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大師手澤:心理的類型(套裝共2冊)》作品代表了四位大師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極具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結晶。同時,這四部作品的內容又極具普世特點,它們因為作者的人文情懷而跳出了艱澀難懂的學術著作的藩籬,具有很好的可讀性,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在與大師的思想近距離接觸的同時,也通過大師們的專業視角了解自身、洞悉他人。
《心理的類型(上下榮格動力心理學經典)》是“心理大師手澤”系列之一。榮格,現代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的得意門生,古典精神分析學派的另一位泰斗級人物,動力心理學的鼻祖之一。畢生致力于人類心靈奧秘的探索,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創立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不僅在心理治療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而且對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心理的類型(上下榮格動力心理學經典)》是榮格歷經20年探索寫就的一部巔峰之作。它從心理學視角出發,從人類文化的長河中,選擇宗教、哲學、文學、美學等領域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作品進行開創性的分析和評判,總結概括了“內傾”和“外傾”兩種最根本的心理類型,并詳盡闡明了兩種類型在感覺、直覺、思維、情感四種心理機能方面的不同體現,及其所造就的迥然不同的個體命運。
這本書是我在實用心理學領域工作20年來的全部總結。書中逐步形成了一個理論框架,同時這本書也是我在治療無數精神病和神經病方面的經驗結晶。書中包含了我和社會各階層人士交往的細節。因此,它也是我本人與朋友和仇敵打交道的一個記錄。最后要提到的一點就是,它使我對自我心理特征的批判獲得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不想用龐雜的資料來增加讀者的負擔。但是,我有責任用我們已經獲得的知識,從歷史和專業的角度把這些從實踐中得來的經驗和理念聯系起來。
我這樣做并非是出于什么歷史使命感,只是想把一個醫學專家的經驗帶出狹窄的專業范圍,使它產生更廣泛的影響,使那些受過教育的心理學的外行人也能夠將心理學領域這一專門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如果我不堅信本書所表達的心理學觀點具有廣泛的意義和用途,如果我不相信把這門科學引入生活實際要比使它囿于專業的科學假設中更好,那么我是絕不敢斗膽進行這種拓展的。況且,這樣做還有可能被人們誤解為侵占到其他領域去了。
從這一目的出發,我在書中非常有節制地將心理學領域中幾位著名大家的思想做了比較,而將那些狹隘地論及我們話題的內容略去不談,否則,如果我費了好大氣力把所有相關材料和觀點按照要求進行編排歸類,那么,當這樣的編排目錄完成后,這些材料對我們問題的討論和解決反倒不會有更大的貢獻。所以,我毫不遺憾地省略了我在多年的研究中收集起來的許多資料,從而盡可能地把精力集中在主要的論點上。
不過,讓我稍感欣慰的是,有一些曾給過我巨大幫助和最有價值的文獻得到了利用,這就是我與住在巴塞爾的朋友—漢斯 ? 斯切米德(Hans Schmid)博士—就心理類型問題進行切磋的大批往來信件。通過這些信件的思想交流,我收獲很多。所以,我心存感激地將這些信件中的大部分做了一定的調整,把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寫進了我的著作。這些通信實際上屬于一個準備階段,它的內容有些凌亂,但是,還是虧了我這位朋友,我才得以寫成這本書,在此謹向他表示我衷心的感謝!
榮格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當現代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的得意門生,古典精神分析學派的另一位泰斗級人物。動力心理學的鼻祖之一。畢生致力于人類心靈奧秘的探索。一生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創立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不僅在心理治療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而且對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第一章 古典時期和中世紀思想史中的心理類型問題
第二章 席勒的類型學
第三章 太陽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第四章 人類性格區分中的類型問題
第五章 卡爾·斯比特勒的《普羅米修斯與埃庇米修斯》詩集中的性格類型
第六章 精神病學中的類型問題
第七章 美學中的類型問題
第八章 哲學中的類型問題
第九章 傳記文學中的類型問題
第十章 類型學總論
第十一章 定義
后記
在之前的幾章中我反復說過,介于外傾型態度中的一種單純的趨勢,在心理事件的過程中應歸因于主觀的限制力量。外傾型常常會不受控制地因為外界而犧牲掉自己的利益(這是顯而易見的),而且促使主體對客體適應。我對外傾型態度夸大的終極結果已經描述得足夠詳盡了,也就是這種主觀因素的壓抑的有害性。所以,不得不寄希望于意識的外傾型態度的心理補償來彌補下某些主觀因素,即我們不得不證明在無意識中有一種強烈的自我為中心的欲望存在。誠然,實踐性的實驗為我們證明這一點提供了證據。我不期望在這一點上設立一種具有詭辯色彩的觀念,所以我在這里提醒我的讀者留心以下的內容,我計劃在下面的章節中從每種功能類別方面來展現極富特點的無意識態度。我們在此節中僅涉及了普遍外傾型態度的替償性作用;所以,我的話題盡在無意識的替償性的同樣普遍的特點上。
一種相當重要的需求體現在歷史因素上,一種智慧型經濟學與之相一致。我們的現代生活被莫名其妙地滲入了通過口頭講述的人類歷史。于是跟外界的完全適應,遭到了那些來自受壓抑的民族,也就是那些屬于過去并一直存在的人們的反對。從這方面來說,我們就不難理解外傾型的無意識要求在根本上帶有一種原始的、嬰孩般的自我特性的原因了。弗洛伊德說無意識“只能表達一種意愿”時,這一觀點對外傾型的無意識來說,蘊含了一種強大的真實感。對外界事件的調度和適應可以避免不恰當的主觀沖動進入意識。這些趨勢(思維、意志、情感、需求等)和它們被遏制的程度對應,因而具有了一種退化的特點。換句話說,知道它們的人越少,它們就越是原生態。它們支配能量的對應的自主權利被意識態度剝奪,僅留下了那么一丁點少到不能再少的能量。這些幸存的能力依然保存了不容小覷的功效,我們把它視為原始本能。任何方法都無法將這種本能從個體中徹底驅除。它需要一代代的變遷——器官的改變而產生的一種根本改變,因為本能是存在的有機體本質能量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