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六世紀,日本曾向明朝派出以溝通兩國之間的官方貿易為目的的朝貢使節。在此期間,部分使節以日記、繪畫或者詩文的形式,記錄下了他們在中國的經歷及其對中國文化的觀感。本書以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策彥周良的出使日記《初渡集》為中心,輔以中國的政書、方志、游記和文人筆記等。對通過日本遣明使的活動所折射出來的明朝在制度、文化、宗教、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特點進行研究
《行觀中國:日本使節眼中的明代社會》編輯推薦:《行觀中國:日本使節眼中的明代社會》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行觀中國:日本使節眼中的明代社會》以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策彥周良的出使日記《初渡集》為中心,輔以中國的政書、方志、游記和文人筆記等。對通過日本遣明使的活動所折射出來的明朝在制度、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特點進行研究。
朱莉麗,2001年畢業于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獲學士學位,2004年獲碩士學位。2005年至2006年間留學于日本山口大學。2007年于山東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2008年至2010年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就職于文史研究院。目前正作為訪問學者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研究領域主要為14-17世紀的中日文化交流史。
緒言
一、選題意義與研究角度
二、學術界研究概況
三、史料狀況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初渡集》的產生背景
——16世紀中葉的日明通交概況
第一節日本和明朝國交的展開——遣明使團的發展軌跡
第二節五山禪僧與遣明使團
第三節策彥周良的出使背景
第四節受命使明與遣明船的籌備
第二章 《初渡集》中所見之遣明使朝貢路線
第一節 桴海而來——從博多到昌國
第二節 海上迎客——從昌國到寧波
第三節 大運河之旅——寧波、京城間
小結
第三章 由《初渡集》所見明代朝貢制度之一側面
——以嘉靖年間對日本貢使的接待為例
第一節 寧波登陸后的交涉
第二節 日使上京朝貢途中的待遇
第三節 京城朝貢與明廷的應對
小結
第四章 策彥筆下的寧波城市和城市生活
第一節 策彥周良筆下的寧波城
第二節 策彥周良在寧波的文化活動
第三節 《初渡集》中的江南文人日常生活
小結
第五章 《初渡集》中的明代宗教與民間信仰
第一節 策彥筆下的明代佛教——以寺院為中心的分析
第二節 策彥周良筆下的嘉靖年間道教
第三節 《初渡集》中的明代城隍信仰和天妃信仰
第四節 策彥周良眼中的明代先賢崇拜
小結
余論 域外看中國
——再論《初渡集》的史料價值
參考文獻
后記
經贈《聽雨記談》一冊(嘉靖十八年七月四日),張古巖惠以《李白集》四冊(嘉靖十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古巖之兄贈《文錦》二冊(同前),柯雨窗贈《古文大全》二冊(嘉靖十八年閏七月朔旦),全仲山惠天、地圖各一幅(嘉靖十八年閏七月二日),錢龍泉惠《九華山志》二冊(嘉靖十八年閏七月二十五日),周蓮湖惠以《升庵詩稿》一冊(嘉靖十八年八月十三日),金南石贈《文章軌范》二冊(嘉靖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此外策彥還托范南岡代其購人《皇朝類苑》、《東坡志林》、《三場文選》、《山谷刀筆》等書:“與范南岡書……仍先度與秀才所約之書籍《三場文海(選)》、《皇朝類苑》、《東坡志林》等乞付吾館夫拿來。要因其好惡定其價值,是所感也。余非面難細陳。”之后追加道:“先度攜諸公光賁,頗荷不遺之意。生旅寓弗便,茶供草酌,不足發雅興,愧愧慚慚。《三場文選》、《山谷刀筆》,乞即今付館夫拿來。要查本之好惡,議價之多少,勿違前諾。縷縷非面難陳。”
策彥之所以委托寧波友人為之購人書籍,恐怕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是書的質量,第二是由質量定其價值。宋代以來,杭州、吳興等地刻印的書籍向以技巧精湛聞名,但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江南地區總體上呈現出“靡然向奢”的風氣,一些從業之人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不惜蓄意造假、以次充好,出版業亦不能幸免。當時市面上出售的書籍,偷工減料、粗制濫造,甚至任意刪節的現象普遍存在。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中有這樣一則記載:“石林葉少蘊言:刻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汴京比歲印板不減杭州,但紙不佳。蜀、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然則建本之濫惡,蓋自宋而已然也。今杭刻全不佳。國初,蜀尚有板,差勝建刻;今建刻益下,去永樂、宣德間又不逮矣。唯近日蘇刻稍工,然則技藝工拙,豈真為地勢所分,不過習俗使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