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中葉以后,西方學術思想來到中國,并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長期束縛國人的思想禁錮得到解放;至二十世紀初,隨著清帝遜位,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徹底宣告結束,中國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社會歷史的新時代,也是思想學術的新時代。
在這個新的時代,隨著海外留學的大力拓進、新學堂的紛紛建立、西學學理的廣泛傳播,國內各學術領域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同時也造就了一批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大師。這些學術大師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后世學人表率”之旨,撰著了一批對當時及后世的中國學術發展與演進均產生巨大影響的經典學術著作。這些著作反映了中國近現代的學術研究成果,全面展示了中國現代學術體系建立及發展過程。這些大師級學人的經典著述,雖經歲月的磨洗,至今仍然璀璨生輝,在諸多學術領域發揮著廣泛影響。
民國初葉處于歷史激變時期的大師級學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受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洗禮,國學功底深厚;同時又接受過西方先進學術思想的熏陶,能夠熟練運用所學西方先進的學術理念和科學方法,研究國是,探求真知;更重要的一點,他們有著嚴謹治學的態度,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他們令人嘆為觀止的學術成,正是建基于這種種主客觀因素之上的。
還須指出的是,那一時期獨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與學術氛圍亦十分重要,與孕育培養出學術大師、撰著出版學術經典密不可分。在今天的清華園中,陳寅恪先生為王國維紀念碑撰寫的碑文,至今可謂金聲玉振、振聾發聵:“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載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精神獨立、思想自由,是王國維的學術品格,也是民國初葉眾多學術大師所共有的學術風范。
編 總論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體例
第二編 各論
章 開國
節 太祖起事之前提
第二節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節 明開國以后之制度
第四節 洪武年中諸大事
第二章 靖難
節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節 靖難兵起之事實
第三節 靖難后殺戮之慘
第四節 靖難以后明運之隆替
第五節 靖難兩疑案之論定
第六節 仁宣兩朝大事略述
第七節 明代講學之始
第三章 奪門
節 正統初政
第二節 土木之變
第三節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四節 景泰在位日之功過
第五節 奪門
第六節 成化朝政局
第七節 弘治朝政局
第八節 英憲孝三朝之學術
第四章 議禮
節 武宗之失道
第二節 議禮
第三節 議禮前后之影響
第四節 隆慶朝政治
第五節 正嘉隆三朝之學術
第五章 萬歷之荒怠
節 沖幼之期
第二節 醉夢之期
第三節 決裂之期
第四節 光宗一月之附贅
第六章 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
節 天啟初門戶之害
第二節 天啟朝之閹禍
第三節 崇禎致亡之癥結
第四節 專辯正袁崇煥之誣枉
第五節 崇禎朝之用人
第六節 李自成、張獻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顛沛
節 弘光朝事
第二節 隆武朝事
第三節 永歷朝事
第四節 魯監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