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集(套裝上下冊)》精選了魯迅先生數十篇語言犀利且富于戰斗性的雜文。這些雜文內容豐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清新獨創,能夠給予讀者雋永的藝術享受。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巨匠、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等領域,魯迅都有著自己的獨特貢獻。魯迅及其創作,已成為一面時代的鏡子。魯迅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上冊:
墳
題記
人之歷史
科學史教篇
文化偏至論
摩羅詩力說
我之節烈觀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后來
娜拉走后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
論雷峰塔的倒掉
說胡須
論照相之類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看鏡有感
春末閑談
燈下漫筆
雜憶
詩歌散文
論“他媽的!”
論睜了眼看
從胡須說到牙齒
堅壁清野主義
寡婦主義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寫在《墳》后面
熱風
題記
一九一八年
隨感錄二十五
隨感錄三十三
隨感錄三十五
一九一九年
隨感錄三十六
隨感錄三十七
隨感錄三十八
隨感錄三十九
隨感錄四十
隨感錄四十一
隨感錄四十二
隨感錄四十三
隨感錄四十六
隨感錄四十七
隨感錄四十八
隨感錄四十九
隨感錄五十三
隨感錄五十四
隨感錄五十六 “來了”
隨感錄五十七 現在的屠殺者
隨感錄五十八 人心很古
隨感錄五十九 “圣武”
隨感錄六十一 不滿
隨感錄六十二 恨恨而死
隨感錄六十三 “與幼者”
隨感錄六十四 有無相通
隨感錄六十五 暴君的臣民
隨感錄六十六 生命的路
一九二一年
智識即罪惡
事實勝于雄辯
一九二二年
估《學衡》
為“俄國歌劇團”
無題
“以震其艱深”
所謂“國學”
兒歌的“反動”
“一是之學說”
不懂的音譯
對于批評家的希望
反對“含淚”的批評家
即小見大
一九二四年
望勿“糾正”
華蓋集
題記
一九二五年
咬文嚼字(一至二)
青年必讀書
忽然想到(一至四)
通訊
論辯的魂靈
犧牲謨
戰士和蒼蠅
夏三蟲
忽然想到(五至六)
雜感
北京通信
導師
長城
忽然想到(七至九)
“碰壁”之后
并非閑話
我的“籍”和“系”
咬文嚼字(三)
忽然想到(十至十一)
補白
答KS君
“碰壁”之余
并非閑話(二)
十四年的“讀經”
評心雕龍
這個與那個
并非閑話(三)
我觀北大
碎話
“公理”的把戲
這回是“多數”的把戲
后記
下冊:
華蓋集續編
小引
一九二六年
雜論管閑事·做學問·灰色等
有趣的消息
學界的三魂
古書與白話
一點比喻
不是信
我還不能“帶住”
送灶日漫筆
談皇帝
無花的薔薇
無花的薔薇之二
“死地”
可慘與可笑
記念劉和珍君
空談
如此“討赤”
無花的薔薇之三
新的薔薇——然而還是無花的
再來一次
為半農題記《何典》后,作
馬上日記
馬上支日記
馬上日記之二
記“發薪”
記談話
上海通信
華蓋集續編的續編
廈門通信
廈門通信(二)
《阿Q正傳》的成因
關于《三藏取經記》等
所謂“思想界先驅者”魯迅啟事
廈門通信(三)
海上通信
而已集
題辭
一九二七年
黃花節的雜感
略論中國人的臉
革命時代的文學
寫在《勞動問題》之前
略談香港
讀書雜談
通信
答有恒先生
辭“大義”
反“漫談”
憂“天乳”
革“首領”
談“激烈”
扣絲雜感
“公理”之所在
可惡罪
“意表之外”
新時代的放債法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小雜感
再談香港
革命文學
《塵影》題辭
當陶元慶君的繪畫展覽時
盧梭和胃口
文學和出汗
文藝和革命
談所謂“大內檔案”
擬預言
附錄
大衍發微
且介亭雜文
序言
一九三四年
關于中國的兩三件事
答國際文學社問
《草鞋腳》小引
論“舊形式的采用”
連環圖畫瑣談
儒術
《看圖識字》
拿來主義
隔膜
《木刻紀程》小引
難行和不信
買《小學大全》記
韋素園墓記
憶韋素園君
憶劉半農君
答曹聚仁先生信
從孩子的照相說起
門外文談
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
中國語文的新生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以眼還眼”
說“面子”
運命
臉譜臆測
隨便翻翻
拿破侖與隋那
答《戲》周刊編者信
寄《戲》周刊編者信
中國文壇上的鬼魅
關于新文字
病后雜談
病后雜談之余
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
阿金
論俗人應避雅人
附記
《魯迅雜文集(套裝上下冊)》:
雖說北京像一片大沙漠,青年們卻還向這里跑;老年們也不大走,即或有到別處去走一趟的,不久就轉回來了,仿佛倒是北京還很有什么可以留戀。厭世詩人的怨人生,真是“感慨系之矣”,然而他總活著;連祖述釋迦牟尼先生的哲人晶本華爾也不免暗地里吃一種醫治什么病癥的藥,不肯輕易“涅槃”。俗話說:“好死不如惡活”,這當然不過是俗人的俗見罷了,可是文人學者之流也何嘗不這樣。所不同的,只是他總有一面辭嚴義正的軍旗,還有一條尤其義正辭嚴的逃路。真的,倘不這樣,人生可真要無聊透頂,無話可說了。
北京就是一天一天地百物昂貴起來;自己的“區區僉事”,又因為“妄有主張”,被章士釗先生革掉了。向來所遭遇的呢,借了安特來夫的話來說,是“沒有花,沒有詩”,就只有百物昂貴。然而也還是“妄有主張”,沒法回頭;倘使有一個妹子,如《晨報副刊》上所艷稱的“閑話先生”的家事似的;叫道:“阿哥!”那聲音正如“銀鈴之響于幽谷”,向我求告,“你不要再做文章得罪人家了,好不好?”我也許可以借此撥轉馬頭,躲到別墅里去研究漢朝人所做的《四書》注疏和理論去。然而,惜哉,沒有這樣的好妹子;“女餾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日:鯀嫜直以之身兮,終然妖乎羽之野!边B有一個那樣兇姊姊的幸福也不及屈靈均。我的終于“妄有主張”,或者也許是無可推托之故罷。然而這關系非同小可,將來怕要遭殃了,因為我知道,得罪人是要得到報應的。
話要回到釋迦先生的教訓去了,據說:活在人間,還不如下地獄的穩妥。做人有“作”就是動作(=造孽),下地獄卻只有“報”(=報應)了;所以生活是下地獄的原因,而下地獄倒是出地獄的起點。這樣說來,實在令人有些想做和尚,但這自然也只限于“有根”(據說,這是“一句天津話”)的大人物,我卻不大相信這一類鬼畫符;钤谏衬频谋本┏抢,枯燥當然是枯燥的,但偶然看看世態,除了百物昂貴之外,究竟還是五花八門,創造藝術的也有,制造流言的也有,肉麻的也有,有趣的也有……這大概就是北京之所以為北京的緣故,也就是人們總還要奔湊聚集的緣故?上У氖侵挥幸恍┬⊥嬉,老實一點的朋友就難于給自己豎起一桿辭嚴義正的軍旗來。
我一向以為下地獄的事,待死后再對付,只有目前的生活的枯燥是最可怕的,于是便不免于有時得罪人,有時則尋些小玩意兒來開開笑口,但這也就是得罪人。得罪人當然要受報,那也只好準備著,因為尋些小玩意兒來開開笑口的是更不能豎起辭嚴義正的軍旗來的。其實,這里也何嘗沒有國家大事的消息呢,“關外戰事不日將發生”呀,“國軍一致擁段”哪,有些報紙上都用了頭號字煌煌地排印著,可以刺得人們頭昏,但于我卻都沒有什么鳥趣味。人的眼界之狹是不大有藥可救的,我近來覺得有趣的倒要算看見那在德國手格盜匪若干人,在北京率領三河縣老媽子一大隊的武士劉百昭校長居然做駢文,大有偃武修文之意了;而且“百昭海邦求學,教部備員,多藝之譽愧不如人,審美之情差堪自信”,還是一位文武全才,我先前實在沒有料想到。第二,就是去年肯管閑事的“學者”,今年不管閑事了,在年底結清賬目的辦法,原來不止是掌柜之于流水簿,也可以適用于“正人君子”的行為的;蛘撸鞍⒏纾 边@一聲叫,正在中華民國十四年十二月卅一日的夜間十二點鐘罷。
但是,這些趣味,剎那問也即消失了,就是我自己的思想的變動,也誠然是可恨。我想,照著境遇,思想言行當然要遷移,一遷移,當然會有所以遷移的道理。況且世界上的國慶很不少,古今中外名流尤其多,他們的軍旗,是全都早經豎定了的。前人之勤,后人之樂,要做事的時候可以援引孔丘墨翟,不做事的時候另外有老聃,要被殺的時候我是關龍逄,要殺人的時候他是少正卯,有些力氣的時候看看達爾文赫胥黎的書,要人幫忙就有克魯巴金的《互助論》,勃朗寧夫婦豈不是講戀愛的模范么,晶本華爾和尼采又是咒詛女人的名人,……歸根結蒂,如果楊蔭榆或章士釗可以比附到猶太人特萊孚斯去,則他的篾片就可以等于左拉等輩了。這個時候,可憐的左拉要被中國人背出來;幸而楊蔭榆或章土釗是否等于特萊孚斯,也還是一個大疑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