腿。不久我的兩條腿、胳膊還有后背全都爛光了,有時甚至臉上也是。幸好那是個冬天,我可以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大家都以為我是皰疹爛到了臉上還留了疤。
所有的醫生都沒法解釋我得的到底是什么病:“也許、可能、大概是某種神經性皮炎。”最常見的推斷,要么是因為壓力太大,要么就是因為心情不好。也就“可的松”(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還算有點效果,但只要一停用,一切又都回到了老樣子。就這樣整整一年,不論春夏秋冬我都在褲子里緊緊裹一層連褲襪,只有這樣傷口的膿水才不會滲出來弄臟褲子。終于有一天我忍無可忍,決定開始自己著手研究這個問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一篇報道,說的是一名男子在服用抗生素之后得了與我極其相似的皮膚病。湊巧的是,我在傷口第一次出現之前的數周里也服用過抗生素!
從這一刻起,我發覺我得的應該不是單純的皮膚病,而是由腸道疾病引發的皮膚問題。我開始把自己當成腸道病人來對待,遠離所有奶制品,幾乎不碰任何含麥膠[1](Gluten)的食物,服用各種各樣的益生菌,盡量把自己的飲食結構調整得更健康。那段時間里,我把自己當成小白鼠做了若干大膽的試驗——?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我那時候就懂醫學,估計里面有一半的試驗借我個膽我也不敢做。比如有一次,我連續幾個星期服用了過量的鋅,之后幾個月我的嗅覺比狗還靈敏。
幾經周折之后,我的病總算痊愈了。嘗到勝利果實的同時,我深深地體會到,知識就是力量。從此我踏上了學醫之路。
記得大學第一個學期有次聚會,我旁邊坐了一位口臭超級夸張的男生。那臭真是驚天動地、與眾不同——?既不像有些大爺嘴里的腐腥味兒,也不像一些阿姨貪嘴甜食留下的酸臭味兒。過了一小會兒我就從他旁邊坐開了。沒過幾天我聽說這個男生自殺了。這件事讓我一直無法釋懷,我總是在想,這口臭會不會是由什么嚴重的腸道疾病引起的,然后這“爛掉”的腸子也摧毀了他的精神?
左思右想了整整一周,我把我的猜測悄悄說給了一個閨密聽。幾個月后,閨密得了很嚴重的胃腸感冒,飽受折磨。當我們再見面時她告訴我,她覺得我的猜想確有幾分道理,這次胃腸感冒讓她心力交瘁,無論肉體上還是精神上,她都很久沒有這么痛苦過了。閨密的支持讓我更加有了研究動力,由此踏入了一個冷門的研究領域——?腸道和大腦的關系。
近年來這個研究領域發展迅猛。就在10年前,這個領域能找到的科學發表物還屈指可數,而現如今,已經有數以百計的科學文獻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腸道究竟如何影響著人類健康,這已然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新的研究方向!著名的美國生物化學家羅布·內特(RobKnight)在《自然》(Nature)雜志中曾提到:這一領域的研究堪比干細胞的研究,甚至前景更好。
這讓我對自己的選擇越來越熱情高漲。
大學期間,我發現腸道健康領域在醫學界就像“繼子”一樣不招人待見。腸道是人體里獨一無二的重要器官——?它組成了人體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統,它能從食物中汲取能量,它還能制造20余種激素?墒窃S多醫生在上學期間對這個器官卻所學甚少。2013年的5月,我參加了一個在里斯本舉行的研討會,主題是“腸道細菌與健康”。參加會議的沒多少人,其中一半都來自實力雄厚的一流研究院,比如哈佛、耶魯、牛津、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EMCL)等等,這些研究院爭著對最新的研究成果一睹為快。這些科學們家關起門來討論著如此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公眾對此卻一無所知。
確實,通常情況下,嚴謹的科學態度要遠遠勝于草率定論,但是,有時候過于小心翼翼也會讓我們錯失良機。比如,科學界公認,有消化問題的病人往往伴有腸道神經紊亂。腸道會向大腦的某個區域發出信號,而該區域主要負責處理接收身體不適的信息。這時候病人會感到很不舒服,卻對不適的原因一無所知。如果醫生把它當成主觀的心理問題來治療,效果只會適得其反。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但都在告訴我們,有些科學研究還是應該盡早普及!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也正在于此:我希望能向大眾普及和推廣那些看似高深的科學知識。很多科學知識都封存于科學家的研究論文中,或者僅限于學者們私下討論,而這些有可能恰恰是許多病人正在苦苦追尋的答案。
許多病人治療陷入窘境,開始對現代醫學感到失望,對此我感同身受。我并沒有什么靈丹妙藥,我也知道即使擁有健康的腸道也并非包治百病,但是我愿意盡我所能深入淺出地來告訴你腸道是如何工作的,和你一起分享這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教你如何應用這些知識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大學攻讀的是醫學,之后又在醫學微生物學院完成博士論文,這些寶貴的知識和閱歷能幫助我有效地梳理和評估各種醫學結論。同時,我的個人經歷也促使我更加努力致力于做好科普工作,讓科學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我的妹妹呢,她則負責在我寫書時監督我不要跑題。每寫完一段我都會首先讀給她聽,她總是聽得很仔細,有時還會一臉壞笑地點評點評:“這段你還是重寫一遍吧。”希望經過她這樣“嚴苛”的讀者在第一時間把關,我的科普能讓絕大多數的人都覺得有趣,且能饒有興趣地讀下去。
譯者序
這本書去年在德國火遍了大街小巷。過年、過節、生日、婚慶,一定都能在禮品單上見到這本書的身影。我就在圣誕節的時候連收了兩本,還不包括我自己之前買的那本。一本寫腸子的書為什么能賣成最佳暢銷書?當然不(只)是因為作者長得水靈,而是因為這本書真的好玩又好看。
中國是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家,放眼我的朋友圈,一半是爸媽輩最愛的食療養生帖,一半是各路吃貨發圖拉仇恨。不管你是資深吃貨還是養生大咖,你有沒有想過,美食在吃下去之后、迂回出來之前,都在肚子里經歷了什么?為什么吃下去的東西形態萬千,可拉出來的東西卻長得大同小異?
問完這兩個問題,如果你以為這本書主要說的是便便,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腸子是個巨大的造便工廠,但是便便只是垃圾而已,真正的偉大產品是被身體吸收掉的各種營養物質。
歐美國家有句俗語,“youarewhatyoueat”,你吃的什么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人。其實不僅僅是你吃下去的東西,你的腸子對什么敏感、能吸收什么,也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生活質量?赐赀@本書你甚至會開始懷疑人生——我們的身體究竟還是不是由自己在做主?其實不光身體,你的心情,你過的生活,又真的是完全由“你”自主選擇的嗎?甚至,“你”又是誰呢?我不告訴你,你自己去書里找答案吧!
一直以來,我都想為家人找一本好的健康科普書?上鴥鹊慕】祬矔m然琳瑯滿目,但翻開來都是100個健康小訣竅、50個長壽小技巧之類的。這一點我覺得是中國和德國相比非常不同的地方。我們中國,老祖宗留下來的五千年智慧結晶,很多都是門經驗科學、傳承的手藝。德國人很喜歡問為什么,把實際應用理論化,然后運用到實踐中,再從實踐提升理論,不斷地交疊思考。所以扎染在中國千百年下來成了文化,而在德國成了C16H10N2O2。
話一下扯遠了。總之我堅信,一本健康科普書的意義,不僅在于告訴大家該怎么做,還要告訴大家為什么要這樣做,以及以后碰到類似的情況該怎樣舉一反三。
直到看到這本書,我才覺得靠譜了。書里面寫的雖是正統的醫學知識,但是深入淺出,風趣又好玩,當成小說看也完全沒問題。這本書雖然書名是腸子,但說的絕不僅僅是腸子。身體里的五臟六腑是協調合作的團隊,腸子再重要,它也只是團隊里的一員。所以這本書從基礎知識講起,從解剖結構到里面的神經系統、到依附的微生物群、到和其他臟器的關系,全面系統地講解了整個消化系統是如何工作的。器官長成那樣是有原因的,身體里的世界也同樣有著蝴蝶效應。只有了解了這些,你才有可能懂得身體傳達給你的種種信號,并且對這些信號做出恰當的回應。
為了給我家人好好地科普,我毛遂自薦翻譯了這本書。能完成這個浩大的工程(對我而言),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同事JuliaPfister,在我專業知識卡殼的時候和我一起探討研究。此外也要感謝朱小姐,在我壓力山大、負能量滿滿的時候激發我的小宇宙。
譯書的時候,我總是想著怎么樣解釋才能讓我媽看明白,德國小青年間說的笑話怎么說才能讓我媽也會心一笑。希望這種心情也能傳達給在看這本書的你,也希望這本書能給你帶來些啟發,就像當時它啟發了我一樣。
錢為
2015年12月于慕尼黑
[1]麥膠,俗稱面筋、麩質,其中含有麥膠蛋白。白種人會對麥膠蛋白過敏,亞洲人一般不會。
【德】朱莉婭·恩德斯(Giulia Enders),《腸子的小心思》的作者,一位明明可以靠顏值但偏偏要靠才華征服讀者的德國妹子,法蘭克福微生物研究院醫學博士,兩次獲得Wilhelm UndelseHeraeus Foundation基金的支持。2012年,她的演講《腸子的小心思》在弗萊堡科學脫口秀中獲得一等獎,并在YouTube視頻網站上被廣為傳播。在演講基礎上完善的新書《腸子的小心思》,一舉打破德國健康科普類圖書銷量紀錄,成為年度受歡迎圖書,版權銷售至全球36個國家,成為全球暢銷書。
【德】吉爾·恩德斯(Jill Enders),《腸子的小心思》一書雷萌雷萌的插畫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獨樹一幟的畫風,讓各國設計師在設計封面時都欲罷不能。插畫師吉爾是作者的妹妹,她同時也是平面設計師,致力于傳播科學,作品曾獲得海因里!ず掌潊f會獎學金。2013年,她成立了一個設計師和科學家的協作網絡。
錢為,80后女生,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食品化學系碩士,2003年起居住德國至今,目前在一家國際保健品公司擔任歐盟食品法規顧問。“自來水”一詞誕生之前,她就用親身實踐證明了“內容過硬”對一本書的重要性:聯系德國出版社建議對方將本書推廣至中國,得知版權已出售后,聯系國內出版社,毛遂自薦翻譯本書,讓出版社三易譯者之后,最終神還原了原書的精彩。
作者序 / 004
譯者序 / 008
Part1 迷人的腸子/ 001
01排便便的奧秘 / 004
02你坐在馬桶上的姿勢很可能不正確 / 008
03通往消化道的入口也很神奇 / 013
04腸胃系統越靠近越美麗 / 024
·“鼓鼓囊囊”的食道 / 斜掛著的胃囊 / 蜿蜒曲折的小腸 / 多余的盲腸和肥嘟嘟的大腸
05腸子需要什么樣的食物? / 040
·碳水化合物:最容易被消化,腸子說“我要!我要!” / 脂肪:讓我們慢慢把你米西米西掉 / 氨基酸:我們小腸的呵呵,真愛!
06好胃口不能理解的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癥 / 051
乳糜瀉和麥膠蛋白過敏 / 總有些“糖”吃不得:乳糖不耐受和果糖不耐受
07便便外刊 / 061
Part2 有趣的腸神經/ 071
01食物在我們體內的旅程 / 073
·眼睛:看見食物她最激動 / 鼻子:等候區的嗅覺感受器們 / 口腔:最高配置的通力合作 / 咽喉:“演員請走這邊!”/ 食道:不走回頭路!/ 胃:親,你是來找我的吧!/ 小腸:向前!向前!向前!/ 大腸:靜止中蘊藏著力量
02反酸:親兄弟也難免有打架的時候 / 085
·反酸的原因:都是神經惹的禍 / 少分泌就少出錯 / 中和一下,只是權宜之計 / 嘔吐:不想要的都統統吐出去 / 準備好了嗎?嘔?? / 嘔吐的原因:人體裝機必備功能 / 古今中外都適用的防吐竅門
03便秘:今天,你拉了嗎? / 099
·我可以讓你拉拉拉~~~ / 實在不行,來點瀉藥 / 吃藥雖好,別忘了“三日定律”
04大腦和腸子,到底誰指揮誰? / 113
·腸子是如何影響大腦的? / 壓力、抑郁和容易受刺激的腸道 / “自我”意識從何而來?
Part3 喧鬧的微生物世界/ 135
01一個人就是一個生態系統 / 137
02免疫系統和腸道細菌的愛恨糾葛 / 142
03腸道菌群進化論 / 149
04成年人體內的腸道居民 / 157
·細菌的遺傳基因 / 三種腸道型
05腸道菌群所扮演的角色 / 171
·細菌導致增肥陰謀論的三種假說 / 膽固醇和腸道細菌
06健康的元兇:壞細菌和寄生蟲 / 185
·被戴“帽子”的沙門氏菌 / 幽門螺桿菌:人類最早的“寵物” / 弓形蟲:讓人忘卻恐懼的喵星來客 / 蟯蟲:一生總會遇見一次的過客
07清潔衛生和益生菌 / 211
·日常清潔,到底多干凈才行? / 抗生素:真的需要趕盡殺絕嗎? / 益生菌:吃吃更健康 / 益生元:利己又助人的熱心腸
致?謝 / 247
重要參考資料 / 248
排便便的奧秘
排便是個高技術含量的動作,只有兩大神經系統通力合作,才能得體又干凈地完成這一過程。除了我們人類,幾乎任何其他動物都無法把這個動作做得如此規范又井井有條,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我們身體里五花八門的裝備和技能。
就先從腸子的出口——肛門說起,這里就用上了一套精妙的肌肉閉合機制。你能有意識地收縮和放松的那部分,叫外括約肌,是不是已經感覺到了?肛門向里的幾厘米處有一塊功能相似的肌肉,叫內括約肌,但這塊肌肉我們是無法自主控制的。
這兩塊括約肌各事其主,分別效命于兩大神經系統。外括約肌服務于較為高級的主觀意識,如果大腦認為現在還不是上廁所的時候,外括約肌就會忠實地聽從指揮,盡力縮緊,嚴防死守。內括約肌則隸屬于不受主觀意識控制的體內世界,它才不在乎你身處何方,想不想留下仙氣,只要是對身體有益處的事,它就堅決執行。要是全聽它的,估計到處都屁聲陣陣、仙氣飄飄了。
所幸兩塊括約肌配合緊密,讓我們避免了“大便無法自理”的尷尬。當便便到達內括約肌時,它會反射性地張開。但是它可不會一下就大開綠燈,不給外括約肌一點準備時間,它會先試探性地放出一支小分隊去偵查一下情況。在兩塊括約肌之間布滿了傳感細胞,它們會先分析一下小分隊的性質,比如是固態的還是氣態的,再將信息上傳至大腦。這時大腦會收到信號:“軍情緊急”或者“沒什么,就是個幌子”。同時,大腦會借助耳朵、眼睛傳來的信息,并綜合以往的經驗對外界環境做出評估,并制定相應措施。數秒內,大腦便做出初步決策,并把它下達給外括約肌:“我觀察過了,你現在可是在阿姨的客廳里,最多只能讓氣體部分悄悄通行,固體部分要守住!”
外括約肌理解指令后便乖乖地收得更緊了些。接著內括約肌也接收到了這個信號,它尊重它同事的決定,于是合力將小分隊安置回等待區域。放行是遲早的事,只是不是此時此地。稍過些時候,內括約肌會再試探一次,那個時候你已經悠閑地躺在自家的沙發上了,大腦軍旗一揮:放行!
內括約肌不僅有原則,而且是有原則到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它的理念就是:該出去的一個不留。外括約肌則不同,它必須應對外界復雜多變的環境:“這里有個廁所,他們應該會愿意借我用一下吧,可是去還是不去?”“我們也挺熟的了,放個屁應該沒什么大不了的吧,可是非要由我開這個頭嗎?”“如果我現在不去廁所,今天晚上才能回家,那不得憋一整天?”
以上是括約肌的內心世界,聽上去可能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它卻觸及了一個終極問題:體內環境和身外世界,究竟哪個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為了融入周圍的環境,我們到底打算讓身體做出多大的讓步?有人憋屁憋到肚子疼,有人在家庭聚會上響屁連連卻臉不紅心不跳。為了能讓身體健康和社會關系都良好地可持續發展,拜托你還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個平衡點吧。
經常憋著不去廁所,內括約肌就會越來越倦怠,甚至可能180度大轉性。當外擴約肌過于經常地約束內括約肌及其周圍的肌肉,就會嚴重打擊到它們的積極性。如果內、外括約肌溝通變得越來越困難,你離便秘就不遠了。
對于孕婦來說,即便沒有故意忍著不上廁所,也可能出現產后便秘。這是因為,負責在內、外括約肌之間傳遞信息的神經纖維極為纖細,分娩時它們很容易斷裂。好在人類的神經可以自行生長愈合,不管是分娩還是其他原因導致的損傷,都可以用一種生物反饋療法來醫治,這種療法可以幫助被隔斷的內、外括約肌重新架起傳遞信息的橋梁。
做這項診療一定要去指定的胃腸道專科診所,它們有一臺專門的機器可以檢測內、外括約肌之間的合作情況。如果合作順利,它就會“叮咚”一聲或者閃下綠燈以示獎勵,就像電視里的有獎問答節目,一旦回答正確舞臺上就會閃閃發亮、叮當一陣亂響一樣。唯一和電視里不同的是,你旁邊站著醫生,而且你的“菊花”里插了一個傳感電極。盡管這個畫面有點不雅,但這個療法還是值得一試的:一旦內、外括約肌冰釋前嫌,你就可以馬上興高采烈地奔向廁所啦。
括約肌、傳感細胞、主觀意識,還有診所里的有獎問答,這些都讓我的室友聽蒙了,同樣聽蒙的還有一幫來參加她生日派對的經濟系學生。那天晚上還是很有意思的,而我也意識到,很多人其實對腸子這個器官充滿了好奇。大家圍繞這個話題又聊了很多,古怪的問題層出不窮:我們一直以來上廁所的姿勢是否正確?怎樣打嗝才能輕點兒聲?為什么人類可以從牛排、蘋果或者土豆中汲取能量,而汽車只能靠特定型號的汽油發動?盲腸是用來干什么的?為什么大便是那個顏色?……
準備好了嗎?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