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起,我國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吨袊圃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個十年期行動綱領,旨在應對新技術革命的沖擊,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高端制造業跨越式發展。
本書著眼國際國內的經濟社會現實,以《中國制造2025》九大任務、十大領域、五大工程和八大政策為框架,圍繞政策制定背景、行業發展現狀、產業變革趨勢和具體應對策略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與解讀。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家都開始積極行動起來,將他們實施的去工業化戰略進行重大調整,展開了再工業化進程。自2009年起,美國就著力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先后出臺《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僅有利于制造業的財政刺激計劃的撥款就高達7872億美元)、《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和《制造創新國家網絡》等法案和政策。他們希望通過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振制造業,從而搶占世界制造業高端,并在此基礎上維持美國世界第一經濟和超級大國的地位。德國政府也緊隨著推出工業4.0戰略。它的推出,宣告著人類工業革命已經邁入4.0時代。幾乎同時,英國出臺《高價值制造業戰略》,日本出臺《產業復興計劃》,法國提出《新工業法國》等。這些政策措施的紛紛出臺,無疑將會進一步促進和提升他們的制造業發展,也宣告著人類開始朝著智能制造的時代邁進。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并不是對舊有的制造業進行重建,也不是讓傳統制造業的簡單回歸,而是在上次工業化的基礎上再次工業化。簡單來說,就是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來重構制造業產業鏈,以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他們著眼于可再生能源、節能項目、智能電網、醫療信息化和環境保護等諸多領域,通過打造先進制造業來繼續保持在世界工業發展高端的引領地位。
勿庸置疑,制造業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始終是基礎和支柱產業。它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從一定角度來看,世界上所謂的強國,實質上都是制造業強國。事實一再表明,在當今世界上,一個沒有強大制造業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基本上沒有發言權。從財富角度來看,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才是真正的財富創造者。發達國家去工業化戰略帶來的一個教訓是,當把國內的實體產業都轉移到國外,只保留金融、教育和文化之類的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到金融危機爆發后他們才發現,手頭上的財富已經大大縮水,這些所謂的支柱產業根本解決不了諸如就業和發展的問題。
發達國家由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的進程的經驗教訓,對中國來說,無疑具有明顯的規諫和啟示意義。相比而言,中國這邊似乎風景獨好。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相當長時間內都保持著兩位數增長。進入2010年后,中國不但延續著經濟高速發展的態勢,而且創造了一項歷史性的記錄:中國在能源、化工、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消費品領域,都形成了龐大的生產能力,制造業產值占世界制造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了19.4%。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的這一數字為18.2%。這個數字實際上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已取代美國,從一個農業大國,一躍成為世界上頭號制造業大國。而進入2011年,中國的GDP達到7.3萬億美元,有170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0萬。在這一年,中國出口和進口總量均占到世界總量的10%。到該年的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3.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進入2013年,中國的GDP已達到58.8萬億元,而就經濟總量來說,僅次于美國,穩居世界第二位,成為舉世矚目的經濟大國。這一年,在制造業領域,中國在粗鋼、發電量、煤炭等初級工業品領域的生產量以及汽車、手機、電視機等制造品的生產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在在政治、軍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雖然一個個成績的取得,無不讓人感到歡欣鼓舞,但必須清醒地看到的現實是,就制造業來說,中國仍處在產業鏈的中低端。有研究指出,中國制造業在增值上,仍然存在著極大的“浪費”,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整體上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是粗獷型的,是通過在中低端產業鏈依靠規模龐大的簡單加工的方式取得經濟總量的提升的。簡單來說,就是大而不強,無非是通過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高代價來換取低產出、低質量和低效益的回報,而勝人一籌之處僅在規模上量的疊加上。還應該看到,在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環境總體狀況不斷受到可說是全方位性的惡化:大氣、地下水、礦山、森林、河流、湖泊等在內的環境資源均破壞嚴重,有些方面已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中國本是一個資源短缺國家,但在制造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利用率卻一直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一直以來,中國制造業都是以高消耗、低能耗的粗放型方式來發展的。這就為中國制造業的提升和進一步發展埋下了資源供給方面的巨大隱患。
讓人頗感欣慰的是,面對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各種問題和困難,中國政府有著清醒的認識。為應對世界再工業化浪潮,迎接新的工業革命,中國政府順應時勢,于2015年5月及時推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該規劃立足現實,嚴格遵從中國國情出發,將提升中國制造業水平分步推進:“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痹撘巹潝M定了行動綱領,提出了目標和實現目標需完成的九大任務。其立足點更多在于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升,重點在于提高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發展質量。
而同樣讓人感到欣慰的是,這次世界工業化浪潮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信息化浪潮。對于中國來說,盡管制造業總體上仍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有著不小的差距,但是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中國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已經取得長足進步。因而,這次工業4.0時代的到來,中西方可以說處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能夠既看到自己的長處,又發現自己的不足,對自己時刻有清醒的認識,這使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的出臺和實施,中國制造業必定會走出發展瓶頸,一脫大而不強的帽子,成功躋身于世界制造強國之列。
韋康博,哈佛常春藤首席經濟學家,著名財經作家,中國商報新聞出版總社資深財經編輯,財經評論員,在財政金融、職場規劃、互聯網經濟和人工智能方面,有獨立的研究成果。著有《工業4.0時代的盈利模式》、《人工智能》《怎樣成功建立百萬粉絲團》等著作。